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Blog. 曾經一個個案,於2010年在羅湖口岸被偷銀包,事主由於沒有身份證明文件難以回港,因此而立即向入境報失,並獲發臨時身份證回港,但這也是事主噩夢的開始。 在數年裡,他接連被盜用身份開信用卡,開戶口進行詐騙活動,再到另一銀行開戶口洗黑錢等,使他要屢次到警局助查,申請按揭失敗,又要不斷到不同銀行處理戶口問題,令他疲於奔命。 報警後 仍不斷被冒名詐騙. 事主指出,即使報了警,也只可以逐次證明自己是受害人;而被冒名申請信用卡或戶口等情況,更要自行 查閱信貸紀錄 才得知,銀行間並不會將事主的情況互相通報。 這個個案特別嚴重,因為騙徒手上持有事主的身份證,雖然已報失,而且騙徒容貌理論上與事主不一樣,但還是比較容易就能在銀行開戶犯案。

  2. 我的身份被盜用了,現在該怎麼做? 如懷疑人盜用了你的身份,你需要做以下事項︰. 報案. 到警報案,並通知資料被盜的公司或金融機構,有關以你名義開立的不明帳戶的情況。 使用信貸報告、評分及提示服務. 信貸報告、評分及提示服務讓你隨時查閱自己的信貸報告,並在資料出現重要改動時(例如以你名義開立的新帳戶),給你發出提示訊息。 聯絡銀行. 通知所有你往來或帳戶的銀行或財務機構。 分享此頁. 為防止身份及信用卡資料被盜,令你債台高築。 查閱你的信貸報告,是查找個人資料有否被盜用的有效方法。 你可核對報告中是否可疑的信貸活動。

  3. Blog. 私隱外洩風險處處. 不時都聽到新聞報道,有人突然收到銀行或財務機構通知追債,先發現原來身份已被不法分子盜用。 在當事人不知情的情況下,申請貸款、信用卡,無啦啦孭住一筆債。 欠債之餘,還影響信貸評級。 所以要好好保護個人私隱,一個不留神的話,有朝一日同類事件可能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延伸閱讀: 甚麼是身份盜用? 私隱外洩風險處處. 其實在日常生活裡,有好多可以引致身份被盜用的潛在風險,當中包括: 遺失身份證. 身份證上面有很重要的個人資料,遺失身份證可以好大件事。 尤其現今申請貸款相對來說比之前容易,甚至有財務機構標榜只要有張身份證就可以申請,加上不法分子偽造其他文件,要借盡其實不是一件難事。

  4. 暗網不為大眾所熟悉,是數碼詐騙集團活躍的地方,你的個人資料包括住址、身份證號碼、信用卡號碼、護照外號碼、甚至是遊戲帳戶,都可能在暗網上被不法份子販賣。 要在真實世界裡找出網絡罪犯的真身是極度困難的事,因此,積極地全方位守護個人資料變得至關重要。 守護你的個人資料. 環聯的暗網監察服務可提供實時暗網監察,並能追蹤過去資料外洩的情況。 一旦任何發現,你便會立即獲得通知。 此外,環聯亦會為你提供專業建議,盡量減低因資料外洩而造成的潛在經濟損失。 環聯更提供三款不同的監察服務計劃,以切合消費者不同的需要。 暗網監察是如何守護你的個人資料? 1. 設定. 輸入你需要監察的個人資料. 你的個人網絡保險編號. 未讀提示. 系統自動填寫的資料. 切換開啟/關閉個人資料監控選項.

  5. 心情忐忑 不安的T先生,帶同銀行所發出的拒絕信到環聯查閱自己的信貸報告時才發現自己的身份已經被盜用來申請信用卡,而且還有欠款紀錄。 最後,T先生需要通知警方及銀行去調查事件。 事情發展最終如何就不得而知, 但是警方和銀行調查需時,T先生的細訂很有機會因為未能及時向業主支付「大訂」而被沒收。 一般而言,「細訂」是樓價的2%-5%。 以現今「上車盤」入場 費$4,000,000為例,3.5%細訂就相等於$140,000。 如果以收入中位數為港幣$15,000元計算,T先生損失了大約10個月的工先。 一般臨時買賣合約都必買必賣的條款。 如買家未能履行臨時合約之條款完成買賣,業主可以沒收買家已付之臨時訂金及有權將物業再售予他人。 如果樓價在買家撻訂後下跌,發展商更可向買家追收差價。

  6. 2022年5月3日 · 隱專員公署早前檢視了港人常用的10個 社交媒體的隱政策 ,包括Facebook、Facebook Messenger、Instagram(IG)、LINE、LinkedIn、Skype、Twitter、WeChat、WhatsApp及YouTube,當中整體以LINE的評分最低只得2.5 星(5星滿分), 而YouTube就最高的4.5星。 報告提到,所有媒體都會寫明至少收集12到19種個人資料,包括用瀏覽記錄、互動、通話、信息、位置、交易資料等等。 另外大家都未必知道,原來報告中提及的所有社交媒體亦都已列明會將用戶個人資料轉移至附屬公司。

  7. 網絡犯罪份子從企業及消費者收集到更多被盜用的個人身份資料,令第一方及第三方詐騙變得常見,身份詐騙情況日益嚴重。 了解交易對象的身份應是所有企業防騙及客戶體驗策略的重心。 我們發佈的《2024年全渠道詐騙狀況報告》為實施更智能、更有效的防詐騙策略提供趨勢和見解,助企業透過在不同渠道上展現安全的客戶體驗來建立與消費者的信任。 報告中提及的全渠道詐騙趨勢重點包括: 身份盜取增加了詐騙風險: 50%的香港消費者表示,在2023年9月至12月期間,他們曾成為網絡、電郵、電話或短信詐騙的目標. 詐騙增長超越數碼交易增長: 2022年數碼交易中的可疑數碼詐騙比率為5%,數碼騙案數量較2022年增長14% 在2019年至2023年期間,可疑數碼騙案數量上升105%,超越整體數碼交易增長率的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