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6年9月21日 · 小王子,又名黃唇色鯛,是色澤漂亮的熱帶淡水魚。 (吳鍾坤攝) 小王子. 別名: 黃唇色鯛. 簡介: 性格溫和,幼魚時可與其他魚一起混養,體型細小,成魚大概身長8cm。 賣點: 全身黃金色澤,尾鰭、胸鰭上有兩劃黑色條紋直直延伸至尾部。 波子電光美人,身型如蜆殼般小巧可愛,而且容易飼養,是時下金魚店的熱選之一。

  2. 2018年4月26日 · 近日有網民表示,在街市魚檔購買了一批小魚熬湯,卻發現當中包括有毒的河豚(俗稱雞泡魚),不當食用或致中毒。《香港01》向香港魚類學會會長莊棣華查詢後,整理出本港水域較為常見的有毒魚類,各位日後在釣魚時或是魚檔見到,需要加倍留神。

  3. 2018年4月26日 · 有市民在調景嶺彩明街市買魚後,發現當中摻雜俗稱「雞泡魚」的一種有毒河豚,《香港01》記者到同一街市巡視後亦發現,小魚堆中摻雜了河豚,如市民沒有看清楚把有毒河豚吃進肚子裡怎麼辦?. 河豚哪個部份最「毒」?. 吃多少會致命?. 以下「6問6 ...

  4. 2020年6月26日 · 1. 河豚刺身. ⼀般而言,魚類死亡4-5小時內是最新鮮的,之後⾁質就會僵硬,影響⼝感。 而河豚不⼀樣,它本來⾁質緊實,死後24-36小時⾁質才會軟化下來,這個時候食用是最好的,也是⼝感最滑嫩的。 河豚的⾁⽣吃也是很富有彈性的,想要⼀⼝咬斷是很難的,所以做刺⾝的時候要盡量地切到薄如紙,晶瑩剔透。 而這種刀功,不僅需要嫻熟的刀法,還需要特殊的河豚切刀。 而河豚的裝盤⽅法也很有講究,主要分為「鶴盛り」、「菊盛り」、「孔雀盛り」、「牡丹盛り」四種。 河豚刺身(Instagram@ryan.chan) 2. 河豚火鍋亦是河豚料理中主要的⼀種。 放些魚肉進去,但更多的是帶肉的骨頭,再配上⽩菜、⾖腐、茼蒿之類的。 河豚火鍋是⼤阪的⼀種⾼級地⽅料理,通常⽤⾦屬或陶製鍋,加以昆布、鰹高湯⽔煮。 3.

    • 河豚棲息區北擴 「轉角遇到愛」
    • 有毒部位 混種跟純種各不同
    • 廚師需「夠料」 充當最後屏障

    日本國立水產大學校(National Fisheries University)的副教授高橋洋(Hiroshi Takahashi)帶領團隊分析在2012至2015年間日本東邊太平洋捕獲的252條河豚,發現超過一半為密點東方魨(Spottyback Puffer)和潮際河豚(Shosai-fugu)交配繁殖的後代。在自然的野生環境下,雜種河豚應少於1%。 這種河豚數目急增,相信與密點東方魨遷徙有關。密點東方魨一般棲息在日本海(東海),由於氣候變化、水溫升高,使牠們棲息範圍向北擴展。密點東方魨跨越日本本州與北海道之間的津輕海峽,進入太平洋——潮際河豚的棲息地,牠們就自然開始交配繁殖。

    密點東方魨與潮際河豚都是經常被人捕捉與食用的品種,廚師有較多烹調經驗。但雜交種河豚含毒部位跟「父母」不同,目前業界尚未能確認什麼地方有毒。這對負責宰殺及烹調河豚的廚師來說,勢必構成新挑戰。 魚市場員工會用肉眼檢查河豚身上花紋斑點和特徵,以辨別品種。混種河豚通常被判定為「無法辨識品種」,為安全起見,牠們往往被丟棄。不過,有些「混血兒」外表與真正的密點東方魨和潮際河豚非常相似,單靠外表無法準確分辨,就算連厚生勞動省(Ministry of Health, Labour and Welfare)的建議方法都不管用。 高橋洋的研究中有4條貌似純種的河豚,經基因分析後發現其實為雜交種,可見牠們也很有可能騙過負責把關的魚市場員工及廚師,最後來到消費者的餐桌上。

    雜種河豚的威脅消費者健康,高橋洋就此認為:「我們有需要盡快研發科學鑑定河豚的方法。」除此之外,亦有人要求政府規範河豚廚師的資格。 根據全日本河豚協會,在該國取得河豚廚師資格的要求在各地區都不同。在中國、四國和九州地區只需通過筆試,山口縣則加上實際烹調考試。令人驚訝的是,在北海道只需參加講座就能取得相關資格。 有業界人士表示:「不希望食客因為廚師技術不足而中毒,這會影響河豚料理的聲譽。」8月就有業界人士在東京築地市場舉行「河豚峰會」討論雜種河豚的問題。他們及後又向政府請願,要求統一全國河豚廚師資格考試。

  5. 2024年6月4日 · 河豚(又稱雞泡魚)是出名有毒的魚類,但是由於自古至今一直被形容為「人間美食」,這些年來因冒險進食而喪命的人不計其數。 而許多人對河豚的印象就

  6. 2018年4月26日 · 買魚要小心,隨時獲贈毒河豚。近日有網民稱在調景嶺彩明街市買魚後,回家發現當中摻雜5條俗稱「雞泡魚」的河豚,大小如10元硬幣。有生物專家證實,該網民上載的魚照片是一種有毒的河豚「弓斑多紀魨」(Takifugu ocellatus),常見於本港大嶼山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