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5月1日 · 過去業務人員面對新客戶的第一張保單可能都是從儲蓄型商品切入,再慢慢隨著後續行銷提到保障型;現在則是反過來,從保障型商品著手,特別是客戶會留意該險種是否會理賠法定傳染病,這都是業務人員銷售保險的契機。

  2. 2024年1月1日 · 我認為保險公司將來開發的商品方向,以及在市場上主要銷售的商品會有5大走向:1.高CSM(合約服務邊際)、2.低資本耗損、3.保證少、現金流短、4.資產負債易匹配、5.非投資成分(投資成分少、儲蓄比重低)。 保險公司販賣愈多高CSM的商品對於未來財報上的獲利表現愈有幫助,不過這樣高獲利的商品,往往銷售的難度也會更高;未來ICS 2.0上路後,嚴格的資本要求會增加保險公司的資本負擔,低資本耗費的產品,如短期低保證、投資型保單等,能降低資本負擔;資產負債易匹配的商品則有助於提列資本及避免財務波動,如外幣保單;而由於將來保險公司透過保單收取大量的現金,作為儲蓄使用而非風險移轉,對於收入及績效不會帶來幫助,因此會聚焦在開發非投資成分(投資成分少、儲蓄比重低)的保單。

  3. 2020年5月1日 · 儘管主管機關調整壽險死亡保障門檻,淡化保險的儲蓄功能,但社會大眾對於儲蓄型商品的需求和消費行為一直都在,也是不爭的事實,因此在行銷上對於客戶儲蓄資金該如何應用,背後的真實需求需要保險業務人員挖掘並規劃。.

  4. 2020年5月1日 · 市場仍需儲蓄險,時代需求短期難改變. 保險的本質是保障,以透過分散風險的機制,達到損害填補的目的。 儲蓄險本身也可以解釋為一種保障機制,其意涵在於透過保險公司的集合投資力量,達到保障金錢的「消費力」,在低利率的環境下,此種保障效果就愈有吸引力。 然而,提供保障的保險公司,是否真的能夠發揮長期集合投資的力量,就十分仰賴投資市場的健全與深度。 打趣來說,若儲蓄險賣得愈多,保險業者就是愈看天吃飯。 不過儲蓄險是因應時代需求下的產物,特別在過去屬於高利率時代,儲蓄型商品的推出,對應了臺灣保險市場的3大現象: 現象1. 華人的儲蓄文化:中華傳統文化傳承下來的理財觀念,「未雨綢繆」的觀念至今依然存留在世界各地華人之間,光是大陸就占了全球國民總儲蓄的1/4。

  5. 2019年7月1日 · 對於日前新聞報導熱烈討論的「金管會出手,高儲蓄型保單將絕跡,回歸保險保障本質」此一議題,我有一些看法。. 從保險商品結構面來看,臺灣自從二 二年後進入低利率時代,對消費者帶來最大的影響是,過去長期仰賴定存的保守型投資人,發現銀行已無法 ...

  6. 2020年2月1日 · 或許我們可以從以下4個角度來觀察: 挑戰1:消費者接受度. 從消費者角度來看,很明顯的是消費者的商品選擇變少了,過去消費者可以直接買到與定存類似的保險產品,但現在消費者必須加買一個死亡保險。 這樣的改變也考驗著市場對這類加入保障型商品的接受程度,因為隨著臺灣高齡化、少子化的結果,民眾對純粹死亡保險的需求,將逐漸達到一定程度的飽和,民眾現在更在意的應該是長壽、老年所帶來的經濟安全風險。 過去儲蓄險某種程度就是扮演著這樣一個角色,因而當新政策的正式施行,更強調死亡保障的發展,勢必會受到市場接受度的檢驗,消費者能否接受? 大多數人對此都認為無法太樂觀。 挑戰2:保險公司業績下滑、通路重組.

  7. 2019年1月1日 · 每一位客戶的經濟情況、需求曲線等都有所不同,購買目的可能也分短期保障或一勞永逸等不同,要說一哪種方案比較好,還是得依據民眾實際需求情況決定。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