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 用接納代替改變。如果你瞭解了另一半是內向者,就要接納他們有自己獨有的習性,如果他們真的需要獨處的時間,無論是一個人打電動、一個人看書還是一個人散步,就尊重他們的需求。
    • 營造安全的溝通氛圍。外向者通常比較多話,當內向的另一半在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或心事時,很常有打斷另一半說話,或急於給一堆建議的狀況,久而久之,覺得自己沒有被理解的內向者會越來越不想分享自己內心的想法,兩個人的心也因此漸行漸遠。
    • 減少把另一半的行為歸因於自己的因素。很多時候,外向者可能會把內向的另一半的冷淡歸因於對方不夠愛自己,或是自己做錯了什麼惹對方不開心。但很多時候,內向的另一半只是需要獨處的時間,單純想自己做自己的事而已。
  1. 2018年1月22日 · 明明有可能會傷害感情為什麼很多人還是會忍不住想引起另一半的忌妒呢? 以下是關於「吃醋」這件事的心理分析! (責任編輯:李恬芳) 文/Pinsoul. 其實忌妒的感覺一定都不好玩,但有時候我們會把這種負面情緒的當做是在乎彼此的證明。 心理學家使用一個詞彙: ⎡妒忌誘導(jealousy induction)⎦(你也可以稱為吃醋) 來指稱我們想要讓別人(伴侶、朋友或是家人)感到妒忌的傾向。 根據心理學家 Brent Mattingly 在 2012 年的研究, 有 84% 的人在研究中都提到自己在關係中都曾經有過用方法讓另一半忌妒的經驗。 妳會對這個數字感到訝異嗎?

  2. 2017年7月25日 · 你對自己不夠有信心. 你可能常常會覺得自己很笨、不好看、不吸引人,甚至會害怕另一半哪一天會嫌棄自己。 童年時期創傷,需要很長很長一段時間去撫平。 這是錯綜複雜方程式,已經沉積在內心無聲深處太久,挖開一點點,都是種痛。 除了找心理諮商師、治療師協助自己找回安全感,Life Hack這篇文章也有提供幾個妙招 : 1. 去研究依附理論模型 ,並瞭解自己屬於依附理論模型裡哪個模式,如此才能對症下藥。 關於依附理論,更多詳細資訊可以參考Pan Sci這篇文章喔:依附理論起源:我們為什麼會依賴別人──依附理論系列(一) ! 2. 多與有安全感人相處 ,他們可以提供你一些精神上啟發,協助你改善你不安全感。 3. 如果你伴侶跟你一樣缺乏安全感,建議兩人一起去接受心理療程 。

  3. 2018年5月29日 · 有時候看著躺在沙發上呼呼大睡的另一半心中升起的不是憐愛而是厭惡不要覺得這是因為你們的感覺出現裂痕了這很正常。 一段正常的情感關係,是喜歡和討厭同時存在的。

    • 「真誠」和「同理」是首要條件。其實肯定的語言,不一定要如電影台詞般詞藻華麗,只要是真誠、發自內心的讚美和感謝,即使聽起來很笨拙,也能讓另一半感到開心,因此,利用肯定言語來表達愛並不是口才好的人的專利。
    • 表達感謝。表達感謝是最棒的讚美之一,一個人的付出如果被注意到也被肯定了,就會更有自信,即使只是幫忙倒了垃圾、洗了碗這類的小事。表達感謝時,我們的腦內會分泌一種叫「催產素」的賀爾蒙,讓我們產生愛和依附的感覺,有助於感情升溫。
    • 「說愛」的威力。喜歡肯定語言的另一半,對於「我愛你」三個字是沒有聽膩的一天的。因此講完電話後、睡前、出門前,只要找到對的時間,說「愛」就對了。而當兩人起爭執時,表達愛往往也是化解衝突最強效的良藥。
    • 安慰對方時,點出對方的優勢。在安慰心情不好的另一半時,許多人會犯的錯誤就是「給建議」,例如當另一半在向你抱怨自己被主管找碴時,我們可能習慣回覆:「你就再努力一點啊」、「你要懂得和主管溝通」,這些話聽起來是批評、不被認可和不被同理,因此更好的說法,是點出事件中對方做得好的地方,和接著對方的情緒,等對方心情平復後,就能和你一起冷靜看待問題了。
  4. 2017年12月27日 · 我們都聽過「安全感不是別人給你的,是自己給自己的」這樣的說法。 但是好難啊每當不安湧上心頭我們還是忍不住向另一半伸手要求對方多用心多給一點關注得不到回應就指責發怒……今天我們要告訴你不安全感真正的來源。 (責任編輯:蔡芷庭) 文/吳姵瑩 Chloe Wu 諮商心理師. 親愛的,我們一直在討論何以 原生家庭會影響你的親密關係 ,其實在探討的就是未處理的傷痛和議題,他會在關係中的相處裡影響你的安全感,也會無所不在地促發你的不安而引發你在關係中的不滿和爭執。 同時我們經常為帶著原生家庭裡看待人的角度去看待另一半: – 如果家人經常讓你感覺被拋下,你經常會不安的感覺到對方要遺棄你; – 如果家人經常說話不算話,你也就很難相信對方會說到做到;

  5. 2019年12月2日 · 諮商心理師許嬰寧教他如何成為你最信賴的隊友. 許嬰寧 2019-12-02. 圖片來源: unsplash. 【為什麼我們選擇這篇文章】. 另一半不夠貼心有時不一定是故意的如果你會因此經常對他大失所望不如轉個念頭吧。. 諮商心理師許嬰寧建議透過重新定義要求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