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7年9月7日 · 臨床心理學家葉妙妍指出,有自殺傾向的人在言語行為上都會直接或間接流露有關意向,不過很多時候,身邊人並未有認真關注他們的狀態,掉以輕心。 她提醒,自殺成因複雜,難以用單一成因量化,比如家庭、友誼、學校適應等。 有自殺傾向的人可能同時患情緒病,但就不是必要條件之一。 企圖自殺者的慣常用語. 1. 我想死. 2. 做人沒希望、沒意思. 3. 我不想做人了. 4. 世界如果沒有我,可能會更好. 5. 如果我不在,你記得幫我做這件事. 6. 我怕自己會連累別人、成為別人的負累. 7. 我真的很無用. 葉妙妍表示,以上例子仍要視乎當時語氣及環境,不過一般有自殺傾向的人都會流露對生命及個人存在意義的困惑,希望獲得身邊人的關心。 他們部份也會在自殺前作最後道別、聯絡好友等。 她舉例:

  2. 2018年5月29日 · 劉心悠在《深宮》演宮女元玥本來一心入宮尋找親姐姐的下落,可是一入皇宮深似海,人性鬥爭不斷。 若要跟角色比較,心悠覺得她跟元玥都屬樂觀之人。 在成長方面,自己算幸運,可以有選擇,事實我不覺得女性要楚楚可憐,今次演元玥,也是很樂觀,她可以選擇追求善良,自己都要跟她學習。 劉心悠《深宮計》的人生選擇。 (攝影:陳智良) 學對父母感恩. 2004年劉心悠在加拿大讀大學,因緣際會入了娛樂圈,由學生變藝人。 問她人生最大選擇,官方答案應是入演藝行業,豈料她答: 我人生最大的選擇,其實是來自父母。 心悠稱父親一向不懂愛護家庭,自小常看到父母吵架,最終離婚收場。 於單親家庭長大,因此小時候會對父親懷有敵意,內心認為媽媽是受害者。 心悠自小跟母親感情要好,而媽媽更是心悠的頭號紛絲。

  3. 2023年6月21日 · 要評估長者是否患上抑鬱,可透過ICD-10或DSM-5標準從四方面觀察而進行診斷: 1. 情緒. 幾乎每天情緒低落或抑鬱. 對日常活動或嗜好失去興趣. 想法負面、消極. 自覺無力、絕望及沒有價值. 緊張、易怒、憂慮. 2. 生理. 疲累. 食慾明顯有變. 體重顯著增加或下降. 影響睡眠. 性慾下降. 無明顯醫學成因的身體不適 (如頭痛、胃痛、慢性疼痛) 3. 認知. 健忘. 無法集中精神. 思考力減弱. 自尊心下降. 猶豫不決. 不當自責及罪疚感. 有自殺念頭. 4.

  4. 2017年5月2日 · 「反社會人格障礙」(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是人格障礙的一種,他們可能給人一種口齒伶俐、有魅力(superficial charm)、人緣好的感覺,不過其實他們缺乏同理心,為求達到目的會不擇手段,甚至冷酷無情地利用別人,傷害別人後卻沒有一絲內疚感。 有「反社會人格障礙」的人,自小就常破壞規矩,可能會打人、偷錢、逃學等,長大後容易成罪犯,如吸毒、搶劫。 「反社會人格障礙」常指兒童或青春期開始,對他人權益不尊重或侵犯的廣泛模式,也就是說會喜歡操控或欺騙他人,並有暴力及違法行為。 成人期的特徵則是具攻擊性、不負責任、可能會偷竊、因衝動而性濫交和濫用藥物;他們也因為缺乏耐性,所以經常無法穩定地工作,婚姻生活也鮮見美滿。

  5. 2015年11月23日 · 1. Life 生命. While there is life, there is hope. (只要有生命,就會有希望。 大家可以把 「While there is ___, there is ___.」"這個句型記起來,當想要表示「只要有___,就會有___。 」時,就可以替換空格中的單字。 while 也可以用 where 替代。 Where there is love, there is happiness. 只要有愛,就會有幸福。 Where there’s a will, there is a way. 有志者事竟成。 You are never too old to set another goal or to dream a new dream.

  6. 2015年9月23日 · 1. 跳出舒適圈. 成功就像崖上的花朵,能夠摘取它的人必然有無盡的勇氣。 他們勇於跨出自己的舒適圈,迎接生命中的變數,面對未知的將來。 他們明白當一個人長期留在舒適圈之中,便有如一隻在牢籠中跑圈圈的倉鼠,以為自己不斷向前邁進,其實只是在原地踏步。 成功者絕不信奉留在舒適圈的生活方式。 2. 學無止境. 「心態決定境界」,成功者深明學識界定我們所能到達的境地。 學無止境的觀念深植在他們的腦海,驅使他們抱有無盡的好奇心在知識的版圖上開疆拓土。 試想像比爾蓋茨停止對互聯網的研發,我們在現今社會還能擁有暢通無阻﹑能互通各地的通訊網絡嗎? 蘋果的產品又能一代接一代的推陳出新嗎? 3. 不恥下問.

  7. 2021年11月2日 · 在出現負面情緒時,約48%受訪學生會以打機方法應對,亦有分別37%及36%學生選擇睡覺及看影片。 青協認為,調查反映學生在開學後睡眠及運動量不足,屏幕時間亦因網課增加,加上不少學生以「打機」作為應對負面情緒的方法,因而引致學生更大健康風險,例如導致肥胖及人際關係疏離等。 青協「關心一線 27778899」於2020年9月至2021年8月期間,分別處理19,445宗與情緒相關的求助個案,較去年上升2,972宗;另有11,355宗與校園生活相關的求助個案,當中以「升學」、「讀書壓力」、「及朋輩關係」為最主要範疇。 青協單位主任許強懋分享熱線及網上曾處理的個案,一名中五學生在開學後,由於課程緊密,加上去年未能專注網課,導致現時難以跟上課程進度而感到焦慮,常常出現心跳加速、頭痛及失眠。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