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12月16日 · 29歲的勞宥娜小吉),年紀輕輕就已經走過高山低谷她曾是香港最年輕的特技女替身出演過不少電影戲劇嚐過人生的甜頭但鏡頭背後卻歷過躁鬱症之痛。. 她用運動為自己尋找生命意義當起健身教練希望以生命影響生命。. 學武帶來 ...

  2. 2021年8月17日 · 無巧不成話2021年精神健康月的精神健康大使正是由張家朗擔任感謝他在賽場拼搏外也持續為推動港人的精神健康發力剛在社交平台看到一句風趣話:「奧運就是一群很需要運動的人看一群很需要休息的人運動」,簡直是金句聽後你也發出會心 ...

  3. 2023年6月6日 · 近日接連發生嚴重傷人事件,令人心惶惶,憂心同類型事件會再出現。 歐陽醫生則表示當精神病患者會不理智到傷害人未必是受新聞報道所刺激: 病人犯案很大機會是本身病發所致,與生理因素有關,如中斷治療、停止服藥等;而與心理因素無關,因此不必受外在刺激已可犯案。 歐陽醫生續指精神病患者有攻擊行為可能與出現妄想幻覺無人求助拖延病情等有關未必能以一般人理智去理解: 在他們(患者)的世界不是有意傷害人,只是以為保護自己及身邊人,甚至在事發後可失去當時記憶。 他稱,反而是大眾追看相關新聞,情緒會更易受牽動,因此當感覺到受新聞影響時,就應停止觀看相關新聞。 HKET App已全面升級,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健康、娛樂、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影片。

  4. 2023年6月5日 · 第一方面是家人是否對病患精神病況知情? 第二方面是即使家人知情,他們又是否會重視,還是不了了知? 第三是社會資源是否足夠? 經濟欠佳的精神病患要多久才能成功看到公立醫院的醫生呢? 至於鑽石山荷里活廣場隨機殺人事件,Tim Sir強調重症精神病患其實極少數會有主動襲擊的行為,故提醒大眾切勿戴有色眼鏡看待他們。 他又提醒普羅大眾於外出時,一旦遇到行為舉止較怪異的人士時,切勿向對方投以奇怪的目光,或作一些「手指指的行為」,因為這些小動作其實隨時可讓對方視為挑釁,激怒對方情緒。 最後,Tim Sir又呼籲政府增撥更多資源去支援精神病患的復康工作,尤其是需要縮短病患見精神科醫生的輪候時間及增加有關方面的社工人數。 好多情況就是. 病人無錢看私家醫生,輪公立醫生,往往需動輒等候1年,甚至2年,病人點等?

  5. 2017年3月16日 · 一、成癮性. 如果長期服用這種聰明藥的話,便可能會產生成癮性,所以,一般建議,遵照醫生的指示服藥,不要自行停藥、調藥,如果貿然停藥、減藥的話,身體便會一時不能適應,不能作出適時調整,便會出現戒斷症狀 (Withdrawal Syndrome),例如噁心、嘔吐、嗜睡、精神沮喪的症狀。 所以,一般建議,採取漸進式減藥,根據情況,循序漸進,按部就班,逐步減少劑量,讓身體能夠慢慢適應、調整,所以,在減藥期間,如果出現戒斷症狀的話,建議盡快諮詢醫生的意見,看一看是否需要調校進度,延長療程。 二、耐受性 (Drug Tolerance) 所謂「藥物耐受性」,是指連續使用一段時間後,藥效便會漸漸減弱,時效便會慢慢縮短,必須增加劑量,達到相同的效果,簡單說,就是「愈食愈無效」。

  6. 2021年10月28日 · 談到在喇沙獲得的啟發,李晉熙對「Never say die(永不言敗)」的精神最為深刻,「每一個艱難時刻都用得着,告訴自己不要放棄」。黃永棋分享,以往在校內參與多種運動,經常與同學一起打氣,叫口號「喇沙精神,不死靈魂!

  7. 2019年12月4日 · 「始終自己讀這一科,覺得自己好沒用。 」確診中度至嚴重抑鬱,伴隨着焦慮症,時不時也會恐慌發作。 試過突然心跳快到180多下,最後要入醫院。 藥物沒太大副作用,只有手震,或因為失眠而精神不佳。 阿橋沒向母親交代病情,至病發入院,到需暫時停學,媽媽才得知。 「家人對精神病完全沒有認識,她覺得我被周老師的喪禮影響,放大了一件小事來看。 她說這些情緒問題要靠自己,只要想通就會康復。 恐慌發作無法面對人群. 停學一學期後,阿橋再次回到加拿大。 「即使一直看醫生和服藥,恐慌發作仍時不時存在,會心跳加速、一直嘔、呼吸急速得像透不到氣。 我去不了多人的地方,也不能跟陌生人聊天。 上課若要匯報,可能兩三句話也說不了。 患病時,阿橋需服抗抑鬱、鎮靜劑和安眠藥等。 (被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