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022年1月6日 · 大便帶血伴隨大量黏液長期腹瀉或便秘腹部持續不適,都可能是大腸癌的早期症狀。. 根據衛生防護中心直至2021年5月的數據顯示,大腸癌為香港最常見癌症,以每10萬標準人口計算的大腸癌發病年齡,男性為49歲,女性則為31歲。. 而根據醫管局在2021年2月4 ...

  3. 腸癌在病發初期可能沒有任何症狀。 我們如果能及早識別出癌症的症狀,有助提早診斷,並提高治癒的機會。 大腸癌常見的病徵包括: 大便習慣在不明原因下有所改變(腹瀉或便秘),並持續超過兩星期. 大便帶血或帶有大量黏液. 大便後仍有便意. 腹部不適(持續疼痛、腹脹、飽脹或絞痛) 原因不明的體重下降和疲倦. 雖然出現這些病徵和症狀不一定表示癌病存在,但可令個人提高警覺,注意身體出現的變化,並盡快尋找醫生診治,透過詳細檢查以確定病因。 醫生會詢問你的相關資料和病歷,為你進行身體檢查,並按需要作進一步的檢驗。

    • 血便。
    • 排便習慣改變。因著每個人的飲食習慣和身體狀況的不同,排便次數也會有所不同,但要注意 大腸息肉 癌化後的影響,因為大腸無法再有效吸收水分、排除廢物,所以以下排便問題亦會出現:
    • 腹部疼痛及痙攣。因為大腸位在腹部,所以只要出現腸阻塞(Bowel obstruction)就會有排氣困難的問題,包括像 脹氣 及腹部痙攣。或許對有痔瘡或 腸躁症候群(Irritable Bowel Syndrome)的人來說,腹部疼痛很常發生,但若是最近才開始,且每次都持續很久,就可能是大腸癌的警訊了。
    • 疲勞。如果你發覺即使有好的睡眠,身體還是很疲勞,這就是醫學上所稱的 慢性疲勞,在大腸癌患者身上的慢性疲勞,很可能是癌細胞將身體能量消耗的結果。此外,血便所造成的失血也會導致疲勞,加上體重減輕和排便習慣改變,無力感亦會隨之產生。
  4. 2021年6月11日 · 糞便帶血及黏液為大腸癌的重要症狀,但患上腸胃炎也可能出現相似症狀。 如出現此情況,我們應該諮詢醫生並進行合適檢查,以了解是腸胃炎還 是大腸癌所引致的。 – 排便習慣突然改變. 間歇性便秘及腹瀉是另一個重要症狀。 當間歇性便秘及腹瀉延續超過兩至三個星期,便須多加留意。 因為這可能顯示大腸內部出現閉塞的情況,令大便不能沿腸道抵達肛門正常排出。 大便需要軟化,或被細菌將其變成糊狀,才可將大便排出。 – 大便後仍有便意. 有些人經常在大便後仍有便意,好像糞便總是排不清。 這可能是由於腫瘤出現在直腸位置,並不斷刺激直腸,便出現有便意卻排不出任何糞便的情況,這亦是十分重要的症狀。 大腸癌後期出現的其他症狀包括︰. 腹部絞痛. 嘔吐.

  5. 香港常見癌症 > 大腸癌. 癌症實況. 預防. 癌症診斷. 癌症治療. 病人支援. 補充資料. 大腸癌是香港第二位最常見的癌症。 在2021年,大腸癌新症共有5 899宗,佔本港癌症新症總數的15.3%。 當中,男性有3 427宗,而女性則有2 472宗。 在2021年,每十萬香港人口中即有80宗新增大腸癌個案。 男性和女性的發病年齡中位數分別為68歲及68歲。 特定年齡組別發病率自50歲起顯著上升。 大腸癌新症以男性居多,於2021年男女新症比例約為1.4比1。 大腸癌在本港致命癌症中排第二位。 在2021年,大腸癌導致2 298人死亡,佔癌症死亡總數15.2%。 如果及早發現並接受治療,很多大腸癌個案都可以根治。

  6. 根據國際指引建議,無病徵人士應於50歲起定期進行大腸癌篩查,常見方法如下: 1)大便隱血測試. 2)大腸鏡檢查. 若你有大腸癌的高危因素,如直系親屬患有大腸癌,醫學界建議應更早進行大腸癌篩查。 如你已有大腸癌病徵,便應作大腸鏡檢查,而非作大便隱血測試。 大腸鏡與大便隱血測試的分別. 分享: 列印.

  7. 我們如果能及早識別出癌症的症狀,有助提早診斷,並提高治癒的機會。. 大腸癌常見的病徵包括:. 大便習慣在不明原因下有所改變(腹瀉或便秘),並持續超過兩星期. 大便帶血或帶有大量黏液. 大便後仍有便意. 腹部不適(持續疼痛、腹脹、飽脹或絞痛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