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4月26日 · 媽媽就是要捨棄自己的需求與感受才是好母親這種觀點似乎深深刻印在女性的DNA裡難以抹滅。 但真的是這樣嗎? 為孩子為家庭犧牲奉獻才算是好媽媽嗎

  2. 2019年11月11日 · 多年前的一場意外中風,讓阿蘭的媽媽成了行動不便、需要二十四小時隨侍在側的照顧狀態。 當時,身為公務員的阿蘭,本想再多做幾年多存點錢,因為媽媽的狀態而提早申請退休,靠著退休金以及弟弟的幫忙,在家親自照顧著媽媽。 任何媽媽要用的耗材或是營養品,阿蘭總是親力親為,仔細研究比較後才選購,對於媽媽的呵護更是無微不至。 媽媽一個哈欠,就讓阿蘭精神緊繃,擔心是不是生病了或是不小心讓媽媽太累了。 甚至半夜只要聽到一點聲音就醒來,每次總是會仔細巡守一輪,才能放心去睡覺,已經不知道多久沒有睡超過四個小時。

  3. 2018年6月28日 · 一方面男人覺得擁有自己空間既正確又有必要另一方面女人渴望這和男人有種母嬰融合的關係讓男人滿足自己需要當需要被拒絕或者未被滿足而遭受挫折的時候就會把對方當作不能夠滿足自己壞媽媽」,而自己感覺自己是不被愛的

    • 六大安心護法
    • 實例:面對遺失東西的失落
    • 實例:面對未知懲罰的焦慮
    • 面對與承擔
    • 延伸閱讀

    1. 覺(感覺) 2. 知(知道) 3. 手(鬆手) 4. 允(允許) 5. 納(接納) 6. 心(用心欣賞) 透過上述六道安全閘門,讓情緒自己跑一會兒,也讓自己與孩子都安全的下莊。不在情緒高張時對話,是情緒來時最重要的守則。而平穩,則是開啟對話的唯一道路。 六道安心護法的閘門,隨時都可以啟動,讓自己脫離情緒勒索,不讓情緒影響生活品質。 而此六道程序,依事件大小,依狀況使用,不一定按照順序操作,也不一定六道閘門全部啟動,可依照需要挑選自己適合的安全閘門。但初期為了熟悉脈絡、養成習慣,建議最好按照順序練習,直到熟練後,可依照需要,在適當時機提取使用。

    在自我安定的護法習慣尚未養成前,練習無所不在,隨時都可以啟動,不必執著於親子衝突時才練習。 某天中午我出門辦事,回程路上,發現防疫用品隨身酒精瓶遺落在中午吃飯的餐廳裡了。 我年幼時,家中並不富裕,養成珍惜微小事物的個性。一發現酒精瓶不見,我立刻折回餐廳。無奈酒精瓶仍舊找不到,也許是其他用餐客人拿走了,也許是我遺忘在別處。無論如何,我仍微笑感謝老闆願意開門讓我尋找失物,道謝之後我旋即離開餐廳回家去。 回家路上,捷運到站,我走出站外看見天雨濛濛,這才發現一路握在手裡的折疊傘也不見了,連丟在哪兒都不記得。 小酒精瓶以及折疊傘,都是我非常喜愛的物品。兩樣小物在同一天失去,我內在立刻湧起失落感。 如何面對「失落」,這個議題對大人而言很不容易,孩子就更需要學習。日常生活中隨處可遇到這類「情緒」情狀,在感...

    當我們安頓自己的同時,也正在為孩子做出示範。 一天晚上,我開車帶兩個女兒去吃飯,車就停在餐廳所在的社區大樓門前。 停車時,有個婦人一直站在我的車前指指點點。我還在車內,聽不太清楚她為了何事,只知道她的嚷嚷引來社區管理員關注,最後連社區總幹事都出來了。 原來,婦人指認我停車時,撞歪了一旁的鐵柱。我下車察看,發現鐵柱真的歪了。只是我在停車時,絲毫沒有感覺任何撞擊力。 指認我撞歪鐵柱的婦人將問題拋出後,就離開了,留下社區管理員、總幹事和我處理後續。 我向總幹事表示抱歉:「不好意思,餐廳的工作人員指示我到這裡停車。鐵柱看起來真的像是我撞歪的,但我剛剛停車時,沒感覺有撞到鐵柱。如果真是我撞歪的,汽車的板金應該會有刮痕,但車子並沒有刮痕。」 總幹事一聽,覺得有理,認真察看我的車子,確實絲毫沒有刮痕。 總...

    透過上述兩個生活實例,可以清楚看見,「自我安定」程序是如何幫助自己從情緒的控制中掙脫,並且讓自己重新成為情緒的主人。 細心的讀者可能已經發現,第一則「面對遺失東西的失落」,以及第二則「面對未知懲罰的焦慮」的例子裡,除了自己回應自己情緒,是平穩情緒的不二法門之外,兩件事其實還有個相同之處,那就是最大的關鍵,在於「面對與承擔」。 當我面對停車失誤,等待最後結果來臨前,我已然在心裡決定面對它,承擔起損壞的責任。這是事情最壞的結果,我都願意承擔賠償了,還有什麼好擔憂的? 而心愛的酒精瓶與折疊傘丟失之後,我湧起失落的情緒。但面對失落,我同樣承擔起「東西不見的後果」,那便是我往後都無法擁有它們的陪伴了。 因此,我在心裡做了小小的告別,我對心愛的小物說:「我不小心把你們弄丟了,我挺懊惱的。你們都是我很喜歡...

    【怎樣才算是愛自己?】諮商心理師:真正「對自己好」,就是重新建立生活的秩序感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 《薩提爾的親子情緒課:以愛的對話,陪孩子走過情緒風暴》,由 天下文化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

  4. 2018年6月21日 · 我們在最親愛的人身上更容易發現這面鏡子。 為了減少衝突,必須認知到三件事: 1. 牢記這面鏡子反射出的形象,常常是 過度扭曲、不準確的觀點 。 2. 不要把對方的行為跟自我價值畫等號 。 很多時候即使你已經盡力做到最好,但對方的反應不如預期,但這是沒辦法的事,因為我們無法對別人的行為負起完全的責任。 3. 接受有缺陷的自己 。 即使無可避免看到這面鏡子中反射出自己不美好的一面,也要誠心接納這個事實,學習在愛裡彼此包容,接納對方和自己的不足。 每天聽點新知識! 生活過得新穎有趣的秘訣. (參考資料: psychologytoday , ahtimsir 。 (本文提供合作夥伴轉載。 首圖圖片來源: unsplash ) 心理學.

  5. 2017年11月27日 · AWE情感工作室 2017-11-27. Share.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 在兩人的相處中,「忍耐」不是美德,「不表達」的方式只讓關係變得越來越糟。 (責任編輯:戴相文) 文/ 亞瑟. 以前,我在長期關係裡有個習慣,叫作「忍耐」。 當遇上和對方想法不同時,我就會選擇忍耐,直到忍無可忍,就爆炸然後分手,或是為了逃避那些無法改變的事,開始減少與對方的接觸與溝通,直到對方覺得忍無可忍,然後跟我分手。 當我在忍耐的時候,有時候並不是有意識,而是因為我覺得「說了也沒辦法改變什麼,不如就不說了。 」當雙方有不同的想法,但對方很堅持的時候,我往往會傾向這麼認為。 我花了很長的時間才發現自己有說服自己「這些不舒服的感覺不重要」的傾向,又花了一段時間才發現, 原來這些想法是來自小時候得到的對待。

  6. 2019年8月20日 · Photo via Pexels.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 我們最大的錯誤是把最壞的脾氣給了親愛的人, 卻把耐心和寬容留給陌生人。 也許正是因為知道他們不會離開自己才肆無忌憚的向對方釋放負面情緒但沒有人有義務承擔我們的壞脾氣而自己也不應該傷害那些最愛我們的人。 (責任編輯:張筑雅) 文/心理諮詢師 張冬曉. 如何改變對不熟的人可以處理的很周到,對熟悉的人總是傷害的狀況? 首先我們可以從 人際關係層次 的角度來為分析一下。 社會關係vs.親密關係. 心理學認為, 越是與親近的關係層次交往時,越是不需要「禮貌」來拉近關係或者維繫感情 。 簡單來解釋一下,人際關係層次。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