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孟君 (1924年 – 1996年5月29日),原名 馮畹華 [1] [2] ,另有筆名 浮生女士 、 屏斯 , 香港 著名 小說家 、電台及電視節目主持。 個人事業. 1946年在 廣州 的 《環球報》 開設《浮生女士信箱》專欄,解答讀者來信。 1949年10月移居 香港 。 1950年創辦周刊《天底下》,並開始以孟君的筆名撰寫《最後一個音符》、《農村》等小說。 孟君原著 小說 《愛人》,經張國良改編為 廣播劇 ,在1969年7月11日 (星期五)開始,在 香港電台 由招廣培主持的《人海情潮》 節目 ,逢 星期一 至星期五,每天下午6時30分開始,分18場播放。

  2. 孟君 (1924年 – 1996年5月29日),原名 馮畹華 [1] [2] ,另有筆名 浮生女士 、 屏斯 , 香港 著名 小說家 、電台及電視節目主持。 個人事業 [ 編輯] 1946年在 廣州 的 《環球報》 開設《浮生女士信箱》專欄,解答讀者來信。 1949年10月移居 香港 。 1950年創辦周刊《天底下》,並開始以孟君的筆名撰寫《最後一個音符》、《農村》等小說。 孟君原著 小說 《愛人》,經張國良改編為 廣播劇 ,在1969年7月11日 (星期五)開始,在 香港電台 由招廣培主持的《人海情潮》 節目 ,逢 星期一 至星期五,每天下午6時30分開始,分18場播放。

  3. 2023年4月11日 · 1946年在 广州 的 《环球报》 开设《浮生女士信箱》专栏,解答读者来信。. 1949年10月移居 香港 。. 1950年创办周刊《天底下》,并开始以孟君的笔名撰写《最后一个音符》、《农村》等小说。. 孟君原著 小说 《爱人》,经张国良改编为 广播剧 ,在1969年7 ...

  4.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孟君 (1924年 – 1996年5月29日),原名 馮畹華 [1] [2] ,另有筆名 浮生女士 、 屏斯 , 香港 著名 小說家 、電台及電視節目主持。 個人事業 [ 编辑] 1946年在 廣州 的 《環球報》 開設《浮生女士信箱》專欄,解答讀者來信。 1949年10月移居 香港 。 1950年創辦周刊《天底下》,並開始以孟君的筆名撰寫《最後一個音符》、《農村》等小說。 孟君原著 小說 《愛人》,經張國良改編為 廣播劇 ,在1969年7月11日 (星期五)開始,在 香港電台 由招廣培主持的《人海情潮》 節目 ,逢 星期一 至星期五,每天下午6時30分開始,分18場播放。

    • 概览
    • 人物经历
    • 主要贡献
    • 获奖记录

    武汉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展开12个同名词条

    孟君女,1975年4月生。湖北监利人。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现任武汉大学艺术学院院长 。 武汉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访问学者。

    学术兼职

    武汉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任 华中师范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北文学理论与批评研究中心研究员; 《华中学术》杂志“新闻传播学”栏目主持人; 教育部学科评审专家、文化部艺术科学评审专家、中国电影电视评论学会理事、中国高校影视学会青年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评委、湖北省文联中青年优秀文艺人才、湖北广播电视节目奖评审专家、湖北电影审查委员会评审专家。

    求学简历

    1995年,获理学学士学位,专业为教育技术学; 2000年,获教育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教育影视传播; 2004年,在北京大学进修“中国现当代文学”暑期精品课程; 2006年,获文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当代文学与影视传播; 2009年,结业于教育部-厦门大学“中国广告人才培养研修班”(教育部-日本电通广告人才培养基金项目); 2013年6月—2014年6月,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访学一年。

    工作经历

    1994年9月—10月,在湖北电视台实习,采访制作电视专题节目多部。 1995—1997年任职于湖北监利师范学校。 1998、1999年暑假,在中央台《科技之光》实习,采访并播出电视科技新闻20多条(曾专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等国家领导人)。 2000年暑假,在复旦新闻学院等地考察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情况。 2002年10月,受邀参加CCTV科教频道开播一周年研讨会,会上做“科教频道价值与生存”主题发言。 2003年暑假,在中央台《科技之光》实习,并在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电影资料馆等地听暑期课程和观摩电影 2004、2005年暑假,在中国电影资料馆、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电影研究中心等地观摩电影或考察中国电影和纪录片创作,并赴山西等地参观、考察 2006年10月,在北京考察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并赴山东大学等校参观、考察 2008年,应邀担任第二届湖北大学生DV大赛评委,并在武汉电视台担任DV作品嘉宾点评。 2008年5月,在深圳大学参加第十届中国传播学大会。 2009年,赴云南等地,考察西南联大旧址;参加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主办的第四届中国广告人才培养研修班,同时赴厦大等院校进行考察和学术交流。 2010年10月,赴台湾参加“两岸青年学者论坛——数位时代下媒体民主与公共政策的转变”学术研讨会。 2013—2014年,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访学一年(主要研究电影学、传播学等)。 2014年12月,赴成都参加“2014中国文艺理论前沿峰会”。孟君老师的发言聚焦“中国文艺创作与‘两个效益’”议题,结合近两年来在“小城镇电影的空间叙事”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发言。 2018年4月,孟君全职加入武大艺术学院。 2022年7月,“第36届大众电影百花奖产业论坛”在汉举行,孟君在论坛现场全面剖析了武汉电影产业发展近景与远景,她表示,在百年中国电影史上,武汉始终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武汉电影未来可期。

    主要科研课题

    现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人文社科类“探索创新类”项目等多个科研项目。 曾参与承担或主持国家十五规划社科基金项目(艺术类)、华中师范大学“丹桂计划”项目、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青年项目和主持多项横向合作项目。 此外,还参与了一些高校专题片、企业形象宣传片的策划。

    主要科研成果

    1、著作 专著《中国当代电影的空间叙事研究》,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8年6月出版。 独著《1990年代中国电影中的作者表述》(24.7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3月。 参编高峰主编《中国电视剧名剧鉴赏辞典》(共计152万字,担任副主编),武汉出版社,2010年9月。 参编王先霈、王又平主编《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 2、权威期刊论文 《身份叙事:边缘状态的自我倾诉》发表于《文艺研究》2006年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06年第12期转载) 《小城之子的乡愁书写——当代中国小城镇电影的一种空间叙事》发表于《文艺研究》2013年第11期(《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14年第2期转载)。 3、重点核心期刊论文 《从地母到塞壬:韩国电影女性形象的一种类型分析》发表于《当代电影》2014年第8期。 《空间的消隐和浮现——论电影的“空间转向”》发表于《江汉论坛》2014年第4期。 《寂静主义的写实路径——论当代中国小城镇电影的一种空间叙事风格》发表于《电影艺术》2014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14年第10期转载)。 《彰显风格的形式空间——论当代中国小城镇电影的一种空间叙事风格》发表于《当代电影》2013年第8期。 《作者表述:源自“作者论”的电影批评观》发表于《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08年第7期转载)。 《作者表述:两种现代性的抗争》发表于《当代文坛》2008年第1期。 《性别叙事:凸显差异的女性书写》发表于《当代电影》2007年第6期。 《心理叙事:“原生”形态的人性探索》发表于《文艺评论》2007年第3期 《历史叙事:个人命运的历史陈述》发表于《文艺评论》2006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2007年第3期转载)。 《家园、旅途与远方:<消失在地图上的名字>》发表于《当代电影》2006年第2期。 《话语权·电影本体:关于批评的批评》发表于《当代电影》2005年第2期(收录于上海文化发展基金资助的《中国电影评论》上海交大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 《视觉之维的再现与诠释》发表于《电视研究》2002年第12期《交互式电视在远距离教学中的应用》发表于《中国电化教育》1999年第2期。 4、核心或科技源期刊论文 《人性的光辉 科学的精神》发表于《当代电视》2006年第1期。 《和谐社会下的电视科技传播》发表于《科学新闻学术专刊》2005年第4期。 《点对点与点对面》发表于《科学新闻学术专刊》2003年第4期《论网络传播方式的重新定位》发表于《科学新闻学术专刊》2003年第2期。 《科教频道双重价值矛盾制衡对策研究》2002年10月,应邀参加CCTV科教频道开播一周年研讨会,在会上做“科教频道价值与生存”主题发言。 《浅论网络传播对社会生活的冲击》发表于《科学新闻学术专刊》2001年第1期。 《电视科技栏目美学特征探究》发表于《科学新闻学术专刊》2001年第3期。 《论科技电视节目的“亲和度”》发表于《科技新闻学术专刊》2000年第2期。 《中师课堂电视手段运用探窥》发表于《中小学电化教育》1999年第4期。 5、其他论文 《数字时代下媒体民主与公共政策的转变——“2010两岸青年学者论坛”学术观点综述》发表于《华中学术》第3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 《集体记忆的多副面孔——论“文革”的电影城市空间形态》发表于《新世纪 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年11月第一版。 《作者论中的作者精神——关于“作者论”及其理论辨析》发表于《华中学术》(第一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 《从报纸头版编排看议程设置偏向——以《楚天都市报》为例》发表于《2008楚天都市文集》 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第一版。

    1.《小城之子的乡愁书写——当代中国小城镇电影的一种空间叙事》(系列论文)于2016年11月获得第十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2.著作《1990年代中国电影中的作者表述》2010年11月获第六届中国高等院校电影电视学会“学会奖”著作类二等奖。

    3.论文《身份叙事:边缘状态的自我倾诉》2006年12月获第四届中国高等院校电影电视学会“学会奖”三等奖。

    5.论文《论科技电视节目的亲和度》2001年7月获第七届湖北广播电视学术论文奖基础理论类一等奖。

    5.论文《浅论网络传播对社会生活的冲击》2001年5月获武汉广播电视学术论文奖二等奖。

    6.论文《关于网络教育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思考》2000年10月获全国首届中青年网络教育研讨会并获优秀论文奖。

  5. 這間飯店是高級食肆在香港九龍有幾間分店以燒鵝最出名招牌上有一個一筆寫成的林先生大約卅歲西裝畢挺一表人才和孟君在一起可以說是郎才女貎」。 《天底下是林先生出資支持的看來這位太子爺對出版事業沒有多大興趣只是對孟君有興趣。 有時他來到辦公室等候孟君下班,枯坐多時,郤連自己出資支持的雜誌,也不翻看一下。 當時香港就只有《天底下》這一本文藝雜誌,讀者不多,又沒有廣告,所以長期虧蝕。 我做了一段時間之後,轉去《中聲日報》做社會新聞編輯。 後來聽說孟君與林先生的感情生變,《天底下》亦因為長期虧蝕而停辦了。 平心而論,孟君總算為香港的文化事業出過一分力量。 據劉培基在《明周》的憶述,他曾經有過一個愉快而又短促的童年。

  6. 个人简介. 孟君汉族1988年2月籍贯山东2005.8-2009.6山东大学应用物理学学士. 2009.9-2014.6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理论物理博士硕博连读) 研究方向. 系统科学、气候科学、统计物理、复杂网络、数据分析与模拟. 科研成果. 1. J. Fan, J. Meng, Y....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