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8月20日 · 鰂魚涌發生淋油案。今早(20日)7時58分,英皇道873號地下一間帛事花店,職員上班發現招牌、捲閘及牆身被人淋潑紅色油漆,遂報警求助。警方經調查後,列作刑事毀壞案處理,正調查事件原因,職員事後清理油漬。

  2. 2016年9月7日 · 以前香港地無論喜慶婚嫁、店舖開張、節日廟會,門前必定會懸掛一個非常華麗搶眼的大紅花牌,街頭巷尾熱熱鬧鬧,是一個非常具有本土特色的慶祝傳統!

  3. 2016年4月27日 · 農曆新年期間,銅鑼灣時代廣場放置了大型花牌,為節日增添氣氛。不過有網民認為花牌「唔吉利」,令廣場充滿農曆七月十四的氣氛。 做了紮作花牌工作30多年的黃師傅稱,花牌本來是一個手藝紮作的廣告,以作宣傳之用。

  4. 其他人也問了

  5. 2016年5月25日 · 東網記者在港九新界各區搜尋,上環海味街、嘉咸街街市及灣仔街市等舊商戶都已棄用,改為阿拉伯數字,僅在少數食肆仍有花碼影蹤,東主希望藉此教育學生識多一種字體,不過並非個個看得懂,「啲內地人全部唔識睇,以為我啲糖水全部1蚊碗。 「148囉! 以前我哋都係用依啲字,係中國傳統數字,當年唔使人教,自然會識,但好耐都冇人用啦! 」記者手持「〡〤〨」花碼數字訪問途人,除了年逾90歲的鄺伯伯一眼認到這些數字外,年輕一輩大都一面茫然。 「以前街市都有見過。 」年輕的歐陽小姐成功認出1及4字,對花碼數字已感到陌生,但認為花碼是傳統文化,值得保存。 花碼數字源自內地蘇州,以往廣泛應用於香港小販攤檔,小巴價錢牌亦曾使用花碼。

  6. 2016年5月24日 · 花牌是香港獨有的傳統手藝,近日更逐漸受外國文化界重視。 1/9. 每逢傳統節日,街上總會見到形形色色的傳統大型花牌,倚着竹棚坐落路旁,吸引着路人的眼球。 這項香港獨有的傳統手藝,日漸受外國文化界所重視,有花牌製作公司繼前年到美國作展覽後,下月亦將應邀到法國,於當地協助搭建花牌。 雖然花牌成功衝出香港,惟該店老闆慨嘆,行內一直缺乏年輕人入行,擔心傳統技藝終難逃失傳命運。 「年頭做新年年宵嘅花牌,之後3月左右天后誕、4至5月係慈善機構就職旺季,到農曆7月盂蘭節,之後10.1,到年尾係婚嫁高峰期,1年最少整400個花牌。 」人稱基哥的蔡榮基,是榮基花牌的老闆,亦是花牌店的第二代傳人。

  7. 2017年10月28日 · 從事飲食業界35年,一直有研究喪宴文化的香港廚師聯盟主席細輝指,在去殯儀館當晚,主人家叫齋菜招呼,已可稱作「解穢酒」。 至於現今喪宴較流行則屬「纓紅宴」,「為節省時間,現時上山時帶孝,落山時已屬脫孝,這一餐則稱為『纓紅宴』。 「纓紅宴」與「解穢酒」的流程都相若,最先上的第一道菜必定是糖水。 細輝解釋這寓意先人留福給後人。 而兩者的分別除了在於脫孝前後以及素菜與葷菜,還有菜式的數量,「解穢酒」必定是7味餸,皆因先人都以七為單位計算,「頭七」、「三七」、「七七」、49日之後就算守孝期滿,而每一個「七」都會做法,之後都會食解穢飯。 而「纓紅宴」則以「八」為單位,有脫孝後好事成雙的意思。 當中更必定有肉,例如燒肉、雞、魚,而且雞與魚必定去尾,意思是希望先人不用掛心後人,安心往生,不留尾。

  8. 2016年2月4日 · 黎俊霖說,雖然搭棚日薪較高,但未必日日有工開,但花牌客源有保障,新年、盂蘭、天后誕和太平清醮都是旺季,一年要製作近500個花牌。 他們希望把技藝學精,將這門傳統工藝傳承下去。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