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5年6月28日 · 佛教就如何處理好人際關係的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極富智慧、極有價值的方法和原則。這些方法和原則是指導我們為人處世的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若能如地去生活,必定會擁有一個和諧、健康、良好的人際關係。這種人際關係就是成就佛道的資糧。

  2. 2016年9月18日 · 明日約定一決勝負,比賽誰誦出的經唄最多,誰說的最勝! 佛陀立刻派人喚來難荼和阿毘浮,問他們: 「你們有聽過我的教誡中,有教導人彼此鬥爭,分別勝負高低的經義嗎?

  3. 2014年11月9日 · 2014年11月09日 (日) Tweet. 宗教的價值在於幫助人類破迷啟悟,離苦得樂。. 自國家改革三十六年來,宗教自由政策得以落實,佛教出現蓬勃發展之現象,處處道場林立,猶如雨後春筍;惟因社會普羅大眾一般均以「功利信仰」與「祖先信仰」為主導,是故 ...

  4. 2015年10月11日 · 彌陀信仰在中國流傳久遠,東晉時竺曠、支道林、慧遠大師等就開始倡導淨土法門的信奉。 後經曇鸞、道綽至善導,更創立了以持名念佛,即口誦「南無阿彌陀佛」為主要特色的淨土宗,提倡以修行人的念佛為自力,以彌陀的願力為他力,自他相應 ...

  5. 2016年1月10日 · 香港時間. 2016年01月10日 (日) Tweet. 時光就是命光,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故佛法教我們好好修行,珍惜今天,活在當下。.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裏,每逢農曆歲末,自然而然無可避免地生起這樣的感觸:啊!. 時間過得真快!. 不經不覺一年又過去了 ...

  6. 2016年4月3日 · 一、《生經》與幸福人生. 《佛說生經》,簡稱《生經》,又作《生子經》,是。. 其主要內容是說,一次佛陀與一千二百五十大比丘弟子一起進城乞食。. 當時羅閱祇城內有一位名叫生的青年,清早起床後,沐浴更衣,來到城外河邊,便向六 ...

  7. 2014年9月14日 · 我們到底有沒有認真思考過? 一、瞋心的起因. 依佛法來說,「瞋」是根本煩惱之一,又作瞋怒、瞋恚等,指仇視、怨恨和損害他人的心理。 《大乘五蘊論》中說:「云何為瞋? 謂於有情樂作損害為性。 」據《俱舍論》、《成唯識論》載,對違背己情的有情生起憎恚,使身心熱惱,不得平安的精神作用,名為瞋。 又忿、恨、惱、嫉、害等隨煩惱,都是以瞋的部分為體,是六根本煩惱、十隨眠、五蓋、五鈍使之一。 又《成唯識論》中說:「瞋者,於苦、苦具,憎恚為性,能障無瞋,不安穩性,惡行所依為業。 」在現實生活中,如果我們起了瞋心,那麼在為人處事之時,若不順己意就會生氣、發怒,由此而引發其他種種的煩惱,所以佛教認為這瞋心的危害性非常大。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