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5月20日 · 韓國湖西大學的創始人姜錫圭教授在65歲載譽退休,然而此後他卻度過了灰暗的30年:一事無成,只是昏昏沉沉地虛度時光,等待死亡。 95歲生日那天他潸然淚下—— 原來人生遠比他想像地要長。 如果不是有意識地去生活,時間只會白白流走。 在年輕時,姜錫圭非常努力地工作,也因能力獲得認可,被他人尊重。 「感謝這些付出,在65歲我得以光榮自信地退休——我卻沒有料到,30年後,在95歲生日那天,我會因後悔而淚流滿面。 人生的前65年,姜錫圭活得自豪且榮耀,但餘下的30年充滿了悔恨以及苦楚。 退休後,姜錫圭想:「我已經過完了自己的一生,從今起每多活一年都是賺到。 」於是抱著這種想法, 姜錫圭只是在等待無痛的死亡降臨 ——就這樣毫無目的、毫無希望地活了30年。

  2. 發布時間: 56 分鐘前. 分享:. 30歲至50歲 財富增值的黃金時期 專家:錢要分4筆 切忌「瞓身」做這件事... 常言道「投資要趁後生」,及早購買股票等風險資產之收效甚大,因供款時期愈長,累積回報愈大。. 的確,透過至少20年(最好更長期)的持續投資,能夠 ...

  3. 2019年7月5日 · 《我們與惡的距離》以新聞從業員為軸心,描述電視台副總監宋喬安如何在收視率與職業操守之間角力。 宋喬安除了新聞工作者之外,還是李曉明案的受害者家屬。 在一次意外下,她發現下屬李大芝就是李曉明的妹妹李曉文,並透過跟蹤她搶得獨家新聞。 東窗事發後,李曉文痛斥無良的媒體無形中殺了更多人。 在現實的社會,點擊率成為了一個量度指標,更出現不少「標題黨」。 為了吸引讀者點擊無所不用其極,可是有些新聞是否真的有報導的必要性? 如同電視劇中,報導李曉明家人的生活,是為了點擊率還是大眾的知情權呢? 在這件事上,宋喬安是否又成了另一個「加害者」呢? 此外,這部電視劇更讓大眾反思所謂的「惡」。 如同片名一樣,我們都有可能是事件的「加害者」。 在很多時候,我們只知道事件的片面之詞,根本無法了解事件的所有面貌。

  4. 2021年4月23日 · 麥當勞早前與人氣男團MIRROR成員濤合作推出「B餐」,相信廣告中一句「B for Bacon」都為大家留下印象。 隨餐更會附送3張「B卡」,在網上一套「B卡」更被炒至550元。

  5. 2019年7月26日 · 以2017年在香港發生的一宗匿名炸彈恐嚇事件,雖然沒有實行網絡實名制,但警方最終以追查IP地址的方法成功鎖定一名嫌疑人。 即使沒有網絡實名制,都可以找到肇事者,網絡實名制的必要性何在呢? 即使設有網絡實名制,亦未必能清除網絡上的虛假新聞、網絡詐騙及以訛傳訛的謠言等問題。 無可否認,網絡實名制在某程度上增加了散佈不實消息的阻嚇力。 不過,它還是不能完全杜絕有害信息。 正所謂「謠言止於智者」,如果我們想在這些虛假資訊當中獨善其身,就只能加強個人的批判性思考。 此外,網絡實名制其中一個令人詬病的地方是令網民自我審查,間接地妨礙言論自由。 網絡其中一個好處是可以匿名方式表達個人意見,但實施網路實名制後,則變成「偽匿名」的方式。

  6. 2019年3月8日 · 分享:. 每個世代都有一個標籤,而世代之間爭議,亦是每個曾經年輕的人,共同經歷過的「反叛期」。. 因為年輕,所以想打破常規,挑戰社會的底綫,希望能帶來突破。. 因為成長環境有差異,對於「成功」的追求亦有所不同。. 新世代追求的work-life ...

  7. 2019年5月31日 · 故事講述一群高中生落入小鎮的平行時空裡,在與世隔絕的情況下,他們被逼要重建社會制度,尋求生存的方法。 為了生存,人會重回原點,變得再次奉行弱肉強食? 還是以文明的方式將有限的資源共享? 為了爭奪資源 盡顯人性醜惡. 在劇中新社會裡,金錢制度不再奏效,只有食物、水源及電力等有助維生的資源,才是最有價值。 但這些資源並不是無窮無盡,總有天會被耗盡。 為了生存下去,人握緊拳頭、拿起武器「打劫」商店,爭奪僅有的食物,務求在短期內不會餓死。 要重回社會文明,只好建立的秩序。 劇中主角將食物及能源收集後,要求各人分工合作,負責煮食、警衛及清潔等工作,方可獲得配給食物,形成與共產主義或社會主義相似的社會制度。 故事尚未完結,角色間的權力鬥爭仍在蘊釀,留待在第2季爆發。 資源共享是空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