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11月1日 · 目前健保是採取總額支付制度,預先研擬各醫療服務未來1年所需的花費,並計算預算總額,以酬付相關醫療費用,其中增加預算的原因可以細分為非協商因素與協商因素。 如因人口增加、被保險人及保險眷屬增加,或是老年人口增加而導致所需的花費增加,透過每年的性別、年齡別來評估所需醫療花費,以此來確定明年度要增加的預算,這些必然導致的花費屬於非協商因素;而若政府覺得C肝防治相當重要,所以應該要投注更多資源,經協商後願意花更多的預算在此區塊上,又或是醫界提出整合性的方案,而此對整體國人的健康來說是有益的,便提供預算給方案,這便是協商因素。 目前健保預算已從開辦的2,000多億元增加到2022年的8,000多億元,健保資金更是連年捉襟見肘,若要永續發展健保制度,就要開始思考各種開源節流的可能性。

  2. 2023年9月1日 · 現行的住院整合照護服務試辦計畫是在醫院的急性病房中由一位照服員照顧多位患者在醫師護理人員的專業評估後根據患者的需要提供照護而每位患者用此服務時健保每日會補助750點的健保點數給醫院方作為計劃執行的管理費用醫院則是根據自身的營運狀況向患者收取費用且現行計畫自行負擔費用有明定上限最多為1,050元住院整合照護服務其實已經推行了20多年的時間有許多不同名字的前身」,如全責照護共聘制度等最初是由周照芳教授推動身為護理師的她看見民眾因為照護問題受苦認為醫界應該要站出來處理她便從國外引進全責照護也就是護理技術混合式制度這便是住院整合照護服務的雛型。 「所以這並不是一個新的議題。

  3. 2021年9月1日 · 常見10項特材比健保給付項目更優異 臺灣目前在自費項目中有10項特材,醫界普遍認為有其優異之處,但價格較昂貴,在健保財源有限的情況下,難以列入健保給付;依現況,病患或其家屬如果希望使用,必須承擔健保差額外的部分費用。

  4. 2023年9月1日 · 2023 年 9 月 1 日. 0. 355. 彭金隆. 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 近期新聞報導及金管會發布的各項統計數字,外溢保單的銷售量與費持續高度成長,雖然說相較於總體費而言,沒有占據很高的比例,不過我認為外溢保單愈來愈熱賣的趨勢,值得大家關注。 外溢保單很有可能是改變未來保險公司經營結構的重要商品,原因在於,外溢保單顛覆了過去傳統保險公司經營的架構,進入到風險管理的另外一個領域:控制或改變風險。 過去我在很多場合都一再提到,保險在數百年的發展歷史中,一直沒有改變被動損害補償的角色;於學理上,在風險管理的工具裡面,保險是在「風險融資法」中最重要的一個方式。 所謂的風險融資法,是不去改變風險發生的樣貌,只是在等待風險發生導致損失後,被動去補償被保險人損失的一種方法。

  5. 2018年6月1日 · 自費檢查費用. 隨著醫學與科學的進步,人體的奧秘抽絲剝繭逐漸展開,一些物理、化學現象作用於人體會產生的反應也大多明瞭,因此各種檢查方式接連出現。 除了最基礎的X光、超音波等檢查外,電腦斷層掃描(CT)、核磁共振掃描(MRI)與正子斷層造影(PET)也日漸普及,這些檢查方式健保都有給付,不過前提是醫師判斷有檢查的必要,如果是健康檢查或者心有疑慮想要檢查的話,就必須要自費了。 除了常見的體外檢查外,基因檢測、內視鏡檢查等具有侵入性或採取樣本的檢查也相當常見,尤其是現代醫療講究精準治療、標靶藥物與基因療法等,正是這種觀念的體現。 因此當出現這類需求時,我們就必須進行相關檢查,而這類檢查項目往往必須自費。

  6. 2020年4月1日 · 醫療險能為保險公司帶來較為穩定的經營. 過去壽險公司在經營上的重點,是以收取大量費並追求投資報酬為主軸,因此投資型與儲蓄型的保單成為主要銷售重點,雖然醫療險的銷售有同步在增加,但對比之下,醫療險被看重的程度不像前述的商品來的那麼多 ...

  7. 2024年2月1日 · 醫療科技也對全民健保與商業保險造成衝擊,高額的手術及藥物費用無疑增添健保 ... 黃國祥總結,在未來新藥與新型態醫療科技項目愈來愈普遍及迭代頻率更 的情況下,以國外商業保險經驗來看,定期險搭配不保證費率會是一個較為可行的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