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8月21日 · 首頁簡介作者. 單邊主義讓香港故步自封 ── 香港電影陷入低谷探究. 搜尋. Google. 2007年適逢香港回歸中國十周年,在這個時候撰寫關於香港電影輝煌不再似是有點掃興。 回歸十年竟是香港電影持續下滑的時期。 當然,這絕非指香港回歸、特別行政區成立後香港電影就步向衰落,用「持續」一詞,意思十分明顯。 早在1997之前,香港電影就開始出現逐年往下滑的趨勢,漸見力有不逮。 因此,香港電影如今不濟,與回歸無關,與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成立無關。 相反,在香港電影連同香港經濟出現麻煩時,中央政府向香港伸出援手,制定《內地與香港更緊密經貿安排協定》(CEPA),以解香港之急。

  2. 2015年8月12日 · 年輕的許鞍華導演跟五、六十年代鳳凰公司當家花旦夏夢創辦的青鳥電影公司合作,於1981、82 年間赴海南島拍攝南越解放後大批難民乘船出逃的《投奔怒 》(1982),這一部政治色彩濃厚的電影,在「九七問題 」背景下固然成為矚目之作,同時也在左派統戰陣營中產生震盪。 其後,另一「新浪潮 」導演嚴浩亦透過夏夢的青鳥公司去潮汕鄉村拍攝《似水流年 》(1984),口碑、票房同樣不俗。 同時,當年邵氏兩大導演李翰祥和張徹,亦放下過去的政治立場,先後回到中國大陸拍電影,李翰祥的《火燒圓明園 》(1983)、《垂簾聽政 》( 1983)先後大放異彩。 但基於對台灣市場的考慮,真正樂意回國內拍片的香 影人和影片始終有限。 每當變幻時.

  3. 作者 李照興 2013-06-07. 隨著兩部電影的內地票房火爆以至觀眾熱議,《中國合伙人》和《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毫無疑問是繼年初的《北京遇上西雅圖》之後,帶領中國電影進入另一個階段的當代城市作品(截稿時《合伙人》內地暫收4.2億人民幣,過5億該沒問題;《致青春》最後則收7.11億)。 它們告別了古裝武打大片模式,本質上它們甚至稱不上「大片」,而是小品,說的不是民族大義幫派恩仇,反而是返回現實中的工作情愛小生活苦惱,用的當然是偏向輕鬆的喜劇手法,包裝是添上洋氣、現代感、都市化,取材有多片面都好(顯然它的核心並非低下階層而是新興中產),但它們為中國電影照見新路,導引出一種多講當代都市現實情懷的趨勢。

  4. 2018年10月5日 · 作者 盧敏芝 2018-10-05. 《無問西東》自9月20日在港上映,儘管卡士強勁、成本不菲,但似乎尚未引來太大迴響,上映場次亦甚少。. 這齣以清華百年校史作為主軸的電影,在中國大陸的上映與接受情況本亦甚為迂迴艱辛:電影原本預計在2011年清華大學成立 ...

  5. 2018年5月16日 · 當我們談及「後九七」,自是不會從1997 之後談起,這大概已經是香港電影論述的共識。 就思想香港在九七後的這個「後殖民」狀況,則不得不從八十年代談起。 香港與其他殖民地(澳門除外)之別在於,香港在殖民時期未曾完結之時,已經預示到殖民時期的完結。 於是,我們就有了「前-後殖民 ...

  6. 2022年7月10日 · 在官方打壓下,10年幾個重要的民營電影節,包括雲之南紀錄影像展、重慶民間映畫交流展和北京獨立電影節都無法存活,這些都是針對獨立和地下製作的電影展,除了First之外。 或許種種與市場配合的變化,是依然能走下去的主因。

  7. 2017年6月22日 · 最近看了長3小時的紀錄片《天安門》(The Gate of Heavenly Peace),影片由在中國土生土長的美裔製作人韓倞(Carma Hinton)及其夫Richard Gordon執導。 相較一般在港所見對六四的論述,這部片有兩點頗突出:第一、影片將六四放到二十世紀中國一系列政治運動的脈絡裏;第二、影片不是強調屠殺慘劇,而是關注到事件的不同面向與不同階段。 包含少見細節. 《天安門》從「五四」時期學生渴望國家變革自強,追求民主與科學說起, 點出世紀末的天安門學運不是無端而來,而是上承五四青年的求變之心。 然後電影陸續提到中共建國初期的幾次重要政治運動、文化大革命、四五運動,仔細勾勒出1989年急激的風潮是在什麼前因下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