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張國強醫生 相關

    廣告
  2. CONTOUR®CARE具高準確性,超越ISO15197:2013最低準確度要求,按此詳情或購買。 特設30秒倒數計時功能的血糖儀,可供補足血液至同一試紙,節省試紙。滿$399免運費。

搜尋結果

  1. 2019年12月9日 · 張醫生說:「若病症影響到脊骨壓住脊髓的神經綫有可能導致腳部無力走不了路。 神經綫壓得愈久,復原的機會就愈低,故一旦感到腳軟就要求醫。 只要不是太遲發覺問題,配合賀爾蒙治療和放射治療,病人能重新走路的機會也不低。 記者:吳霆俊. (節錄) 【全文︰ 嚴重可致半癱失禁 男士小 心前列腺癌 】 【相關文章: 男士應該如何買保險? 分3個階段話你知 】 欄名 : 危疾知多啲.

  2. 2019年5月6日 · 國際肝癌權威香港綜合腫瘤中心外科專科醫生潘冬平接受本報專訪時指本港肝癌每年新症數目平穩維持在約1,800人男女比例約3比1死亡人數維持約1,500人。 初期病徵不明顯 確診已難做手術. 潘冬平指出,初期肝癌、即腫瘤小於2厘米兼沒擴散,其5年存活率可達9成,惟由於肝臟位於上腹,加上都市人食無定時,易將病徵誤會作胃部不適,錯過黃金治療機會。 他憶述,近年臨床遇過一名年約40多歲男士,本身是乙肝患者,上腹持續疼痛,最初只當是胃痛,延拖約3、4個月才看家庭醫生,服藥後病徵持續未見改善,懷疑肝臟有問題,轉介到中心求助,照超聲波始發現右肝的腫瘤巨達22厘米,猶如一個排球。 乙肝脂肪肝高危 驗血僅2千多元.

  3. 2020年10月25日 · 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首度公布癌症存活率數據,收集2010至2017年確診女性乳癌及腸癌個案期數等資料,並分析至2019年底的存活統計數據。 數據顯示,乳癌及大腸癌患者5年存活率分別為83.2%及50.3%,但第四期的大腸癌患者,5年存活率不足1成。 分析顯示,2010至17年間有28,468名女士患上乳癌,已轉介第二期個案約有1萬宗較多;第一期及第二期患者,5年後存活率達95%;但達擴散的第四期患者,5年存活率則跌至29.8%。 同期亦有37,790人確診腸癌,第三期個案最多,有約1萬宗,第四期亦有逾9,500宗。 分析指第一、二期患者,5年存活率介乎87%至96%,第四期5年存活率則跌至9.3%。 【醫療保險有冇癌症定義? 唔中定義就唔會賠癌症治療? : 按此 】 篩查計劃 料助提升存活率

  4. 2020年12月7日 · 癌症資訊網於去年進行了一項有關「本港肺癌患者及照顧者對癌症服務及治療意見調查」,以網上問卷的形式訪問了150人,當中7成半為肺癌患者,兩成半為照顧者。 而在接受調查的病人當中,有近8成為因基因突變而患上肺癌,EGFR基因突變佔57.7%,約7成人使用標靶藥治療。 【胰臟癌徵狀不明顯 醫生拆解胰臟癌難醫之謎: 按此 】 經濟困難影響治療方案 有藥無錢醫問題嚴重. 調查發現,9成半被訪者認為現時政府為肺癌患者所提供的支援並不足夠,94%人最想改善的是於藥物治療上的資助。 大部分受訪者表示希望能進一步降低入息審查門檻、增加受資助的藥物數量、加快審批引進藥物至項目計劃,以及擴闊關愛基金自費癌症藥物援助計劃內藥物的臨床應用,使肺癌患者盡快能獲得更合適的治療方案。

  5. 2021年7月17日 · 鼻咽癌是本港最常見的頭頸癌每年約有900宗新症屬最具侵略性的頭頸癌之一癌細胞經常轉移至淋巴結及其他器官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謝耀昌表示鼻咽的位置十分隱蔽早期有機會沒有明顯病徵。 要檢測當事人有否鼻咽癌,需用內窺鏡通過鼻孔至最盡頭才看得到。 有數據顯示,約8成沒有接受癌症篩查的患者,確診時已屆中晚期。 部分早期鼻咽癌徵狀除了不明顯外,有時更會與傷風感冒病徵相似,例如有單側頭痛、鼻塞、耳鳴或鼻腔分泌物。 「不一定每個患者都有分泌物或帶有血絲,多是腫瘤較大時才有此情況。 若腫瘤接近頭顱骨底部,侵蝕頭髗骨底,會有頭痛及壓住神經綫,導致面癱或影響面部肌肉。 」此外,鼻咽癌最常擴散至頸部淋巴核,很多時患者觸摸頸兩側的淋巴硬硬的又不痛,有機會是「不好」的淋巴。 【香港每8個人有1個患偏頭痛!

  6. 2019年5月4日 · 詹先生需要盡快接受通波仔手術打通阻塞的血管,但又因為他也有心臟衰竭,屬於高風險複雜手術個案,醫生建議他在手術時使用新式的微創心室輔助器作為血流循環支持裝置(Hemodynamic Support Device),以減低發生併發症的風險。

  7. 2019年3月17日 · 精神科專科醫生張漢奇指出,失眠就如咳嗽,只是一種症狀,背後的成因有很多,最常見是緊張,例如翌日要考試、見工,前一晚通常也難以安眠。 睡得差也可能是生理上的疾病所致,例如腰痛令人痛醒、夜尿頻繁無法持續睡眠等,而不少失眠其實是源於情緒或精神病患,如焦慮症、抑鬱症、狂躁症及思覺失調等等。 失眠可能只是症狀. 漢奇稱,病人往往以為自己只是失眠,疏忽了引起失眠的原因,但若沒有處理真正的病因,失眠問題便難以有效解決,就算使用安眠藥亦只是治標不治本。 漢奇分享,有一名病人十多歲時因為失眠而使用母親的安眠藥,持續10年依然用藥幫助睡覺,用量亦由最初的1粒增加至後來的超過10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