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 壓力要多大才夠?壓力襪的壓力有分等級,而壓力的單位為毫米水銀柱(mmHg)。若壓力襪標示的壓力值為20 mmHg,代表襪子會施加20 mmHg的壓力於穿着者的足踝位置。
    • 壓力襪款式。壓力襪有多種款式,既有及膝襪/中筒襪,亦有大腿襪、襪褲等,應怎樣挑選?其實及膝襪/中筒襪較適用於作預防或保健性質的消費者。而需要穿着裙子的女士,就可選擇襪褲款式,會較容易固定。
    • 注意襪的壓力分佈。壓力襪要發揮功效,所提供的壓力須如下圖所示般分佈,下緊上鬆,才能達到促進下肢靜脈血液向上推送至心臟的功效。消委會早前就壓力襪進行測試,發現某些產品在小腿 與足踝之間所提供的壓力比例高於標準要求的上限,代表小腿與足踝之間的壓力分別不大,或未能有效將靜脈血液向上推送。
    • 最緊要舒服。透空氣度。和其他衣物一樣,透氣度高的壓力襪,令空氣越容易透過襪身表面進入皮膚,幫助散熱之餘,亦有助汗水蒸發,穿起來自然通爽舒適。透水氣度。除了透空氣度,透水氣度亦非常重要,這關乎穿起來有沒有焗熱及濕黏的感覺。
    • 痛風成因
    • 發病位置
    • 如何控制痛風?

    隨年紀漸長,周身骨痛和關節退化是常見的毛病。然而,如關節痛楚僅出現在1個關節位,並在1天之內急速發病,且類似情況反覆發作多次,就有可能是痛風。 痛風源自患者體內產生過多的尿酸(uric acid),又或因腎功能出現問題而導致尿酸排出較慢,令血液中的尿酸濃度升高,水溶性不高的尿酸鹽(urate)就有機會形成結晶及在關節位沉積。當其中1種尿酸鹽「尿酸單鈉」(monosodium urate)晶體沉積在關節的空位上,就會刺激身體免疫系統,在關節引發炎症反應。沉積的晶體更可形成痛風石(tophi),有機會令關節永久變形。特別一提,女性在更年期後因少了幫助身體排出尿酸的雌性荷爾蒙,患上痛風的機會也隨之增加。80歲後,女性患此病的機會比男性大。

    腳的各個關節通常較易發病,尤其是大拇趾後方的關節。不過,身體不同的位置也可發病,如尿酸在腎臟沉積,便是形成腎結石的其中1種成因。初期急性痛風發作時,即使沒有治療,通常也會在數天內好轉不再疼痛,之後可能相隔幾個月甚至幾年才再發作。但如此病經歷數年間反覆多次發作,就有機會演變成慢性多關節性痛風(chronic polyarticular gout),受影響的關節更會持續腫脹和痛楚。

    1. 注意痛風飲食

    所謂「痛從口入」,全因某些食物有頗大機會引致痛風發作!痛風飲食的原則是應盡量避免食用嘌呤含量較高的食物,包括酒類、海產貝殼類、動物內臟像是肝(如豬膶)、腎(如豬腰、雞腎、鴨腎)、腦(如魚頭)、心臟、肺、胰(如豬橫脷)、腸(如豬肚、豬大腸)等。高糖分飲品如汽水、果汁等,亦有機會誘發痛風,應避免飲用。 另外,肉類、海鮮(如蝦、龍蝦、蠔和蟹)及魚類、家禽類、燕麥及全麥包等,亦含不少嘌呤,雖可食用,但切忌過量,患者宜參考「健康飲食金字塔」的建議,將這類食物加入痛風飲食的名單。濃的肉湯(如老火湯)或濃縮肉汁製品(如雞汁、雞精或牛肉汁)亦不宜多吃。至於蔬菜,雖有研究指出蔬菜類的嘌呤不會增加痛風發作的風險,但食用嘌呤含量高的蔬菜如冬菇、椰菜花、菠菜、鮮露筍等仍應謹慎,每星期最多進食2份,每份約是1/3碗(300毫升中號碗)經烹調的蔬菜。而較高嘌呤含量的乾豆類如紅豆、綠豆等,每星期最多可進食2份(每份約1/3碗熟乾豆)。 同時亦要緊記,由於肥胖是患上痛風的一個高危因素,因此亦宜參考痛風飲食的資料,避免進食高脂、肥膩的食物。每天喝最少2公升開水,也可促進尿酸排泄,減少腎結石形成的機會。

    2. 藥物紓緩

    當痛風急性發作時,患者可痛至無法行走,連支撐身體都有困難。故此,醫生可能給患者處方以下藥物,以紓緩急性發作時的腫痛: 此外,如每年有2次急性發作、併發痛風石或腎結石問題,應先諮詢醫生,考慮是否應透過下列藥物,展開預防性療程,降低血液內的尿酸水平,以防止痛風發作。 本會提醒患者,如有痛風病徵或症狀出現,應及早求醫,並遵照醫生指示定期覆診及按其處方服用藥物,切勿胡亂服用坊間成藥或未經註冊的藥物。

    3. 恆常運動

    適量運動不但可幫助維持健康的體重,更可減少患上痛風的風險及預防痛風發作!因此預防痛風跟減肥一樣,除了管好嘴巴,留意痛風飲食;也要配合適量運動,才能把患病機會減至最低! 想了解更多,請參閱【479期《選擇》月刊 痛風患者控制尿酸 宜慎飲食】。

  1. 首先來看看影片,留意選購床褥的重點吧:. 【方健儀x單人床褥大比拼】.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mRuPqPVBPQ. 1. 親身試睡,按常用睡姿考慮. 不要白白放棄試睡的權利!. 選購時,只用手試按幾次或坐於床邊來判斷床褥的軟硬並不準確。. 現時不少店舖或陳列專區 ...

  2. 1. 小心塑膠發霉. 每次使用完保溫杯和保溫壺後,尤其是並非裝載清水時,應先徹底清潔及晾乾,以免污漬或色素殘留,及提防塑膠或橡膠物料因不清潔而發霉變色。 由於蓋的縫隙通常較難清洗,務必要仔細清潔。 你可將蓋和密封膠圈分拆清洗,晾乾後緊記將密封膠圈妥善裝回原位,以防滲漏。 2. 不要機洗. 除非產品另有說明,否則不應將保溫杯或保溫壺放入洗碗碟機清洗,以免損壞。 3. 不用含氯洗潔劑. 由於氯化物或會損壞不銹鋼表面,故不應用漂白劑或含氯成分的洗潔劑清洗保溫杯和保溫壺。 4. 善用萬能小蘇打粉. 食用小蘇打粉(baking soda)是家家戶戶的清潔好幫手。 若保溫杯或保溫壺散發出異味,你亦可利用小蘇打粉清潔。 只需用保溫杯或保溫壺裝載熱水,加1小匙小蘇打粉,浸泡半小時至1小時後沖洗乾淨即可。

  3. 3個訣竅. 1.按衣料調校底板溫度. 底板溫度太高,會損壞衣物纖維,太低則熨衣效果欠佳。 大部分熨斗都參照了IEC國際標準,在溫度調節位置印上 、 及 標誌,用者在熨衣前應根據衣物的合適溫度或質料,選用合適的熨斗溫度。 2.先熨低溫再熨高溫. 若手頭上有一堆不同物料的衣物準備要熨,宜先熨低溫衣物,如尼龍或彈性纖維,繼而逐漸調高溫度掣,處理中級溫度的衣物,如絲質或羊毛衣服,然後再熨可用高溫熨的衣物如棉質衣物,這樣可減低衣料被高溫損壞的機會。 3.鋪上熨布免「起鏡」 纖細的衣服物料,如絲綢、絲絨、羊毛等,宜在衣物上鋪上熨布一起熨,以免出現「鏡面」痕跡。 用掛熨機的3個竅門. 1.調較合適蒸氣量,免不停加水. 傳統的座地掛熨機的蒸氣輸出量一般會較手提式的大,約每分鐘25至40克。

  4. 當加熱至315°C至375°C,釋出的煙可能會令人產生類似流行性感冒症狀的「聚合物煙塵熱」(Polymer Fume Fever),病人會感到畏寒、發燒、大量流汗、咳嗽及呼吸困難等。. 但當病人被移離釋出煙的源頭,24至48小時後就會自然緩解。. 但當加熱至450°C,就會釋出四氟 ...

  5. 1.照顧者應有的支援和心理準備. 家中的照顧者(例如親人或外傭)由於需要長時間貼身照顧,不能獨留病者在家,故需要有足夠的支援。 而照顧者需要對病人的疾病有簡單的知識,並且懂得簡單的技巧,例如讓病人服藥、餵飼病人、替病人在床上轉身、處理大小便、幫助沖涼等,這些都是實際要解決的問題。 2.正式醫護的支援及緊密連繫. 定期家訪的紓緩治療護士很多時扮演個案經理的角色,較熟悉個案主的情況,可以回答家屬的查詢。 病人的一些徵狀或情況照顧者未必懂得分辨,可向個案護士求助。 現時在本港有提供上門診治的醫生數目較少。 另外,提供此項服務的醫生需具備相關知識,例如清楚病人服用的藥物、在死亡前可能會出現的徵狀等,最好有相關專科醫生或醫療團隊作支援,因此,病人及家屬應考慮是否能獲得相關醫護人員的支援。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