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瑞昌船鼓是流行于江西瑞昌、九江和武宁等赣北语系诸县的传统戏曲剧种。 旧称“龙船鼓”,为滨湖水乡于端阳节龙舟竞渡时演唱的传统小曲。 清乾隆年间,瑞昌等地常有游方艺人沿门说唱,逐步吸收当地的民间曲调,加以丰富。

  2. 传统龙舟可按各习惯制作龙头和龙尾,并备有锣、锣架、鼓 和鼓架等,另可带水标二个,预备划桨若干个。 队员 队员必须身体健康,会游泳,熟悉水性。

  3. 舟山锣鼓,流行于浙江省舟山市的地方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舟山锣鼓是流行于舟山一带的吹打乐样式,明清时期就在定海一带广为流传。. 最早起源于航海,船靠码头时用它来招徕客人,航行时用它助兴解寂,遇雾时用它来传递信息。. 后来 ...

  4. 日暮管弦未歇,鼓镇内为巨观。 发展历史 自宋以来,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开始,到五月三十日,东莞人们划龙舟,洗龙舟水,趁龙舟景,吃龙舟饼,食龙船饭,唱龙舟歌,沿袭至今,称为龙舟月。

  5. 广东省东莞市中堂镇历来是龙舟制作之乡, 已 有1000年以上的历史,中堂镇是典型的水乡,地处东江支流的水网地带,河涌纵横,水域 宽广 。 而今是东莞市及邻近市县唯一有龙舟制作坊的镇区。 中堂制作的主要为龙头高高跷起“大头龙”,气宇轩昂。 2008年6月7日,龙舟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文名. 龙舟制作技艺. 外文名. The Manufacture Skill of a Dragon-Boat. 遗产级别. 国家级. 批准文号. 国发〔2008〕19号. 批准时间. 2008年6月7日. 遗产编号. 922 Ⅷ-139. 遗产类型. 传统技艺. 申报地区. 广东省东莞市中堂镇. 兴起时间. 明末清初. 代表性传承人. 冯怀女,霍灼兴. 目录.

  6. 端午节(道州龙船习俗),是流传于湖南省 永州市 道县的民间传统习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 道州端午划龙舟始于宋代,是为祭祀屈原。 道州龙舟赛依然保留着古老的传统,每艘 龙舟 都有固定的名称,船头雕刻也有龙、虎、凤、鹰、猫等不同标志。 至2010年,这一特色民俗文化已被道州纳为打造道州龙舟文化产业的重要活动之一。 [4] 2021年5月24日,端午节(道州龙船习俗)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遗产编号:Ⅹ-3。 [1] 中文名. 端午节(道州龙船习俗) 别 名. 道州龙舟 [4] 批准时间. 2021年5月24日. 非遗级别. 国家级. 项目编号. Ⅹ-3. 遗产类别. 民俗. 保护单位. 道县文化馆. 申报地区.

  7. 上世纪90年代,两位九旬老人用生命的余烬救活了澥浦船。. 又经过文化工作者的悉心整理,注入新时代文化元素,改编成新型吹打器乐曲《渔老大》,增加了大旗锣、川钹等响器乐器及船工号子,使舞台效果和艺术 内涵 更加雄浑。. [1] 澥浦船是一种集打击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