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4月1日 · 2010 年底的阿拉伯之春是中東各國一系列的抗議行動,就是靠網路和社群媒體動員。 之後還有很多行動也是。 在筆者撰寫本文之時,巴西卡車司機因為政府和石油公司不斷調漲油價,以致於難以謀生,於是透過通訊軟體 WhatsApp,一傳十、十傳百,臨時發動全國罷工行動。 科技能促進短暫、自發性的群眾參與,讓人很快的團結起來,一起行動。 然而,這樣的行動若是失敗,無法促成持續的政治改革,就得靠政黨或社區等組織來號召人民參與,推動真正的變革。 科技加上群眾投入,成效甚至可能更好。 通訊科技可以讓發願投入的核心團體克服距離的問題,繼續和其他連結比較鬆散的成員保持聯繫。 科技能讓外圍的人有更大的參與感,讓他們提出創新的點子和新方向。

  2. 2018年5月28日 · 「我覺得我怎麼做都不對。 「那這樣的感覺熟悉嗎? 」諮商師說。 再來的劇情我想大概大家都猜到了,在我青少年的時候,我也試著尋求其他人的認同、同樣經歷了「怎麼做都不對」的這種感覺……,童年創傷什麼的啦布拉布拉。 投射性認同,完畢。 透過「貶低」別人「墊高自己」 上面這個解釋並沒有不對,只是總覺得還少了點什麼。 直到我今天準備直播的時候看到了《情緒的解剖圖鑑》上面的一段話,突然恍然大悟! 「有時候習慣輕視別人的人,是透過貶低別人,來提升自己的價值。 由於貶低自己太痛苦了,所以只好轉過來,貶低他人。 」(大意) 對他們來說,『低劣的自己』、『廢物』是他們所習慣的,也是他們的舒適圈。 他們內心常常有兩種想法: 1.變成厲害的人、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對我來說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3. 2020年11月26日 · (本文經 Heho 健康網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 每四位女性就有一位有子宮肌瘤! 醫師:保持好心情可以減少肌瘤生成 〉)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 跟據健保署統計資料,臨床上大約四分之一女性患有子宮肌瘤。 婦產科醫師沈煌彬分享,其實「情緒」也是影響婦科腫瘤生成的因素之一。 (責任編輯:陳致加) 文、王芊淩/圖、何宜庭. 跟據健保署統計資料, 臨床上大約四分之一女性患有子宮肌瘤 ,是非常普遍、常見的婦科疾病之一,雖然大部分的子宮肌瘤屬於良性腫瘤,但仍是有轉變為惡性的個案,因此任何情況都不能忽視,只是如果已經有肌瘤該怎麼改善,醫學對此主張也有不同看法,但有婦產科醫師分享,其實情緒對於婦科腫瘤的生成有關,最好應該保持一顆好心情。

  4. 2017年8月29日 · 美國國家經濟研究所近日發布的一篇論文證實了這一說法:「望子成龍」是真的! 研究發現,父母對「龍寶寶」的更高期待是推動孩子變得優秀的主要動力。 這篇論文是由路易斯安那大學的Naci.H.Mocan和Han Yu兩位研究員撰寫的,題為《「迷信」能創造自我實現的預言嗎:中國龍年孩子的學校成績》。 沒有想到,「望子成龍」的傳說,竟被這篇專業論文所證實了。 這篇論文采用分省市的面板數據演算證實: 龍年出生的孩子在中學時成績比其他學生更好,高考成績和大學錄取率也要高於年齡相近但屬相不同的其他孩子們。 並且論文還證實,這種「龍年效應」主要是由家長們「望子成龍」的期許造成的,與其他因素關係不大。 論文顯示,有些「龍寶寶」的出生其實在娘胎之前就已經被精心策劃著了。

  5. 2016年5月31日 · BO 導讀:. 1980 年出生的陳潔皓,童年經歷許多創傷,後來他以「陳三郎」之名,參與多場社會運動。. 他撰寫「不再沉默」這本書,紀錄自己過去,希望告訴所有童年曾遭創傷的倖存者,只要勇敢去追尋,就能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 我三歲的時候被四個人性侵 ...

  6. 2020年1月9日 · 「所有的協商說到底,就是一場『發現並滿足對方需求』的遊戲。 很多時候,我們會遇到在情緒上、無法聽進別人話的人,諮商心理師陳雪如分析,面對被「情緒腦」主宰的人時,我們要做的並非說理,而是運用技巧安撫對方的情緒,召喚出對方的「認知腦」,理智而冷靜地達成溝通。 (責任編輯:翁筠茜) 文/諮商心理師 陳雪如(Ashley) 黃先生是一位大學教授,大家都以為當教授很風光、很自由、不用打卡、沒有上下班時間,更沒有主管盯著你、還有一間個人辦公室,以及無數學生可以使喚。 「沒有上下班時間,不見得是好事。 我覺得我醒著的每一刻都在上班,沒有一個下班時間做為區隔,告訴我要放下工作休息了。 」黃先生說,他壓力其實很大,現在是助理教授的他,要在時限內拚升等,如果沒有發表足夠多的學術論文,他就得離開教職了。

  7. 2021年1月13日 · 元氣網 2021-01-13. 圖片來源: Unsplash. (本文經 元氣網 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 〈 想要增加運動強度 增加重訓的重量就會有效果嗎? 〉)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 剛開始嘗試健身時,新手總是有許多疑惑,常見的問題像是:增加重量是不是才有運動效果、重訓前後要不要進食、⋯⋯,讓土城醫院骨科醫師楊正邦來一一解答。 (責任編輯:陳致加) 文 / 聯合報 記者張睿廷 報導. 許多人為了改變體態、增加肌力,下班後就去健身房重訓,但若專業知識不足,或沒有專業教練在旁指導,很容易導致重訓效果不佳或是受傷情形發生。 醫師建議,不管任何訓練都要適度,循序漸進,並把安全擺在第一,有健康的身體,才有辦法長期訓練,達到重訓目的。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