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除了 日本神話 中的天皇之外裕仁是歷代天皇中在位最久者也是 史上在位時間最長 的“ 皇帝 ”之一。 其在位期间,日本曾是 亚洲 最大殖民帝国 ( 帝国 及其 殖民地 )。 1989年1月7日,裕仁因患 腸癌 去世於 東京 吹上御所,享壽87歲,皇太子 明仁 即位,次日改元為“ 平成 ”。 而「昭和」為裕仁的 年號 與 諡號 。 早年. 1902年手举 旭日旗 的迪宫裕仁亲王.

  2. 2024年5月16日 · 昭和天皇日語昭和天皇しょうわてんのう 〔 せうわてんわう 〕 Shōwa Tennō *? ;1901年4月29日—1989年1月7日)是 日本 第124代 天皇 (1926年-1989年在位), 大日本帝國 第3代 大元帥 (1926年-1945年在任),名 裕仁 ( 裕仁/ひろひと Hirohito ),為 ...

    • 概览
    • 人物生平
    • 为政举措
    • 人物评价
    • 轶事典故
    • 人物争议

    日本第124代天皇

    昭和天皇,名裕仁(日语:ひろひと,英语:Hirohito;1901年4月29日~1989年1月7日),称号迪宫。日本第124代天皇(1926-1989年在位),是日本在位时期最长的天皇,执政长达63年。

    1901年4月29日晚,裕仁出生。大正十五年(1926年)大正天皇因病退位,裕仁登基成为日本的新一任天皇。在位期间,指挥和策划日本相继发动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侵略和践踏了中国和东南亚以及太平洋十几个国家,导致了数千万无辜人民的死亡。昭和二十年(1945年)8月15日发布“终战诏书”,代表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因美国的干涉,战后免除了审判,天皇制得到了保留。

    战后在位期间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促成神武景气。昭和六十四年(1989年)1月7日,昭和天皇因患十二指肠癌于东京病亡,终年88岁。次日皇太子明仁即天皇位,改年号“平成”,昭和时代就此落下帷幕。

    少年时代

    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4月29日晚10点10分,裕仁出生。父亲是明治天皇的皇太子明宫嘉仁亲王(后为大正天皇)。明治天皇对于裕仁宠爱有加,此日马上命令宫内的御用文人为皇孙取名与号。最初的名有三个,为裕仁、雍仁以及穆仁,号则是迪宫和谦宫。最后,明治天皇亲自拍板,选择了裕仁与迪宫,分别作为其名与号。 裕仁的父亲大正天皇嘉仁,从小多病,身心发育不佳,终生为病痛所困。而裕仁幼时也似乎继承了其父的遗传缺点(日本皇室自孝明天皇之后,天皇的配偶都必须从皇族公卿的“五摄家”中选择。这种过于狭窄的婚配范围,往往也就造成了劣性遗传的可能)。 明治四十一年(1908年),裕仁6岁入学的时候,被发现其右手的手指活动不便,被怀疑是遗传的产物,其课程中的美术和音乐两门因此被迫放弃。除了手指的问题外,裕仁也有着先天近视的毛病,虽然自小就进行矫正,但是效果一直不佳。 作为一个充斥军国主义思想国家的准皇储,裕仁从小就被有意识地培养尚武的性格。其刚刚出生70天,就被寄养在了海军中将川村纯义的家里长达四年。6岁的时候,裕仁进入了“皇室”学习院,而他的院长则是日俄战争中的“肉弹将军”乃木希典陆军大将。 明治天皇亲自指示乃木要努力将裕仁培养为“质实刚健”之辈。如此教育之下,裕仁自小就被种下了崇尚武力的祸根,而且自己也对乃木极为尊敬,总是称其为“院长阁下”。大概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裕仁开始摆脱了给人的“病弱”印象而开始向他的祖父明治天皇看齐。

    立储理政

    明治四十五年(1912年)7月30日,明治天皇驾崩,裕仁之父嘉仁亲王继位,即大正天皇,裕仁成为皇太子。也就是在明治天皇正式大葬的前两天,乃木希典突然拜见裕仁,向时为陆海军少尉的裕仁赠送由山鹿素行所著的《中朝事实》和《日本帝国史》。两日后,乃木希典与其妻双双自裁于赤坂的家中,为明治天皇殉死。 这个事件给年幼的裕仁造成了极大的刺激。祖父的去世和“严师”的自裁,使其变得极为自闭孤寂,往往舍弃左右随从,而开始渐渐对无言的生物学起了兴趣。当其去世的时候,在宫内的“生物学御研究所”里,还保存着裕仁幼年采集的5大箱各式各样的标本。 大正三年(1914年),从学习院初等科毕业的裕仁,随即被送往了“东宫御学问所”继续学习了7年。 而“东宫御学问所”的总裁则是另一位较乃木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人物东乡平八郎大将。至此裕仁又被拉回了军国主义的道路之上。 大正七年(1918年),在“御学问院”度过了四个春秋的、已经17岁的裕仁步入了青年期,他的婚姻大事也被理所当然地提了出来。久弥宫良子被内定为太子妃,计划于此年完婚。然而当时权倾朝野的元老级人物山县有朋却以良子母亲为色盲为由,反对这门婚事,认为良子的家族遗传不佳。结果这场婚事的骚动,互不相让的足足闹了一年半之久,最终,裕仁力排众议还是决定娶良子为妻。而山县有朋却由于这次事件被迫下野。 不过,之后裕仁马上就进入了一个多事之秋。虽然欧洲之旅访问行程紧密,但裕仁却还是亲自为自己未来内定的妻子良子挑选了一条珍珠项链,打算返国就和其成婚。不过这件婚事还真是多灾多难。欧行后两个月,大正天皇重病,裕仁开始了摄政,主持大局,婚礼被迫推迟。然而之后,皇族中最年长者东伏见宫依仁亲王去世,婚事再次被迫推迟到1921年底的12月1日。但随后又发生了“关东大地震”,如此国难,婚事又被迫推迟,结果到了大正13年(1924年1月26日),这才正式举行婚礼。

    出访欧洲

    大正十年(1921年),裕仁刚满20岁时就开始其长达一年的欧洲之旅。当裕仁刚刚决定此事之时,贞明皇后害怕安全问题表示反对,裕仁费尽口舌这才将其说服。这次访问主要是访问英、法、比、荷、意5国。3月3日,裕仁一行搭乘“香取号”军舰启碇,途经香港、新加坡(在新加坡他还以皇室特权步行勘测了英军的防御工事,为二战日军突破要塞做准备)、科伦坡、雅典,地中海,5月7日抵达英国朴次茅斯港。 一战后的欧洲,百废待兴,选择君主立宪的老前辈英国为访问地,颇有些裕仁毕业旅行外加实地考察的味道。当日英王乔治五世亲自前往伦敦火车站迎接作为皇太子的裕仁。日后裕仁曾经如此回忆,“当时英国王室中,大都与我同辈,处生其中,简直令我有‘第二家庭’的感觉。特别是英王乔治五世,亲自与我长谈,指点有关君主立宪之下的君主概念。” 访问期间,裕仁不仅学习西方的政治结构,同时也对军事表现出了极大兴趣,数次访问了一战时期的历史遗迹。当时的法国将军们对这位年近20岁的太子所表现出来的对于军事的精通程度给予了极大的赞叹。裕仁自己还特地去了拿破仑墓地所在地荣军院访问,并带回了一个拿破仑的半身像,之后将其摆在自己书房内(战后多摆了一个林肯像,后来又摆了达尔文像)。也就是在这次出巡中,他接见了驻欧洲的十几个日本武官,获得了以永田铁山、小畑敏四郎、冈村宁次为首的日本青年军官的宣誓效忠,这样他以这些人为班底,开展了向军中元老夺权的行动。访问凡尔登的时候,裕仁一身戎装骑在一尊大炮的炮管之上,一幅悠然自得的表情,其尚武之心可见一斑。 裕仁出访欧洲为应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国内外持续高涨的民众运动,日本皇室也力图“自我更新”形象,维护皇室权威,而且,大正天皇病弱难理大政,皇太子裕仁被寄予厚望,也需要尽快养成政治能力并得到民众支持,所以在元老山县有朋、西园寺公望以及原敬首相的协调下,裕仁实现了赴欧洲访问,皇太子裕仁的“外游”问题随着大正天皇病情渐显加重,皇族、宫中以及元老、重臣等都对皇太子裕仁有越来越高的期待,十分重视对他的培养。 大正十二年(1923年)4月16日,应台湾总督田健治郎邀请以皇太子身分搭乘军舰“金刚号”来台湾访问12天,以特造的台铁花车作为交通工具,行程遍及基隆、台北、新竹、台中、台南、高雄、澎湖等地。驻台日籍官员严阵以待,建立欢迎牌楼,在南北各地兴建豪华行馆,例如“金瓜石太子宾馆”、“阳明山草山行馆”、“菁桐太子宾馆”、“高雄寿山馆”、“角板山太子宾馆”等,这些行馆及其造访之地,都受到妥善的保存及维护。惟寿山馆已遭拆除,遗址位于今国立中山大学校内范围。

    军事

    •全面侵华 昭和六年(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世界的“满洲事变”(即“九一八事变”),长达14年 的侵华战争由此开始。日军侵华掠夺中国的资源和财产,严重地侵犯、破坏了中国的主权,严重地分裂了中国,使中国国家的统一程度在抗日战争时期受到了严重的削弱,并造成3500万中国民众的伤亡的战争罪行。 昭和十一年(1936年),松井石根奉裕仁敕令建立满洲第731部队(化学和细菌战部队)。 昭和十六年(1941年),裕仁又颁布新的敕令,将731部队扩充到3000人,并将主要基地由黑龙江肇东县、五常县移到哈尔滨南郊的平房镇。 •南进政策 在日军深陷中日战争的泥潭无法自拔的时候,日本统治集团开始积极策划新的扩张。在作战对象和战略方向等重大问题上,一直存在北进战略与南进战略的争论。在“张鼓峰事件”和“诺门坎事件”中日军的连续受挫,加上《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缔结,使北进政策的鼓吹者们受到打击,日本逐渐改变为集中向南洋扩张的南进政策。在此过程中,昭和天皇不仅亲自决定国策的制定,还积极参与了战争的决策过程及各项准备。 昭和十五年(1940年),德国在欧洲的胜利,为深陷中国战场、难以抉择究竟是北进还是南进的日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南进论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日德意军事同盟论再次抬头。在这种大好良机下,昭和天皇也开始倾向于南进,并主动任命一直主张南进的木户幸一为内大臣。 昭和十五年(1940年)6月19日,在参谋总长闲院宫载仁和陆相畑俊六的上奏中,昭和天皇主动询问:“当欧洲局势也将很快实现媾和时,有出兵荷属印度支那和法属印度支那的计划吗?” 这个提问不仅透露出昭和天皇希望德国早些取胜的愿望,还表明了他已经开始考虑出兵印度支那和荷属东印度。 昭和十五年(1940年)10月4日,德意日签署三国同盟协定,为日本的南进政策最终定下了基调。在昭和天皇的监督和指导之下,日本进一步向东南亚扩张。日本对印度支那北部实行军事占领之后,又在泰国和法属印支当局之间故意制造领土纠纷,挑起武装冲突。昭和十六年(1941年)1月19日,统帅部不顾内阁的反对,在政府和大本营联席会议上强行通过《关于调停泰国和法属印支纷争的紧急处理纲要》。23日,统帅部又在联席会议上,决定了调停泰国、印度支那纠纷的具体方案和《日泰军事协定》草案的提纲。陆海军总长在遭到松冈外相的反对后,抛开内阁,单独上奏,企图获得昭和天皇的批准。昭和十六年(1941年)7月21日,法国维希政府接受了日本的进驻法属印支南部要求。28日,昭和天皇批准进驻法属印支南部,日军从西贡登陆,迅速占领该地。昭和天皇幻想美国不会参战,更幻想依靠东南亚的资源可以战胜美国,在扩大帝国梦想与严峻现实的矛盾中,将日本一步步推向战争的绝境。 •对美战争

    政治

    昭和二十七年(1952年)至昭和五十年(1975年),昭和天皇曾八度参拜靖国神社。昭和五十三年(1978年),靖国神社合祀甲级战犯之后,就不再去参拜。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2006年7月20日)从前宫内厅长官富田朝彦的遗物笔记中发现,昭和天皇曾向富田表示,他因为对合祀做法感到不悦,因此停止参拜。 在前宫内厅长官富田朝彦的遗物中,发现了二十多本笔记留有昭和天皇语录,其中于昭和天皇死亡前一年,即昭和六十三年(1988年)4月28日的笔记中,记载了有关昭和天皇对靖国神社的看法。昭和天皇当时曾说,“靖国神社的筑波宫司(祭司)处理合祀问题很慎重,但是换上松平庆民宫内大臣长子松平永芳担任宫司之后,他完全不了解他父亲爱好和平的想法,随即决定合祀,所以从那之后就不再去靖国参拜,那是我的信念。” 1944年4月25日,昭和天皇身穿军服率领东条英机等人前往靖国神社,军部将领列队迎接。

    外交

    20世纪40年代初,在欧洲局势尚未明朗以前,昭和天皇致力于指导军部结束在中国的战争,他对于日德意结盟并不感兴趣。昭和天皇主张坚持与英、美协调的方针,对南进与否采取了一种观望态度。1940年7月27日,日本战时大本营和政府联席会议决定了《随着世界形势演变处理时局纲要》。进一步提出:“帝国对应世界形势的变化,要在改善内外形势,迅速促进解决支那事变的同时,要捕捉良机,解决南方问题。……要以对德、对意大利、对苏联的施策为重点,但要迅速强化与德国和意大利的政治团结,谋求迅速调整对苏关系。” 1940年9月9日至10日,经昭和天皇批准,外相松冈洋右和德国特使斯塔玛举行会谈并达成协议。协议内容为:日本对德、意在欧洲,德、意对日本在东亚,各自“建设新秩序”中的领导地位予以承认和尊重;日、德、意三国中的任一国家受到“尚未参加正在进行着的欧洲战争或日中纠纷的一国的攻击时,三国应以政治、经济以及军事的所有方法进行互相援助”。 协议表明日本放弃了“反苏”三国同盟,将目标指向了美国。尽管昭和天皇完全意识到对德同盟很有可能引发日本同英、美的冲突,但是他更愿意相信抢先行动可以带来更多的利益,实力的提高不仅能够增加防范战争的能力,更可以降低战争发生的风险。 1940年9月27日,日本政府与德、意在柏林签署了三国同盟条约。约定:“日本国承认且尊重德国及意大利有关在欧洲建设新秩序的指导地位;德国及意大利承认且尊重日本国有关在大东亚建设新秩序的指导地位;日本国、德国及意大利约定,基于上述方针,努力相互合作,特别是三缔约国中的任何一国,受到现今没有参加欧洲战事或日支纷争的一国攻击时,三国约定,应以政治、经济及军事的方法相互援助……日本国、德国及意大利确认上述各条款不影响三缔约国各自对苏联现存的政治状态。”

    比格斯在他的《裕仁传》自序中开篇点题写道:“裕仁天皇绝非如同英国那样只是宪法上的君主,而是日本不折不扣的最高元首,应该对日本的军国主义和日军在二次世界大战中犯下的罪行负直接或者间接的责任!”

    访欧趣闻

    裕仁在巴黎的时候却闹了一个笑话。其当时微服出行,有生以来第一次自己付钱买车票,独自搭乘巴黎地铁。晚年谈到这件事,自己也还是不禁失笑,“我当时第一次搭乘地铁,什么手续也不知道,手紧紧地握住车票,入闸的时候检票员要在票上打孔,结果我紧张地深怕被他夺取,握着车票不放,双方就这样来回拉扯了数分钟,结果惹得检票员大怒。这张车票也被我一直保存着。”

    险些废黜

    据日本媒体报道,1936年在日本发生的“二·二六事件”中,政变军人曾想扶持裕仁的胞弟雍仁来取代裕仁。这更佐证了当时日本的实质统治者是“天皇”。 雍仁是日本大正天皇的次子,日本亲王。1922年便作为陆军少尉参加日本陆军。1935年8月被任命为第八师团的少佐大队长。他长期以来对日本陆军中的皇道派(日军中狂热的法西斯派系之一)少壮军官持同情态度,支持皇道派要求推翻民选政府、加速实行国家法西斯化和积极准备对苏开战等主张。1936年2月26日凌晨,驻守东京的1400余名日本军人突然发难,袭击被他们称作“奸臣”的政府要员住宅,内大臣、教育总监、大藏大臣等人遇难,连裕仁天皇的侍卫长铃木贯太郎也差点被叛军杀死。 政变当日,任第八师团少佐大队长的雍仁正准备从驻地乘火车赶往东京。在如此敏感时刻,雍仁的这种举动显得非常反常。而且就在同时,政变军人公然打出了“我们的领袖是秩父宫(即雍仁)”的旗号。 裕仁得知上述消息后,感到事态严重,先通过宫内省派东京大学著名的右翼历史教授、曾给秩父宫讲过两年《日本政治史》的平泉澄前去拦截雍仁。然后立刻命令忠于自己的军警赶往东京上野火车站。秩父宫一下火车,就在大批军警“护送”下被带入了皇宫,与叛军隔离开来。见情势如此,秩父宫只好在当天晚上拜谒了哥哥,并做出了服从天皇的保证。不久,“二·二六事件”被平息,军事法庭以“未经天皇批准而擅自动用军队之罪”将17名叛乱军官判处死刑。

    不追究责任

    美国与盟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为了有效控制日本,美国决定对日本天皇裕仁不予追究发动战争的责任,不予起诉和逮捕。 最后,不但战争罪行的日本天皇免于正义的审判,连同23名担任高级将领的皇族亲王也受到保护,全体不被起诉。

    1945年9月27日,裕仁与麦克阿瑟进行了首次会面,会面总共持续了38分钟,是在极度机密的情况下进行的,麦克阿瑟把自己的部下和裕仁的随从挡在门外,只留下翻译奥村胜藏。根据麦克阿瑟和翻译奥村胜藏的回忆录可知,裕仁在会面中承认了自己的战争责任,但是在2002年10月日本公开的官方记录里,裕仁表示自己曾极力避免战争。大多数人认为日本官僚和侍从在日本的官方记录动了手脚。他们认为这些官僚和侍从担心留下天皇承认战争的内容而使天皇在东京审判中遭到责任的追究,就删除了相关内容。但这件事的真相也随着三位当事人的死亡而变得扑朔迷离。

  3. ja.wikipedia.org › wiki › 昭和天皇昭和天皇 - Wikipedia

    昭和天皇 (しょうわてんのう、 1901年 〈 明治 34年〉 4月29日 - 1989年 〈 昭和 64年〉 1月7日 )は、 日本 の第124代 天皇 [注釈 3] (在位: 1926年 〈 大正 15年/昭和元年〉 12月25日 - 1989年 〈昭和64年〉 1月7日 )。 諱 は 裕仁 (ひろひと)、 御称号 は 迪宮 (みちのみや) [2] 。 お印 は 若竹 (わかたけ)。 1921年 (大正10年) 11月25日 から1926年(大正15年/昭和元年)12月25日までの5年余りにわたって、父帝・ 大正天皇 の健康状態の悪化により、 摂政 となり、自身の天皇 即位 まで務めた。 現在、日本で最後に摂政に就任した人物である。

  4. 昭和天皇 (日文:昭和天皇/しょうわてんのう Shōwa Tennō ; 1901年 4月29號 — 1989年 1月7號 ),原名 裕仁 (日文:ひろひと Hirohito ),徽印印號為 若竹 ,乳名 迪宮 ,係 日本 第124代 天皇 (1926年-1989年在位),在位年號 昭和 ,係 大正天皇 大仔、上皇 明仁 老豆。 在位期間經歷 二戰 ,戰敗後依照新憲法冇咗實權。 佢係在位時間最長同埋最長命嘅天皇。 經歷. 早年. 當時只有一歲嘅裕仁拎住支旭日旗. 佢響 東京 赤坂區東宮御所出世,老豆係嘉仁(當時重係皇太子)。

  5. zh-classical.wikipedia.org › wiki › 昭和天皇昭和天皇 - 維基大典

    昭和天皇 裕仁 ,宮號 迪宮 ,御印 若松 ,今稱 先帝陛下 , 日本國 大和朝廷百二十四世 天皇 , 大正帝 長子也,弟 正仁 王、 雍仁 , 明治三十四年 春四月二十九誕於東宮,母 貞明皇后 九條氏。 大正五年 十一月三日,冊爲太子。 八年,冠。 十年,以太子攝關國事。 十三年,冊 久邇宮邦彦王 女良子爲太子妃,婚。 初, 山縣有朋 言妃系出 薩州 島津氏 ,患 色盲 ,不當立,輿論譁然,以爲薩 長 舊怨。 卒聽帝意,婚約無更。 大正十五年 十二月二十五,大正帝崩,太子踐祚,時年二十。 改元 昭和 。 三年冬十一月,行 大嘗祭 。 昭和二十年 ,敗於 同盟國 ,詔偃武,罪己行憲。 頒 人間宣言 ,巡幸天下,以勵黎元。 二十七年,以皇長子 明仁 爲太子。 昭和四十六年,造歐羅巴洲諸邦。

  6. 昭和天皇は明治34年19014月29日皇太子嘉仁親王大正天皇)・同妃節子貞明皇后の第一男子として誕生され御祖父明治天皇より御名を裕仁御称号を迪宮と賜りました学習院初等学科第5学年在学中の明治45年7月30日明治天皇の崩御御父大正天皇の 践祚 せんそ により皇太子となられました。 大正3年(1914)より東宮御学問所にて学ばれた後、大正10年、半年にわたりヨーロッパを訪問され、御帰国後の11月25日、摂政に就任されました。 大正13年1月26日には、久邇宮邦彦王の第一女子良子女王(香淳皇后)と結婚されました。 大正15年12月25日、大正天皇の崩御により践祚され、第124代天皇となられました。 昭和3年(1928)11月、京都において即位の礼と大嘗祭を行われまし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