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11月16日 · 例如:我要感謝我哥哥,因為我哥在我跌倒時候,不但帶我回家,還幫我換藥,我要謝謝他;我要感謝同學教我課業;我要感謝媽媽幫我清理房間……。 事情無論大小,只要認為值得感恩,就在當天臨睡前把它們一一記下。

    • 迷思1:悲傷是可預測的過程?
    • 迷思2:悲傷有時間表?
    • 迷思3:悲傷是要懂得放手?
    • 迷思4:我們需要藉由某種行動,才能為悲傷畫下句點?
    • 迷思5:我們需要處理失去的感受,才能解決問題?
    • 迷思6:人們對失落具有復原的本能?
    • 迷思7:久病過世比較容易讓人接受死亡?

    悲傷是無法預測的。如果我們真能知道自己會經歷什麼事、又會在什麼時候經歷,以及悲傷會維持多久,事情就容易多了。 一些最早期的醫生和治療師把悲傷視為一種疾病,而且相信悲傷就像許多病症一樣,會按常理發展。他們也認為,心理諮商就像醫學一樣,可能會緩解症狀,甚至縮短悲傷的時間,而且沒有併發症,悲傷的人終究會康復。 「悲傷是可預測的」這種觀念,是悲傷五階段理論之所以很普遍的一個原因,即使研究從未證實此事。但「我們會經歷不同階段並能逐漸回復」這樣的想法,則保證傷痛會有解方。我們會認為,自己的心路歷程就像是個故事,在故事中,主角面臨了挑戰,而且在經過各項試驗之後會變得更強大,也更明智。 事實:悲傷是很個人的。你的悲傷和你一樣獨一無二。 勇敢面對悲傷的確會使人成長,但你所採取的方式,可能和造成你悲傷的失去一樣...

    相信悲傷會有時間表,是嘗試使「無法預料之事」變成「可預測之事」的其中一種做法。就像疾病是遵循一個確切的途徑:我們感冒,多半會持續一、兩個星期。那麼,悲傷又會持續多久? 近親過世後,一般准許的喪假時間,似乎是暗示我們在幾天或幾週內,一切應該會恢復正常。所以,只要給予一定的時間,或許最多一年,我們就應該會「撐過去」。 事實:我們根本無法預知悲傷會持續多久。 社會上存有「悲傷只能延續一個月(或一年等)」這樣的期限迷思,所以當一般人認為你心情應該比較平復時,你甚至會發現自己感覺更糟了。但請記住,悲傷並沒有所謂的「應該」。 悲傷不是按常規發展的疾病。相反地,悲傷會在人生中迂迴前進,你無法預測它的路線或時間,也無法預知它會改變你的時間和地點。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 我演講時,曾被問到諸如以下的問題:「我...

    我認為這是所有與悲傷有關最具破壞性的一個迷思。這個迷思可以追溯到佛洛伊德最早開始論述悲傷的時候。佛洛伊德建議,哀悼的過程要包含慢慢抽離曾經投注在逝者身上的情緒能量,然後將這種能量再投注到其他人和關係上。換句話說,他認為悲傷與「放手」這件事有關。 但我認為,如果說哀悼的過程是檢視和釋放投注於一項關係的情感,這種對悲傷的過時觀點,根本不是看待個人失去的好方法。 例如,當美國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恩過世時,他的遺孀科麗塔.史考特.金恩做出一項慎重的決定:她要繼續發揚金恩留下的功績和一生的志業,繼續為推動人權而奮鬥。與此同時,她也決心不再婚,因為再婚會弱化她作為金恩遺孀所具有的道德權威。沒有人可以說,以她的哀悼方式維持她的連結是錯誤的。 「放手」對我們悲傷心理諮詢這行而言是行不通的。在執業時,我發現...

    許多人認為,某種行為或活動可以帶給你某種悲傷的終結,或是從悲傷中解脫。例如,葬禮就是提供終結感受的一種方式,一旦我們看到逝者安詳地躺在棺木裡,就覺得他的苦難已到盡頭,他終於可以安息了。 一份驗屍報告也具有同樣的意義,就好像我們了解親友真正的死因後,就可以彌封曾駐足於我們生命中的那個篇章。也有人覺得,透過進行私人的儀式或紀念活動、刺個紀念刺青、寫信給逝者等,都具有止痛療傷的作用。但我要告訴你,這樣做並不會使你的傷痛就此結束。 這種終結的概念是建立在兩個毫無根據的迷思上,第一個迷思是悲傷具有時間表,第二個迷思是我們能藉著放手或脫離所愛之人超越悲傷。 「終結」雖然是錯誤的觀念,卻也其來有自。它在大約一個世紀前先由完形(Gestalt)心理學家所使用,後來也被犯罪受害者權利運動採用。受害者藉由要求參...

    這項迷思也源自一個世紀前佛洛伊德對悲傷的看法。他相信,當我們經歷失去時,同時也預期會經歷某種重大的痛苦。他認為,如果不表現出悲傷,就代表「我們的悲傷出了重大差錯」,顯示我們否認自己的失落或是壓抑悲傷。佛洛伊德相信,人需要表達自己的悲傷,包括哭泣、渴望,或明顯表現出某種痛苦的感受,才能從悲傷中復原並且解決失落感。 許多自助類型的文獻資料也載明,公開表達悲傷情緒和公開表現悲傷的人,比壓抑情緒者健康。由於這項錯誤的假設,使得能真正妥善處理悲傷情緒的人可能會受到影響,以為自己的方式是出了什麼問題。 這種迷思的危險性,就像五階段模式所產生的迷思一樣:它設定了一個悲傷的方法,亦即一種路線圖,如果我們不遵循圖示行走,就是有問題的,就是在壓抑或否認自己的悲傷,或者甚至更糟的是,可能我們並不像自己認為的那麼喜...

    許多人確實對失落的適應力較強,對悲傷反應較小,也仍能繼續妥善因應工作、家庭或學校方面的所有要求。還有許多人在沒有任何協助下也能應付得宜。 並非每個人都需要諮商,但有些人確實需要,特別是處理複雜的失落感以及缺乏強大支持系統的人們。 事實:復原力因人而異。有些人也可能很難承受悲傷,甚至還會失能。 悲傷並不一定是令人沮喪的經歷。我常在進行支持小組活動時,詢問成員們是否有想要討論的事。有位叫施薇亞的女士一開始非常遲疑,她開口道:「我想,」然後停頓了一下,接著說:「我覺得自己的狀況比預期要好。」但她似乎也擔心悲傷會突然襲來。 最近一項調查顯示,有略少於半數的受訪者相對較少表現出悲傷,甚至在痛失至親之後,還能維持正常作息,研究人員將這些人列為是具有復原力(resilient)的人。 這些韌性較強的悲傷者...

    這項迷思背後還有許多種隱藏版,例如,「久病不癒讓逝者較難受,但是讓生者比較不會太難過;猝逝讓逝者比較不痛苦,但是讓生者比較難受。」這項迷思是根植於「預期性悲傷」(anticipatory grief)概念的誤解。 「預期性悲傷」是指已預知有人死劫難逃,而為即將失去所愛預先感到悲傷,如此,等到對方真的過世時,我們比較不會震驚,而且也已經完成了部分的悲傷。 事實:不管要面對的是哪種形式的死亡,都是很困難的。 我的一位導師厄爾.格羅爾曼拉比(Rabbi Earl Grollman)過去時常強調,最糟糕的失落就是我們當下正在處理的失落。 不論是長期持續或突然面臨的失去,都會為生者製造不同的難題。突然的失去可能會帶來創傷感,覺得世界不再安全和可預期,也會對失去深感震驚,並且還要面對逝者留下的未竟事務。...

  2. 2021年7月26日 · 只有你,才能真正療癒自己!. 隨時都能做6招「鏡子練習」,教你每天更喜歡自己一點. 不論人生中遭遇哪種挫折,真能助你重新站起關鍵,就是你自己!. 身為世界最大身心靈出版社Hay House創辦人露易絲‧賀 Louise L. Hay在新書《每一天愛自己 ...

  3. 2024年4月23日 · 其實在災難過後,不只要注意居家安全,還需要多多關注自身的心理狀態,或是多多關心週遭親朋好友,因為在經歷過巨大的災變後,很容易產生心理後遺症,我們特地請了周伯翰醫師跟我們分享這些心理後遺症包括哪些症狀。 文章授權/ 名日文化 文/ 周伯翰醫師的大腦身心保健園地. 恐懼. 地震可能引起強烈的恐懼和恐慌。 強烈的噪音和地面的劇烈搖晃增加了經歷者的焦慮和恐懼。 心中存在地震可能重複並威脅生命安全的恐懼。 這種恐懼可能在地震之後持續很長時間,並引起行為和社會關係的變化。 壓力和焦慮. 經歷地震及其造成的破壞可能會增加人們的壓力和焦慮。 人們可能面臨擔心未來再度地震的恐懼,擔心自己和家人的安全,擔心財務損失。 這個問題可能在地震之後持續很長時間,並對心理健康產生不利影響。 嚴重的憂鬱和焦慮.

  4. 2019年9月27日 · LIFESTYLE 閱讀. 夢到「自己死掉了」,究竟意味著什麼?. 資深心理諮詢師替你解夢. 若曾夢到自己「死掉了」,起床後肯定都震懾不已,這到底代表這甚麼?. 現在就立刻來解夢!. by Benny -2019/09/27更新. Photo/IMDB、Pexels、寶瓶文化. 文/武志紅《夢知道答案 ...

  5. 2021年7月20日 · 我們能做6件事. 1.少一點建議,多一些傾聽. 在受到憂鬱症影響時,會有很多負向思考襲來,如果這時接收到旁人給予籠統建議,非但沒有效果,反而很容易轉化成壓力及更多挫敗感受。 在此時,假使有個人能夠真心傾聽痛苦,甚至只是無聲陪伴,都能讓對方感覺到被關懷被在乎。 在要進一步談論任何狀況前,務必先聆聽他們真實感受。 如果只是魯莽地提供主觀建議,只會讓對方認定你無法理解而關上心扉。 2.正向回饋,真誠溝通. 當親友沉浸在負向思想中,要看見正向力量是困難。 我們可以點出他們擁有正向特質、我們欣賞他們地方、重複表達他們對我們重要、也肯定他們一路走來努力。 另外,真誠相對在彼此關係中也是一大助力。

  6. 2017年2月20日 · 何時才是生命真正的盡頭?. 放不下的又該如何安頓?. 紀錄片《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透過游泳教練林惠宗的故事,思索死亡彼岸的新生。. by 魯編 -2017/02/20更新. 劇照/牽猴子電影. 游泳教練林惠宗總專程從嘉義開車北上,到輔大醫學院看他結縭23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