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7年7月2日 · 1992年,張之亮導演的《籠民》開了我的眼界,永誌難忘。 當年我還是個初入行的小記者,記者工作讓我接觸不同階層的人,改變了我的價值觀,《籠民》是關於一群生活於狹窄籠屋的窮人故事,令我明白電影關注社會的力量。 張之亮因而成為我尊敬的導演,當年我和公司的一位娛樂記者很熟落,偶然提到《籠民》,他後來採訪張之亮,張之亮寫了幾句感謝和鼓勵的說話贈給我,還拿著信紙拍了張照片。 當時張導演那份熱誠令我很感動,之後一直看他在UFO時期拍攝的電影,如《等着你回來》及《流星語》等都不錯,但從2001年的《慌心假期》後,便少見張導新作。

  2. www.filmcritics.org.hk › film-review › node型男 | 香港影評庫

    2017年7月4日 · 跑去看《戀戰特務王》(Knight And Day),發覺看湯告魯斯扮瀟灑有型,原來頗受罪的, 這一代型男或許是時候改變一下,例如在《雷霆喪星》(Tropic Thunder)的禿頭哨牙佬,便是精彩的演出。

  3. 2015年12月13日 · 《皮下之慌》以全黑畫面及靜默開始,逐漸出現抽象的畫面及聲音,倣若是意識或生命的誕生。 之後去到現實世界,一輛電單車駛過黑夜的公路,它停在路邊,司機(男的)下車走下山坡,轉個頭便背着一位沒有意識的女子上來,走向一部客貨車。

  4. 2017年6月9日 · 1963 年是片中大頭嬰出生的年份,那一年可能是科幻片熱潮在提出警告,環境污染及核能發展會怏及下一代,然而那一年又是嬰兒出生率奇高的一年,所謂嬰兒潮的高峰期。 我於是如片中的記者 Mavis(何超儀飾),繼續朝這方向追尋下去。 當年的真相如洋蔥撕下一片片的呈現出來,再不是當日少女護士的遙遙外望,也不是當事人女兒的複述,魚眼變形鏡頭下營造出來的回憶,是一群由恐懼演變成歇斯底里的小學生,向著大頭嬰擲石唾罵。 這是事態追尋下的因由呈現,如今處於二十一世紀,利用我們已認識到的歷史軌跡去對照,檢閱到的是一個赤裸而殘酷的成長記認;戰時及戰後出生第一代,沾染著昇平社會不自覺的開放任性,於六十年代末「修成正果」,為時代寫下反叛的印記,之後更可成為七十年代的棟樑,八十年代的權力人物。

  5. 2015年6月21日 · 《去吧! 揸Fit人兵團》則肯定黑道是死路,改邪歸正出生天。 其中查傳誼和鍾繼昌最大的成就,是在《旺角揸Fit人兵團》和《去吧! 揸Fit人兵團》中,貫徹了不向傳統敘事低頭的信念。 面對要拆解的江湖片對象,他倆堅決採用迥異於其他同類影片的敘事方式和介入角度。 後九十年代江湖片,真身何在? 反英雄、反黑道情義,以至於反黑,幾乎是同一調子的不同變奏,本於道德和社會責任出發,以不同深淺程度來回應。 若黑道英雄元素是江湖片模式,單以道德角度來創作,又是否另一種狹隘詮釋潮流的角度,甚至變成純粹戲謔個別英雄電影元素的樣板戲? 這樣濃重的道德包袱,一方面告訴世界,英雄無可避免壽終正寢;另一方面,是創作力的局限。 一輪急攻,所回應的其實是源自八十年代的元素。

  6. 2016年9月26日 · 《發光石頭》的頭四十分鐘真是很好看,首先是一段 video 的鑽石山木屋區 片段,小兄妹的遊玩,道出「鑽石山一定有鑽石」的迷思。 然後是走進太子道西一富裕夫婦的家庭,小妹被收養後有自己一間房,但秘密就出在那張床身上。 導演鄭保瑞的技法很引人入勝,是我近年看過最印象深刻的港產片懸 疑片段。 而當張達明這個後現代小偷出現時,情況還是控制得不錯;只是再 發展下去,《發光石頭》對於回憶、事實,以及成長傷痛的描寫,只是原地 踏步的發展,令電影不再發光了。 這其實是遲來了的一齣「後九七」電影,親父自殺,收養的家庭有他們精神不穩的狀況,而關係怎也不能太親近,而促使這對兄妹隔著床板的幻想。 但《發光石頭》的鑽石山意象不夠深入,未能點出這十幾年來的「香港 」 發展,最後停留於個人自憐的單方面情緒孤立去。

  7. 1995年1月1日 · 徐克在《青蛇》中,把原著的全面女性心情扭轉為法海的對抗心魔。青青在金山寺面對眾禿頭眾裏尋許仙,他卻一臉無良無力。他放棄了自己,令一切營救變得徒勞;青青的淚,其實是許仙的。徐克的女性是男性的媒體,是他要對男性世界作多面披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