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1966年,高錕發表了一篇題為《光頻率介質纖維表面波導》的論文,開創性地提出光導纖維在通訊上應用的基本原理,並描述了長程及高訊息量光通訊所需絕緣性纖維的結構和材料特性。 他提出了使用玻璃代替銅線的偉大設想:利用玻璃清澈、透明的特質,可配以光來作訊號傳送。 高錕這個嶄新的構想,目的乃為改善傳統的通訊系統,使訊息的傳輸量更多,速度更快。 對此,很多人都覺得匪夷所思,甚至認為高錕癡人說夢,胡說一通。 然而,高錕沒有因而放棄。 他經過多番理論研究,終充分證明了光導纖維的可行性! 不過,他為尋找用作傳輸的「沒有雜質的玻璃」,也費盡周折。 為實現構想,他拜訪了世界上很多有名的玻璃公司,甚至遠赴美國貝爾實驗室及日本、德國等地,與專家們討論玻璃的製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