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照腸鏡時需把 90 公分的內窺鏡放入腸道若不進行麻醉過程會相當不舒服。 常用的麻醉方法有兩種,一種是靜脈注射鎮靜劑,效果有如安眠藥加止痛藥,病人會進入淺層睡眠狀態。 另一種是由麻醉科醫生進行的監察麻醉,病人進入深層睡眠狀態,過程中不會有知覺。 那完成照腸後,何時要再做檢查呢? 這要視乎檢查結果而定,包括瘜肉的數量、體積、種類,以及病人本身的患癌風險。 若腸內沒有瘜肉,亦無家族病史,便可十年後再檢查,較高風險人士則可能要較常檢查。 至於照腸鏡的併發症風險,麻醉藥物引起過敏的情況並不常見,穿腸或出血的機會分別約 1000 至2000 分之一及 200 分之一。 若醫生評估病人有出血風險,會採取適當措施以減低出血機會。 病人亦要留意,照腸鏡後 10 日內是否有大便帶血。

  2. 照腸鏡時需把 90 公分的內窺鏡放入腸道若不進行麻醉過程會相當不舒服常用的麻醉方法有兩種一種是靜脈注射鎮靜劑效果有如安眠藥加止痛藥病人會進入淺層睡眠狀態

  3. 道健康檢查計劃﹙「計劃」﹚ 是針對關注道健康人士而設的檢測服務。 計劃採用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研發、全球首創透過檢測糞便的細菌基因 (M3)的偵測方法*﹙ 「此檢測」 ﹚。 此非入侵性檢測方法除了能偵測早期大腸癌之外,亦能有效預測大腸瘜肉復發。 更多關於此技術的研究結果,請參考以下連結: https://www.med.cuhk.edu.hk/tc/press-releases/cuhk-develops-a-novel-faecal-test-that-can-detect-polyps-and-early-colon-cancers-with-sensitivity-over-90. 計劃特色. 非入侵性檢測** 簡單方便:只需糞便樣本.

  4. 其他人也問了

  5. 2021年,死亡個案達2,298宗。 香港中文大學醫務中心現正提供大腸癌篩查計劃政府全數資助 50至75歲及沒有症狀的香港居民無需額外付費參加者會首先進行大便隱血測試檢驗是否有肉眼都見不到的微量血液若有會安排接受大腸鏡檢查及切除有可能出現的大腸瘜肉避免其演變成癌症更多有關大腸癌篩查計劃的資訊可參考以下網頁: https://www.colonscreen.gov.hk/tc/public/index.html. 查詢: 3468 7141.

  6. 2021年9月2日 · 政府於2016年以先導形式再於2018年恆常化推出大腸癌篩查計劃資助50歲至75歲沒有大腸癌症狀的香港居民每兩年在私營機構接受大腸癌篩查。 自計劃推行以來至2020年12月,已經超過200,000合資格人士參與計劃,接受大便隱血測試;超過15,000人確診大腸腺瘤,當中有6.3%人確診大腸癌,計劃成效令人鼓舞。 然而,尚有許多適合篩查的市民沒有接受檢測。 而當病人做了第一次大腸鏡檢查及切除息肉後,往往需要在3年至5年後再做一次大腸鏡檢查,以防息肉復發。 不少病人因畏懼洗腸過程的不適,而沒有依照指示做大腸鏡覆查。 作為前線醫生的我們雖然盡力鼓勵適合的病人參加大腸癌篩查及根據指引作跟進;然而,對於病人面對接受大腸鏡檢查的憂慮,實在可以理解。

  7. 2021年9月2日 · 政府於2016年以先導形式再於2018年恆常化推出大腸癌篩查計劃資助50歲至75歲沒有大腸癌症狀的香港居民每兩年在私營機構接受大腸癌篩查。 自計劃推行以來至2020年12月,已經超過200,000合資格人士參與計劃,接受大便隱血測試;超過15,000人確診大腸腺瘤,當中有6.3%人確診大腸癌,計劃成效令人鼓舞。 然而,尚有許多適合篩查的市民沒有接受檢測。 而當病人做了第一次大腸鏡檢查及切除息肉後,往往需要在3年至5年後再做一次大腸鏡檢查,以防息肉復發。 不少病人因畏懼洗腸過程的不適,而沒有依照指示做大腸鏡覆查。 作為前線醫生的我們雖然盡力鼓勵適合的病人參加大腸癌篩查及根據指引作跟進;然而,對於病人面對接受大腸鏡檢查的憂慮,實在可以理解。

  8. 醫療服務詳情. 功能性腸胃病. 食道功能及測壓檢查. 胃酸倒流及食道酸醶度檢查. 胃排空功能檢查. 胃鏡. 大腸. 診斷及治療性逆行性膽管造影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