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1月4日 · 近日一個日本資訊節目《世界一受けたい授業》(THE MOST USEFUL SCHOOL IN THE WORLD)邀請了內科醫生兼醫學博士石建陽講解近幾年常見的都市病,而其綜合出 10 種最常見的都市,而當中就有「數位癡呆症」(デジタル認知症),其列明了 10 項

  2. 2016年4月13日 · 小鬱亂入這次特別整理了一些關於汙名化的資料,讓我們一 起來看看吧! (本文由 小鬱亂入 Depressy Trouble 授權轉載,原文連結: 什麼是精神病污名化?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延伸閱讀: 親愛的,我是一名精神病患。 請別用你們口中的「正義」,製造出下一個受害者. 我不是玻璃心,而是真的生病了〉一個重度憂鬱症病患的故事. 只要不正視對於心理衛生和精神醫療的了解,台灣別想自稱一個「進步的國家」! 污名化. 精神病患.

    • mirror ian 病1
    • mirror ian 病2
    • mirror ian 病3
    • mirror ian 病4
    • mirror ian 病5
  3. 2017年6月22日 · 誰是憂鬱症的好發族群?. 根據統計,憂鬱症常見於 20 歲到 50 歲之間,而 40 歲左右為好發年紀,其中女性又高過於男性,其他像是家族中有人罹患過憂鬱症、曾經發生過某些事件的創傷症候群,或原先就患有一些疾病的人,都有可能會提高罹患憂鬱症的 ...

  4. 2020年7月16日 · 科學家總算找到解答了. 人的一天會有幾個「念頭」浮現,你試著算過嗎?. 美國皇后大學(Queen’s University)研究人員近日得到了這個答案:每個人每天腦中有 6,200 個念頭一閃而過!. 刊登在《 自然期刊 》(Nature Communications)的最新研究中,皇后大學 ...

  5. 2017年8月15日 · 據本週發表在 EPJ Data Science 雜誌上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Instagram 和其他社交平台網站可用來篩查人類精神疾病。 雷鋒網了解到,雖然以前也有做過此類研究,但用戶的推文或在 Facebook 上的更新更多只能指向其是否處於低落、鬱悶的狀態。 而這項最新研究,並不是挖掘社交平台上的數據, 而是藉助了計算機視覺和機器學習的方法 。 該項研究由哈佛大學和佛蒙特大學共同主導,他們以 166 位 Instagram 用戶為研究樣本,共分析了他們分享在平台上的 43,950 張照片,其中 71 張涉及患有憂鬱症史。 圖片來源:EPI Data Science Paper,左為精神狀況健康的人會使用的濾鏡,右則反之。

  6. 2015年6月5日 · 1、抑鬱,不是一種選擇. 抑鬱是一個人最無助又最挫折的經驗。 有時候會感到傷心、有時候會覺得空虛、有時候又毫無感覺。 偶爾,抑鬱會使人身體與心智都癱瘓,無法從事以前熱愛的事情,甚至他們自己知道該做的事情。 憂鬱不只是心情不好的一天、也不是可以輕鬆度過的難關,要記得沒有人會自願選擇抑鬱。 2、陪伴就夠了. 「事情會變得更好」、「你只需要出門散散心」、「一切都會沒事的」,這些話說起來簡單,你覺得你提供他們一種解方,或是能夠讓他們好過一點的方法,還能舒緩他們的痛苦,但這些話對他們來說,既空泛又帶有侮辱,絕對沒意義。 這些話只會讓他們覺得更有壓力,好像他們很不足,還顯得你不明白他們掙扎的過程。 他們知道你只是想提供幫助,但這些話只會讓他們覺得更糟。 安靜地擁抱比這些老掉牙的話來得有用。

  7. 2021年12月2日 · Tara 在即將出版的著作《Mirror Meditation: The Power of Neuroscience and Self-Reflection to Overcome Self-Criticism, Gain Confidence, and See Yourself with Compassion》中,更提出了以神經科學為基礎的「鏡子冥想法」,不管是因生活忙碌而有壓力、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