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8月29日 · 別再被大腦開發的話給騙了. 日期:2018 年 8 月 29 日 作者: 陳 亦云. 名導演盧貝松在2014年時拍攝了一部科幻電影露西》,還因為在台北取景而引起國內民眾的關注。 電影中提到一個重點,指人類的大腦目前只被利用了10%左右,還有很大的開發空間,甚至女主角在大腦開發到100%時,還可以穿越時空、無所不在。 但這畢竟只是科幻電影,事實上可完全不是這麼回事。 人腦只有10%被利用的說法早在1940年代就廣為流傳. 除了電影出現描述人腦只被利用了10%的情節之外,其實人類心智與腦力可以開發相關論點早在1940年代,就被例如卡內基引用「美國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士那套「超心理學」(超感官知覺)的理論,大力推銷而獲得世人關注,大受歡迎。 人腦還有90%區域可以開發的說法是個天大的錯誤.

  2. 2023年6月29日 · 教育部學生事務及特殊教育司校園安全防護科科長張惠雯指出詐騙不分年齡人人都可能落入陷阱但中小學生和大學生的詐騙型態有些微不同認識常見詐騙手法才能提高警覺心。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繼續閱讀. 學生要注意七大詐騙陷阱. 學生常見的詐騙手法有哪些? 張惠雯說明,大學生因大多有銀行或郵局帳戶,也已經具備工作條件,通常以 ATM 詐騙、打工詐騙居多;而中小學生則因年紀小,因此詐騙型態多以愛情交友、遊戲點數為主。 假網拍詐騙:在網拍平台假裝低價販售商品,誘騙學生匯款。 投資詐騙:利用穩賺補賠等詞語,欺騙學生投資金錢或虛擬貨幣。 ATM 解除分期付款:接到假冒銀行或商價的電話,要求去 ATM 解除分期付款,小心把錢匯出去。

  3. 2020年8月17日 · 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助研究級主治醫師林煜軒說,WHO 相比過去著重在網路成癮上,現在更聚焦在「沈迷在網路遊戲中」,但其實手機遊戲的銷量在 2013 年已經超過網路遊戲,所以他們團隊更注重「手機遊戲成癮」的評估。 而每隔一段時間,社群上就會有「我們要戒掉手機」的宣言出現,但似乎都沒有什麼效果,到底這算不算「手機成癮」? 林煜軒跟團隊與精神科醫師會談,設計出一套 12 題的問卷,調查 1 萬 775 名國小四年級到高中三年級的學生,結果發現其中有 1495 人出現初期成癮的狀況,而其中更有 189 人達到國際上網路成癮的標準,這份研究也刊登在《網路心理學,行為與社交網路》期刊(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上。

  4. 2023年5月12日 · 成癮是「從嘗試到習慣」的歷程 治療、診斷方式一次了解. 日期:2023 年 5 月 12 日 作者: 李祉函. 由於網路發展快速、3C 產品普及導致現代社會中兒少網路沉迷比例增加,而網路沉迷常合併其他精神狀況,若未及時處理,還可能演變憾事發生,為了及早發現與預防,本文將帶您詳細了解網路遊戲成癮的診斷以及治療方式。 愛上網、玩遊戲就是網路成癮嗎?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賴柔吟解釋,在現代化社會中,因為網路與生活息息相關,食衣住行育樂都離不開網路,因此要明確的定義網路成癮是較為困難的,而在各界共識上反倒是對於娛樂上的使用如網路遊戲成癮有較明確的定義。 網路遊戲成癮 從「好奇」開始.

  5. 2024年4月26日 · 網路詐騙屢見,近期媒體報導兒少因國外打工、手機無卡分期、網路社群平台發文疑詐騙等事件,顯示犯罪魔手正伸向社會經驗較少、金錢有限的兒少! 今年邁入第 12 年的「428 兒保日」,愛心大使張齡予籲「預防網路詐騙、全民兒保特攻隊」。 根據警政署最新資料,2023 年 1 至 5 月網路犯罪以「詐欺」佔 39.65% 為首,較上一年同期增加 44.76%;且網路犯罪事件中,兒少受害者人數於 2018 至 2022 年逐年上升,2022 年最新的數據更較 5 年前激增 88.68%。 家扶基金會於今天(4/26)公布最新《兒少網路使用經驗調查》,發現近 4 成兒少曾遇過網路詐騙,雖有超過 8 成會懷疑網路上的資訊,然無習慣再查證卻有近 5 成之多。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繼續閱讀.

  6. 2023年5月17日 · 現在父母常觀察到孩子總是手機不離身,好像沉迷於網路世界中,但家長不理解,以為孩子只是想玩,其實孩童沉迷於網路中,往往不是單純的只是喜歡玩遊戲、看影片或看社群,背後是許多原因組成的,只有瞭解這些原因,才能幫助孩子脫離成癮。

  7. 2023年12月1日 · 除了早期的診斷之外,一旦確診之後可以怎麼做? 陳兆煒說:「在失智症治療方式痛點在於,尚無治療失智症受損腦細胞的藥物,導致患者吃藥後還是很無感,而其他非藥物的治療方式又仰賴長照人力,如今人力吃緊下確實是一個難題。 藥物治療:膽鹼酶抑制劑、NMDA 受體拮抗劑、抗精神病藥物、抗憂鬱劑. 非藥物治療:音樂治療、藝術治療、認知訓練. 如今採取所謂的數位療法(DTx)是透過影音、聲音、實體、AI 多面向的手段來刺激,形成認知功能代償神經迴路。 陳兆煒解釋:「腦區內雖然一部分的功能已經下降,我們仍然可以訓練旁邊殘存正常的腦區,增強它的功能取代已經壞掉腦區的功能。

  1. 相關搜尋

    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