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zak1 cung1 公園 (英語: Quarry Bay Park ),是 香港 的一座大型 公園 ,位於 香港島 鰂魚涌 海旁,第一期於1994年6月17日啟用,由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管理。 鰂魚涌公園總面積近15 公頃 ,目前僅開放第1期(9.79公頃),第2期則有待發展。 設施 [ 編輯] 鰂魚涌公園第一期設施包括一座7人 人造草 足球場 、 籃球場 、兒童遊樂場、緩跑徑、 單車徑 、健身設施、 海濱公園 、 太極 花園、 網球場 、 觀景台 及 小食亭 等等。 公園種滿了很多不同品種的 植物 , 綠化 面積頗大。 葛量洪號滅火輪展覽館 [ 編輯] 葛量洪號滅火輪展覽館 位於鰂魚涌公園內.

  2. zéi chōng 公園 (英語: Quarry Bay Park ),是 香港 的一座大型 公園 ,位於 香港島 鰂魚涌 海旁,第一期於1994年6月17日啟用,由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管理。 鰂魚涌公園總面積近15 公頃 ,目前僅開放第1期(9.79公頃),第2期則有待發展。 設施. 鰂魚涌公園第一期設施包括一座7人 人造草 足球場 、 籃球場 、兒童遊樂場、緩跑徑、 單車徑 、健身設施、 海濱公園 、 太極 花園、 網球場 、 觀景台 及 小食亭 等等。 公園種滿了很多不同品種的 植物 , 綠化 面積頗大。 葛量洪號滅火輪展覽館 位於鰂魚涌公園內.

  3. 2024年4月7日 · 鲗 zéi 涌 chōng 公园 (英语: Quarry Bay Park ),是 香港 的一座大型 公园 ,位于 香港岛 鲗鱼涌 海旁,第一期于1994年6月17日启用,由 康乐及文化事务署 管理。 鲗鱼涌公园总面积近15 公顷 ,目前仅开放第1期(9.79公顷),第2期则有待发展。 设施 [ 编辑] 鲗鱼涌公园第一期设施包括一座7人 人造草 足球场 、 篮球场 、儿童游乐场、缓跑径、 自行车道 、健身设施、 海滨公园 、 太极 花园、 网球场 、 观景台 及 小食亭 等等。 公园种满了很多不同品种的 植物 , 绿化 面积颇大。 葛量洪号灭火轮展览馆 [ 编辑] 葛量洪号灭火轮展览馆 位于鲗鱼涌公园内.

    • 歷史
    • 命名
    • 地理位置
    • 人口移民史
    • 社區環境

    淸代嘉慶二十四年刊行的《新安縣誌》尚未出現鰂魚涌地名,可以推測當時本區人煙稀少。港府在開埠以來集中資源發展商業中心中環以及在南洋商家聚居的銅鑼灣(如新加坡首富的信和廣場)。戰後的1950年代,由於出現中國可能收回香港的不確定性,很多東南亞企業遷出香港,但有不少在1960、1970年代陸續回流。隨着戰後銅鑼灣以及北角人口已達到飽和,區內的需求帶動起原屬北角東部的鰂魚涌建立起一個全新的商業及住宅區。因為北角以及鰂魚涌有大量閩籍商人和中產聚居,區內有不少閩籍商家的企業,包括南洋首富郭鶴年的嘉里中心亦設於鰂魚涌,開始帶動苦力聚居的鰂魚涌發展成港島第三個商業中心,而區內居民以早期北角居民以及其後代為主,包括商人以及中產,以及早期因郭春秧而聚居在北角的日本人。 在香港歷史的分區之中,鰂魚涌是北角的一部份...

    鰂魚涌得名於早期溪流中甚多鰂魚。又因19世紀七姊妹一帶設有花崗岩礦場,後以海運輸出而得英文名稱Quarry Bay(採石灣/石礦灣/打石灣)之名。然而前述之溪流與海灣俱於填海工程後消失殆盡,轉型成為商住區。 1883年太古洋行於鰂魚涌設立太古船塢、太古糖廠及香港汽水廠,使鰂魚涌成為當時香港最龐大工業區。同年太古公司亦於鰂魚涌旁康山設有水塘,為各廠房供應淡水。1892年太古興建全港首個吊車系統,接駁鰂魚涌至柏架山,以接載太古員工和附近居民,直至1932年停駛。到了1959年,為配合英皇道擴闊工程,鰂魚涌的溪流被覆蓋,變成了暗渠。 1970年代後期,太古公司各廠房陸續停業。太古水塘原址變成了康景花園;太古船塢原址則變成了大型私人屋苑太古城。至於太古糖廠位置,現在則變成了太古坊商業區,而汽水廠則變...

    鰂魚涌的具體位置,西起英皇道與渣華道交界,東至英皇道與太古城道交界。然而很多時市民或會以區內著名地點如麗池、太古坊等地標作指示。 鰂魚涌的範圍隨着時代的變遷亦有所不同,而且在政府的規劃圖及學校網,鰂魚涌一帶的地區一直都歸入北角的範圍。因此現時鰂魚涌站旁的北角官立小學亦因而為名。自從地鐵港島綫開通之後,鰂魚涌的範圍不斷西移,而原本屬於鰂魚涌的東部,則被稱為「太古城」。但現時香港郵政局內的分區,這個地區仍然是鰂魚涌的一部份。至於筲箕灣道開始的地帶,過去一直都被認為是西灣河的一部份,但在2005年地政署提交的「鰂魚涌分區發展大綱」及現時,卻包括嘉亨灣所在的地段。這問題的成因,相信是由於過去的都市規劃,都以市政局的選區劃界作標準,而當時整個東區只被分為「銅鑼灣」、「北角」及「筲箕灣」三部份,「鰂魚涌...

    鰂魚涌主要為工業和住宅區,但在1990年代起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商業大廈。鰂魚涌和北角以及銅鑼灣一樣主要以閩籍人口為主,但比北角以及銅鑼灣的閩籍人口較遲抵港,以民國以前來港的閩籍人口大多居住在灣仔區以及中西區,很多南洋富商在1950-1980亦遷入灣仔區以及中西區的半山區、南區以及九龍城區,不一定在跑馬地到鰂魚涌一帶。銅鑼灣、北角和鰂魚涌亦是日本人的主要聚居地,東區佔總日語人口的25%,但人數遠少於福建籍人士,語文統一後各省籍人士亦有進入鰂魚涌居住,參看東區語言殘留人口。這一帶的人口分佈和東區以外的大坑、跑馬地、渣甸山一帶相若,華人同樣是以閩籍為主,亦有很多日本人居住。這些區份都是在維多利亞城邊沿或以外,本來為人口很少,在民國時期大量閩籍人口因為在銅鑼灣天后廟一帶聚居而發展起來的,鰂魚涌一帶的人...

    鰂魚涌附近有大型商場康怡廣場及太古城中心,亦有大型百貨 AEON STYLE,購物非常便利。鰂魚涌美食亦多不勝數,尤其太古坊商業區及太古城大型屋苑,有多間食肆。鰂魚涌公園亦是居民常到的休憩地方,葛量洪號滅火輪展覽館亦置於園內。

  4. 鰂魚涌公園槍擊案 於2018年6月26日在 香港 香港島 鰂魚涌公園 發生,共造成兩死兩傷 [1] ,為香港近年來極少數涉及 槍枝 暴力的 案件 ,對上一次涉及真槍的槍擊案是2014年發生的 啟晴邨槍擊案 。 背景 [ 編輯] 詹心桀原姓魏,後改隨母姓詹,時年44歲,居於 將軍澳 健明邨 健晴樓15樓一公屋單位。 報道指,她沒有精神病紀錄,也沒有案底。 她是一名保鑣以及保鑣公司負責人,但是沒有槍械牌照及保安牌照。 在2017年時接受《 蘋果日報 》專訪時化名李小姐。 事發經過 [ 編輯] 44歲的詹心桀(原名魏朝霞)與魏姓哥哥相約四名姨舅,於 太古城 一間酒樓討論他們外婆遺產分配問題。

  5. 鰂魚涌海濱花園 (英語: Quarry Bay Promenade ),興建時稱為 海裕街臨時海濱長廊 ,是 香港 的一條 海濱長廊 ,位於 香港島 鰂魚涌 海裕街 ,耗資1,950萬港元興建,於2012年12月28日啟用,由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管理。 值得一提,附近缺少寵物公園,最近要去到廉政公署後方較少人知道的民康街寵物公園,以及北角海濱花園寵物公園。 設施及建築 [ 編輯] 海濱長廊及綠化區,約長500米,採用「前低後高」兩級台階設計;前面稍低一級,方便公眾親臨海旁,後面稍高一級,為草坪花園長廊,滿種樹木和灌木,可以眺望 維多利亞港 的景致,花園內的木棧道和 花崗石 地台是特別為了配合沿海環境而設。 寵物公園,面積達2,500平方米 [1] 無障礙斜道. 長椅. 避雨亭.

  6. 大潭郊野公園鰂魚涌擴建部份位於 香港島 東區 ,佔地達270 公頃 ,南邊連接 大潭郊野公園 並為其擴建部份,但被劃為兩個郊野公園管理。 公園範圍包括 柏架山 一帶。 由於接近 筲箕灣 、 太古城 和 西灣河 等住宅區,故成為晨運客喜愛的晨運勝地,是一個人流較高的郊野公園。 郊野公園的正式入口應該是從 鰂魚涌市政大廈 旁的 柏架山道 進入,但自從 康怡花園 及 康景花園 興建,為遊人開闢了一條從 基利路 經 引水道 ,而且較易行走的通道進入郊野公園,原來的入口變得較少人使用。 該路段亦是 衛奕信徑 第2段的最後一段「太古段」,由郊野公園內的「大爐灶」到 太古站 。 特色. 林邊樓 (一座位於柏架山道旁、郊野公園邊界的紅磚屋)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