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12月1日 · 1. 繼《櫻花樹下》,皇上張敬軒又一鉅作《百年樹木》,向來喜歡張敬軒靚聲的我,相隔新歌派台逾一個月才去收看MV,感覺像陳奕迅一樣,意思是越品越醇,驟聽下不覺得驚喜,越聽越有味道。 【文章原刊於 01撐場 ,歡迎下載香港01 app,與星級作者一同討論喜愛話題。 撰文:清君. 中文系畢業生,任職過出版編輯及網絡編輯,專寫關於本土創作、傳媒、出版、文學等話題。 不善交際的小毒男一枚。 張敬軒拍攝《百年樹木》MV. 不懂音樂的我,只能從歌詞和MV出發。 四年前的靦腆和緊張,去到今天已化成一縷輕煙,人釋懷了,而那份似有還無的愛也放下了,只剩一幕幕片段回憶留在心坎裏。 或者,愛情故事總是要有點遺憾才顯得圓滿,又或者,人生總要有點遺憾,才算是活過,人的完全,乃由很多不完全所成全的。

    • 衛生。
    • 家庭。
    • 新經濟。
    • 科技應用。
    • 關心社會。
    • 創意
    • 明白到處楊梅一樣花。

    年紀大,跑的地方多。老實說,香港人在個人和公共衛生的行為,仍未達標。很多人要求低、又自私。多少街道、溝渠、家居、廁所、廚房,還是髒兮兮的,不少人隨便在餐廳打噴嚏、在郊外拋垃圾。經過今次的災禍,很多香港人乾淨了,但是頑石仍在。昨天去了康山一家百貨公司的Food Court,在疫情嚴峻的時候,兩個廚師小解後,竟然不洗手,走回攤檔處理食物;而有些餐廳,冥頑不靈,廁所依舊沒有洗手液;外國回來的,還通街走。 有宗教信仰的,認為今次炎疫是一個信息,對人類提出警告:大家不能再污染大自然、殺害野生動物、弄污生活的環境、衍生細菌病毒。那些常常掛在口邊,說「大菌食細菌,細菌當補品」、「該死不該病」、「又不是自己吃,關我屁事」的人,要改變劣根性,重新做人。有句話叫「有危便有機」,今次COVID-19,給了這些人痛...

    小時候,香港人生活簡樸,閒錢不多,沒有諸多理由留在街外,黃昏過後,一家相聚,吃飯聊天。七時,電視播放流行劇《啼笑因緣》來伴菜;十時多,就上床休息。後來,經濟「發達」,家裏不作久留,我的阿姨常說:「家裏有蟻咬嗎?」大家晚上樂在外面應酬、喝酒、購物、去健身房;家,只是睡覺的地方,家人溝通也靠手機,晚上十二時的銅鑼灣,熙來攘往。我參加婚宴,和女侍應聊天,她說:「我住新界,待會酒席完了,回到家,接近零晨一時,孩子們都睡着,到我明天醒來,他們又上學去了。」多少人過着「有家恍似無家」的生活? 昨夜往商場蹓躂,只不過是九時,店舖關門,人們趕回家,早點和家人相處。一個家,頓時溫暖起來,好像回到七十年代般親密的生活;人窮,但是蝸居是避難所,關懷滿溢。COVID-19讓香港人思考,以往的日子「忙、盲、茫」,我們...

    思考出路,對香港人而言,委實太重要了,我們常常以為「香港是國際金融大都會,別人就會拿着鈔票上繳」,這想法變得「離地」。想一想,除了老經濟,在未來十年,我們拿出什麼新經濟和別人競爭?來平息年輕人對「缺乏上流」的不滿? 2003年「沙士」疫情過後,政府為了解決經濟危機,開放各省市,容許內地居民毋須參加旅行團,以「個人旅遊」方式來港,於是內地旅客逐年遞增,由2002年的六百多萬人次,急升至2018年的五千萬。但是,「自由行」是舊藥方,到底未來還有多少增長?而「自由行」這刺激經濟的方案,過去的力度,已明顯超出香港的社會負荷,引起近年的社會矛盾。今次若新冠肺炎走了,我們仍是舊招再用嗎?而「轉身也有困難」的商界,是否願意鼓起勇氣,為香港做點事,帶領大家跳上全球的「科技」和「創意」經濟的列車? 七八十年代...

    過去一個月,不用推動,香港也變成Smart City,人人一部手機,分分秒秒按下去,選擇太豐富了:網上交易、網上新聞、網上會議、網上上班、網上購物、網上監察家裏小孩子的系統、網上老師授課、網上醫生資訊服務、串流視頻平台、線上藝術展覽(例如本地的「Art Power」)、網上打麻將、網上交友、網上通訊……新興的科技應用,更可以和新經濟掛鉤,例如在新加坡,他們便乘勢推出手機程式叫「Trace Together」,記錄肺炎患者曾接觸過的人士。 要防止病毒傳播,Social Distancing(社交距離)突然成為必要,人和人疏離,只好靠網上聯繫,在短短一兩個月內,網上應用程式百花齊放,「疫」境自強。今次,香港人正進行一次大遷徙,我們不分老幼,從地上移居到網上,虛擬世界盛開,香港人應該把握機會,利用...

    去年的社會動盪,讓一大群不關心政治的香港人,感受切膚之痛,於是改變態度,留意新聞和評論,從冷漠化為熱衷。我在地鐵、酒樓、Starbucks,都聽到人們談論時事局勢、政治主張,而且不分年齡和教育背景,都興致勃發,這是我在香港活了數十年,從來未感受過的。今次的肺炎襲港,令大家更上一層樓,宛如醫學博士,對於防疫方法,滔滔不絕,這些都是好事。在社會議題上,過去是漠然置之,現在香港人對「香港事」重拾熱情,只要人們找到共識,但願可以齊心解決難題,今次的態度改變,肯定是一個里程碑。

    「苦中作樂」是應付逆境的最好方法,香港人有句話叫「吊頸都要唞氣」,真的幽默。所以,我們每天收到大量的「開心資訊」、照片、短片、文字、漫畫……什麼都有,例如廁紙形狀的蛋糕、教人防疫的舞蹈、互相鼓勵的歌曲、諷刺時弊的棟篤笑、創意的殺菌良方,應有盡有;手機可怕,但亦偉大,誰人想到什麼,便可以製作內容,放上互聯網,讓千萬人分享,許多東西幽默機智,讓我們感受到創意的力量。 所謂「創意」,有兩個層面,第一是個別的「創意工業」(Creative Industries);第二是社會整體的「創意思維」(Creative Thinking)。香港人有時代感、認識國際、充滿創意。可惜商界往往說:「我買債券,收息都四厘,文化創意產業,沒有保證回報,不是我杯茶!」這些心態便是貽害香港的病毒源頭。希望商界戒除「鋪鋪」必...

    很奇怪,香港有一群人,永遠相信「外國月亮比較圓」。在九十年代以前,西方比較先進,香港仍算落後,這句話尚有可信之處。但是到了今天,香港和西方比較,真的各有明亮和黑暗,何必過分崇洋,猥自枉屈? 香港社會迷信洋人最優秀,次等便是在英、美、澳、加長大或唸書的華人,三等是曾經放洋的內地人,而「陀地」視為基層;怪不得很多本地年輕人,說英語都要假扮美國口音,卻被取笑為「MKABC」(旺角美籍華人)。炎疫發生初期,許多人覺得香港方方面面都處理失當,後來,當炎疫在外國爆發,大家才恍然頓悟「到處楊梅一樣花」。原來西洋人一樣會亂來、搶口罩和廁紙、不守規矩、打架……而政府一樣東翻西倒。最奇怪的是有些平常誇獎外國月亮圓的人,卻在這個時候跑回香港避疫;所以,香港人真的不用看扁自己,過去被寵壞了,只要重新踏步,未來日子便...

  2. 2020年10月21日 · 故事發生在上海和香港,來自上海大戶人家的小姐白流蘇,在經歷一次失敗的婚姻後,回歸娘家,數年間,她耗盡資財,變得身無長物,在親戚間備受冷嘲熱諷,歷盡世態炎涼。 白流蘇前夫親戚徐太太本想為七小姐寶絡作媒人,介紹給多金瀟灑的單身漢范柳原相識,流蘇作陪客,並因而認識了范柳原,之後從互相試探開展,到相依為命,真心相許的一段感情轉折。 這堵牆,不知為什麼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類的話。 ⋯⋯。 有一天,我們的文明整個的毀掉了,什麼都完了--燒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許還剩下這堵牆。 流蘇,如果我們那時候在這牆根底下遇見了⋯⋯。 流蘇,也許你會對我有一點真心,也許我會對你有一點真心。 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 但是在這不可理喻的世界裡,誰知道什麼是因,什麼是果? 誰知道呢,也許就因為要成全她,一個大都市傾覆了。

  3. 2021年4月29日 · 出版: 2021-04-29 13:00 更新:2021-04-29 13:09. 13. 編按今日29日DSE中文考試閱讀卷竟然出了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作品師生嘩聲四起。. 現代日本文學出現於閱讀卷是閱讀卷加入範文後的首次。. 近日通識科易名為公社科後,有出版社形容外商在港 ...

  4. 2020年1月5日 · 1. 撰文|致寧. 今日是香港作家也斯(梁秉鈞先生)逝世六周年。 黃淑嫻教授昨天在《號外》寫道:「也斯活過了香港的盛世,為香港寫下無數富啟發性的故事,現在他可以撥開野草和蜘蛛網,步入空寂無人的別院,好好的休息了。 而我們,留在這個危城亂世,繼續為這城市記下更多的故事。 」也斯由六零年代開始文學創作,五十多年筆耕不輟,著有詩集《雷聲與蟬鳴》、《游離的詩》;小說《剪紙》、《布拉格的明信片》;散文《灰鴿早晨的話》、小說《後殖民食物與愛情》等作品。 詩人畢生念茲在茲的是香港文學,生前遺願是:「寄望香港文學能得到本地以至世界的廣泛關注,香港文學多年來處於邊緣地位,其實本地有很多優秀作家受到忽略,希望香港文學地位將來得到平反。 點擊查看更多也斯作品: + 2. 所謂平反,其實就是為香港文學討回一個公道。

  5. 2019年4月5日 · 撰文:電影·宇言 撐場來稿. 出版: 2019-04-05 23:00 更新:2019-04-23 15:39. 陳果導演在2000年及2001年分別推出《榴槤飄飄》及《香港有個荷里活》,故事主角都是妓女。. 時隔十多年後,「妓女三部曲」最後一部作品《三夫》亦終於正式上映。. 【文章原刊於 01 ...

  6. 2021年1月29日 · 出版: 2021-01-29 18:00 更新:2022-12-18 20:22. 4. 編按:香港教育大學去年底舉辦兩天「西西國際研討會」(2020年12月10日及12日),因疫情關係,全以網上形式舉行。. 何福仁應邀參加,下面是他的講稿,經人筆錄後,他再加補充。. 我的講題是「西西:其人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