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12月29日 · 政府統計處今日29日發表香港人口趨勢19912021》,去年本港人口為約741萬相比2016年的約734萬有所上升由1991年起的30年間平均每年增長率為0.8%同時亦出現老齡化人口年齡中位數由1991年的31.6歲升至2021年的46.3歲另外本港生育水平在過去30年呈下跌趨勢去年總和生育率按每千名女性為772個活產嬰兒相比1991年的1281個活產嬰兒有顯著下降趨勢。 初婚年齡中位數 男32歲女31歲 30年間離婚數字升逾1.6倍.

    • 後生走得快 一定有古怪
    • 與八九十年代移民潮比較
    • 具競爭力者離開 致人才流失
    • 移民潮衝擊社會
    • 參考資料

    一直有人用出入境數字等不同數據估算究竟多少人走了。早前統計處公布了2022年中人口估計。由於較多外籍傭工是女性,會影響女性及整體年輕人口的數字,以下只用男性數字。要知道一代走了多少人,不能跟其他年齡層直接比較,也不是跟5年前的同一年齡層比較,因為5年前的20至24歲,與今年的20至24歲,不是同一代人,前者今年已經25至29歲了。因此要在數據裏找回同一年份出生的組別,再逐年看變化。 以不同世代人口變化對比,會發現20至29歲年齡組別的男性人口跌得多,20至24歲比起5年前的差距是9%(表1)。20至24歲那個年齡組別人數下跌,除了移民,有人用海外求學解釋,但跌幅比以往大,可能是有較多人去海外求學,惟求學後是否回港就很難說。第二個原因是香港有一部分中國大陸及國際學生,新冠疫情期間可以遙距上課,...

    根據學者黃紹倫在1988年的一項社會指標調查,當時港人對未來並不樂觀。例如他們預計公民權利減少(76%)、個人自由減少(73%)、法制劣化(61%)和生活水平惡化(67%);約半受訪者擔心九七之前政治不穩。 保安局估計,1987至1997年間,約有53.4萬香港人移居海外,約佔1992年人口的9%。部分人獲得外國公民身分後,回港尋求更好的經濟前景。事實上,中國大陸經濟隨後迅速增長,香港作為東西方之間的橋樑,受益匪淺。 今次移民潮,明顯是「反送中修例」乃至中央加強規管香港有關。根據香港民意研究所2022年8月所做的民意調查,個人自由(49%)和香港的政治(15%)是民主派支持者打算移民(36%)的兩大原因,而有2%已經移民了。其他政治立場打算移民者較少(13%;另有1%已永久離開),他們考慮離...

    表2亦顯示了2021年BNO(英國國民(海外)護照)簽證持有人的概况。約半數簽證持有人(51%)屬25至44歲;69%的戶主具有大學或以上學歷;63%戶主曾受僱於香港的管理、專業、技術和行政職位。與2016及2021年整體人口和1989年的移民相比,這些移民背景更好。 流入香港的移民又是否能夠取代離開的人?2016年居港不足7年的人口,比整體同年齡層人口更多的是25至44歲,學歷及職位比整體人口要好,不過比起BNO簽證持有人平均沒那麼強(表2)。然而,較高學歷的人幾年後未必留港,踏着香港的跳板又走向他方。 人口外流令香港短期某些行業勞動力緊張。嚴格的COVID-19限制仍在驅使外籍人士離港。香港總商會在一項調查中發現,38%受訪公司受到人才離職的打擊。金融行業一些中層職位,為搶佔近期外籍人士...

    外流將對社會產生廣泛影響。例如教師和社工,這兩個專業一直是民主派支持者大本營。由於這些專業人士不成比例地移民,這些行業將缺乏訓練有素和經驗豐富的人才。教育界已表示,新學年招聘教師遇到困難。正正因為這樣,立法會議員鄧飛所說的招大陸學生來港並不合適,因為根本不夠教師。正路是縮班「殺校」、整合資源、汰弱留強,留下辦學較好的學校。他說要擴大招生,只是為了他的幾百個校長同行不要失業而已。招不到教師只會令教育質素每况愈下,別讓界別利益凌駕一切。 移民潮改變了家庭關係。一些年輕夫婦選擇移居海外,冀為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長環境、教育和未來。事實上,60%的BNO簽證持有者有孩子,當中91%人的孩子為4至15歲。他們願意放棄香港的高薪工作,到另一個地方重新開始。有些人不情願地離開了父母和祖父母,老一輩不打算在外國...

    .Wong Siu-lun (1992). Emigration and Stability in Hong Kong. Asian Survey, 32(10): 918-933. .Ronald Skeldon (1990). Emigration and the Future of Hong Kong. Pacific Affairs, 63(4): 500-523.

  2. 2022年3月18日 · 2020年香港人口的出生平均預期壽命是世界上最長男性和女性分別是82.9歲及88歲使香港被譽為長壽之都」。 根據政府統計處發布的2021年人口普查簡要結果本港人口不單止老化更持續地高齡化。 首先,65歲或以上人口佔整體人口的比例,由1981年的約7%上升至2021年的20%,即每5名香港人就有一個是長者,主要原因是於戰後嬰兒潮出生的人士(即1950至1960年)陸續踏入老年。 第二,85歲或以上人士在65歲或以上長者中的比例,由1981年的約5%升到現時的16%,並預測到2066年會達至30%,即每3名長者就有一個是85歲或以上的高齡長者。 第三,香港百歲或以上長者的數量,由1981年的289人增至現時的逾1.1萬人,40年間升幅驚人,創歷史新高。

  3. 其他人也問了

  4. 2023年9月15日 · 公私營醫護協作 前景不樂觀. 以上應對人口老化的策略市民可以知道的是現有居家安老政策不會改變雖然服務不足惟現行模式將持續下去不過這也意味隨着老年人口增加政府的財政負擔亦將愈來愈沉重以退休生活保障為例現有約70萬長者領取長者生活津貼佔長者人口約43%。 若以這比例推算,到2046年,820萬人口中將有36%是長者,即295萬人。 倘領取長者生活津貼的比例不變,領取的長者人數將達120多萬。 這龐大的長者數目,政府獨力承擔他們生活保障的責任,財務開支將愈變愈重,政府應及早制訂對策。 醫療和住院照顧方面,現在最大問題是市民過分倚賴政府的供應。

  5. 2021年6月10日 · 2021年人口普查即將開始其中一項重要的人口數據便是內地來港定居未足7年人士或稱新移民的社經狀况統計處常以此人口數據另行發表主題性報告。 本港新移民主要源於中港跨境婚姻,婚後配偶及子女持單程證來港團聚,近年亦漸見更多其他以非單程證來港的內地專才。 社會上對新移民一直有一股排外情緒,漠視他們的家庭團聚權利,更有聲音批評新移民佔用本地資源、福利但又不事生產。 自回歸後,社會上不時出現有關新移民的重大爭議事件,如申領綜援居港年期爭議;諷刺新移民為蝗蟲,掠奪本港資源;反水貨示威等。

  6. 2023年8月16日 · 目前65歲或以上長者為數145萬人相當於總人口兩成署方推算2046年將增至274萬屆時平均每3名港人就有1人是長者。 老齡化社會來臨,當局需要及早綢繆,一邊準備應付挑戰,一邊從中發掘機遇。 以往老齡化一般被認為有礙社會創新,然而有針對歐美發達經濟體的研究顯示,人口老化與發明活動彼此關係呈「駝峰狀」,年長人士佔勞動人口比例介乎24%至27%之間時,經濟中的創新發明活動最活躍;美國近年一項調查則指出,成功的新創企業創辦人,平均年齡介乎42至45歲,而50至60歲組別的成功比例,比20至30歲創業者高出2.5倍。 香港應該以積極態度迎接老齡化社會,一些陳舊觀念和定見,是時候改變。 推動銀髮經濟. 須有通盤策略.

  7. 2021年3月19日 · 2021年3月19日星期五. 香港人口結構大轉移周永新) (09:00) 圖2之1. 政府統計處年初公布,2020年底香港人口的臨時數字是747.4萬,比對2019年下跌0.6%,是2002年以來首次出現跌幅。 筆者過去文章指出,香港2020年的登記出生數字異常偏低,出生嬰孩只有41,958人,較平常每年5萬多,少了兩成,所以去年人口不增反減屬意料中事。 其實,香港人口是否增加,多年來已不能單靠自然人口的增長,即出生人數減去死亡人數,而是由來港定居移民的數目來決定;也就是說,香港人口增加多少,本地嬰孩出生的數目不再重要,更重要的是來港定居新移民的數目。 因此,新移民數目多寡,及他們的素質,才是影響香港發展的重要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