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6 天前 · 從「跨境之旅」視角 賞析 HKIFF48 華語競賽片. 作者 陳智廷 2024-06-01. 撰文:陳智廷(香港都會大學文化研究助理教授). 第48屆香港國際電影節(HKIFF48)火鳥大獎新秀電影競賽中的八部華語電影,除了關於加拿大麥城(Markham)華人移民的三段式電影《敗走麥城 ...

  2. 2017年7月18日 · 本文的寫作目的,正是要為本土電影專才的跨國影響與滲透,拋磚引玉——作為香港的電影團隊,他們如何在技術上帶動外地電影的發展呢? 團隊與技術,是下文討論的核心。 筆者嘗試從電腦特效和動畫與動作設計和演出等兩類本地電影專才的經驗,透視他們在不同製作環境和文化裏的處境、發展與影響。 由本地出走──電腦特效與動畫. 近年,電腦動畫以至特效技術備受重視,成了我們了解「下線工作者」(1)與他國互動製作不可或缺的一環。 筆者為此走訪了袁建滔與鍾智行。 袁建滔為《麥兜故事》(2001)及《麥兜菠蘿油王子》(2004)擔任導演,同時指揮兩片的動畫製作。

  3. 2018年5月15日 · 幾部電影、幾個葉問,背後是香港導演幾種書寫身份與歷史的策略,一方面反映了「民族主義及其不滿」,另一方面展示了香港獨特的歷史視野。 作者: . 李展鵬. 刊物: . 文化研究學會. Year: . 2017年. Month: . 03月. Day: . 03日. © 1995-2024,香港電影評論學會。 @Document On Ready Ltd.

  4. 2017年6月26日 · 香港獨有片種. 說到底,不論是由上海轉戰南洋的天一╱邵氏企業,還是南來的進步影人,鼓吹拍攝粵語片的原因都在於,粵語是東南亞多個地區,以至美洲華埠的主流語言,有着廣大的市場。 但其實,南洋的華僑社區流行的語言遠不止廣府話,像客家話、福建話及潮州話,都有眾多的使用人口。 這些不同的方言人群,造就了上世紀中葉香港電影多種語言並舉的現象。 而在這些方言電影之中,潮語片可說是香港獨有的片種。 像廈語片,還有相近的台語片工業,只有潮語片是鄰近地區都沒有大量拍攝,只有香港在差不多十年間,製作了約160部作品。 事實上,香港電影從一開始就是與境外市場密不可分,當中包括內地、台灣及東南亞等市場。

  5. 2017年7月18日 · 《十月圍城》的最大意義是它似乎解答了纏繞香港多年的問題:在電影創作方面,當港片只顧大陸市場,遷就內地觀眾,本土味盡失,曾經呈現香港生活風貌的香港電影已經死亡了嗎? 在文化方面,在香港融入中國母體之後,曾經獨特的香港文化是否也會隨之消失? 當很多人對以上問題感到悲觀之際,《十月圍城》卻提供了一套截然不同的思考方式。 講歷史,你沒有發言權. 香港雖然多年來是華人社會的電影中心,然而,它卻常常處於被歧視的邊緣;香港長年被視為不中不西的異體,缺乏中華文化的純淨性,甚至是文化沙漠。 因此,香港拍娛樂片沒問題,但一旦涉及中國政治歷史文化,香港一概無發言權。

  6. 2020年9月1日 · 香港電影的獨特魅力,引起了外國學者的注意。美國電影學者大衛博維爾(David Bordwell)出版《香港電影王國—娛樂的藝術》一書,讓讀者從不同角度認識港產片。本書中譯本編輯李焯桃與香港影評人馮家明,大談本書的經典地位與再版緣起。

  7. 2016年3月18日 · 另一有趣的角度,是它也擺脫了兩年前《少林足球》(2001) 對國內的潛藏恐懼,而把一切從陰影中拉回至意識狀態,去正面審視由「燦」成為「膿」的江河日下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