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1月20日 · Netflix. Netlfix 的片量亦可與 Disney+ 相比,而隨住 Disney+ 出現,Netflix 有很多製作都受到限制,及其平台回購的電影亦相對減少。 不過,其各地自家製作的影視作品質素亦好像提升了,就如近期的《魷魚遊戲》、《地獄公使》及《千萬別抬頭》等,亦為人津津樂道! 此外,收費計畫方面,Netflix 會較多選擇,由 HK$63 至 HK$93 不等,收費因應帳戶共用多少及畫面質素而定,相對較為彈性,而且亦提供 1 個月免費試用期,非常吸引! 其他串流平台. Apple TV+ 是眾多串流平台上價格最低的,其次便是 Amazon Prime Video 、 Hulu 及 HBO GO,近年這四個平台都自家製作不同具口碑及獲獎的影視作品,實力不容置疑!

  2. 2021年5月13日 · 我們這幾代香港人無論是我這班出生於嬰兒潮的人抑或是七十後八十後九十後乃至非常年輕的Alpha世代每一代人都經歷過好幾次移民潮由上世紀八十年代憂慮香港前途到九七回歸以至近年的社會運動與政治環境改變

  3. 2020年9月21日 · 作者 曾俊華 John Tsang. 日期 2020-09-21. 更新 2022-05-13. 數字重疊的年份並不常見,每101年才會出現一次。 或許冥冥之中,2020就注定是極為特別的一年。 剛換上2020年的年曆,一連串的改變就接踵而來。 先是全民戴上口罩,再是大規模的在家工作和線上學習,就連實體商舖和餐廳也紛紛轉型,轉攻網店銷售和外賣自取。 我們過去認為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普及的科技應用,現一瞬間成為主流。 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不但重新定義了我們的生活,更為社會帶來結構性的改變,塑造一個又一個的「新常態」(New Normal)。 有人認為上述影響是暫時性。 不過仔細想想,生活全面數碼化,本來就是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 換言之,疫情只是加快了格局的轉變。

  4. 2021年12月15日 · Breakeven Year. 當我們購買有儲蓄成份的人壽保險時,可能會聽到人問「幾時 breakeven? 」。 其中一個常見的術語就是 Breakeven Year,或稱「回本期」。 此術語常出現在派息分紅的保險產品,馬上了解此術語的意思,及對投保人的影響。 更新 2021-12-15. Breakeven Year 會在哪些保險計劃出現? Breakyear Year 的意思是指「打和時間」或「回本期」。 一般當我們購買 有儲蓄成份的人壽保險 時,便有機會接觸到這個詞語。 儲蓄類型的人壽保險會要求投保人定期繳付保費,年期通常設定在 5 至 20 年。 假如投保人中途斷供或退保,保險公司便會根據保單支付退保價值給投保人。

  5. 2021年12月15日 · 更新 2021-12-15. 什麼是復歸紅利? 屬於保證,還是非保證紅利? 如果你購買的是含儲蓄成份的人壽保險,保單價值一般會包括非保證的紅利。 而紅利主要分為現金紅利復歸紅利」 兩種 。 何時可以提取復歸紅利? 「現金紅利就像股票派發現金股息股息獲派發後可以隨時提取。 保險公司公佈現金紅利後,金額便會保證不變,保單持有人可以隨時從保單中提取。 如果選擇不提取,亦可以留在保單內複息滾存,這有點像銀行存款收息,不過保單的息率會比銀行的高。 「復歸紅利」則類似以股代息般收取紅股。 保險公司每年公佈的復歸紅利面值只作參考,只會在身故時才會足額支付。 如果保單持有人退保以提取復歸紅利,金額可能會與公佈的復歸紅利面值有所不同,通常會低於其面值。

  6. 2023年8月4日 · 以下是 5 個幫你未雨綢繆, 留住人才 的實用策略。 1. 給予晉升機會. 多數人都希望能在事業上有所發展,所以如果希望員工長期留在公司,僱主必須設立完善的晉升制度,多提拔有能力的員工,給予表現良好的員工應得的肯定。 有了清晰的未來職涯發展藍圖,才能讓員工看到前途,增加他們長遠繼續留在公司的決心。 2. 提供在職培訓. 時代在變,工作環境和科技也在變。 公司可以多提供培訓和學習機會,一來為員工裝備所需的知識和技能,提升工作效率;二來也可以支持員工的個人成長,鼓勵團隊進步,增加他們對公司的歸屬感。 3. 保持良好溝通. 有效的溝通渠道和開放的對話空間必不可少。 公司可以定期收集員工的意見,並以具體行動回應反饋,改進公司的不足之處。

  7. 2021年4月1日 · Bowtie故事. 【曾俊華說未來】初創公司與初出茅廬的年輕人,如何挑戰傳統工作模式,重塑夢想? 細細個讀書填「我的志願」,原來有標準答案,如果寫「我要做爛仔! 」會低分,填醫生或律師就會高分,社會總是試圖塑造你走向「正確」方向。 作者 曾俊華 John Tsang. 日期 2021-04-01. 更新 2022-05-13. 分享. 最近我(John)和幾位年紀只有我三分之一的Bowtie同事們討論工作和夢想。 從這班「逆流後生仔」身上體會到,其實人生哪有標準答案? 做自己喜歡的事才是最好的選擇。 如何跳出Comfort Zone? 在新常態下,初創公司如何挑戰傳統工作模式? John:我一直是比較任性的人,喜歡富挑戰性的生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