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6月12日 · 18. 近期德國經濟不景氣罕見地在歐洲都成了落後分子」。 2023年一季度德國經濟環比下滑0.3%2022年四季度環比下滑0.5%連續兩季數據不佳經濟陷入了技術性衰退」。 再看同行」,法國第一季度經濟增長了0.2%意大利增長0.5%與此同時歐盟增長0.2%歐元區整體增0.1%這麼一比難免讓一直以來被視為歐洲經濟火車頭的德國臉面無光。 撰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陳經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計算機科學學士/香港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碩士/科技與戰略風雲學會會員. 本文原載於觀察者網,香港01獲授權轉載. 德國官方解釋說是暫時的,但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對德國經濟的預期也並不樂觀。 在4月的預測中,IMF預計德國經濟今年將下滑0.1%,在發達經濟體中只比英國好點。

  2. 2021年9月1日 · 歐盟委員會也提高了對全年經濟增長的預期預計歐盟和歐元區經濟2021年2022年增速將分別達到4.8%和4.5%高於此前預測的4.2%和4.4%不過與此前樂觀的預期不同近期的資料表明越來越多的機構對歐洲經濟持續反彈的前景感到憂慮。 近期IHS Markit公佈的歐元區8月PMI資料儘管仍保持較高的數值但和前一個月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並普遍低於預期。 歐元區8月製造業PMI初值為61.5,預期為62,前值為62.8;8月服務業PMI初值為59.7,預期為59.5,前值為59.8。 德國和法國的製造業、服務業PMI均低於上月水準,而德國製造業PMI初值為六個月來的低點。 這一先導指標的回落,更有可能意味着歐洲經濟的擴張態勢會放緩。

  3. 2023年1月6日 · 4. 2022年飽受地緣危機和能源危機的歐洲經濟可謂步履艱難面臨通脹高企能源危機和經濟放緩的三重困境而展望2023年在歐洲央行繼續推動加息的情況下歐洲經濟恐將面臨相當長的困難時期在安邦智庫ANBOUND的研究人員看來歐洲方面的通脹難題仍難以解決其陷入滯漲的可能性越來越大歐盟委員會2022年11月的經濟預測報告顯示歐元區經濟將在2022年四季度和2023年一季度萎縮預計2023年歐盟和歐元區經濟增長率僅為0.3%預計歐元區2022年的通脹率為8.5%2023年回落至6.1%。 歐盟委員會預測歐盟2023年通脹率仍維持7%,到2024年降至3%。 報告認為,高能源價格將繼續打擊消費者購買力、導致通脹延長。 圖:歐元區月度通脹水平變化(%)

  4. 其他人也問了

  5. 2024年2月21日 · 歐洲走向衰落日漸明顯. 撰文:外部來稿 (國際) 出版: 2024-02-21 16:18 更新:2024-02-21 16:18. 再過幾天,就是俄烏戰爭爆發兩周年。 在上個世紀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自詡文明程度有了極大提升的人類社會,竟然在進入21世紀後爆發持續兩年的大規模戰爭。 據俄烏兩國各自的戰報,迄今雙方傷亡人數可能超過80萬人。 與此同時,在中東地區,哈以戰爭(哈馬斯與以色列)也持續近5個月,雙方死亡人數已超過3萬人(其中加沙地區死亡人數近2.9萬人)。 兩場同時進行的戰爭撕裂了世界,疊加逆全球化和地緣政治博弈,極大地改變了全球政經格局。

  6. 2022年4月30日 · 國際分析. 俄烏戰爭影響浮現 歐洲大國經濟全面放緩. 撰文:毛詠琪. 出版: 2022-04-30 08:30 更新:2022-04-30 12:41. 美國及歐洲多國今年首季經濟數據出爐受到Omicron疫情及烏克蘭戰爭影響歐洲受到能源危機及通脹問題困擾法國首季GDP錄得零增長意大利亦首季經濟收縮0.2%加劇該區滯脹風險的憂慮。 法國去年10至12月的經濟增長為0.8%,但在今年第一季度大幅放緩,GPD增長「清零」,比起經濟學家原預期的0.3%更低,加劇歐元區出現滯脹的可能。 其中,拖累法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支出下降,下降比例達1.3%,抵消了投資、庫存及貿易方面的輕微增長。 烏克蘭戰爭加劇歐洲能源危機及供應鏈問題為背後重要因素,導致家庭消費及信心下降。

  7. 2023年11月6日 · 歐洲結束連續加息 經濟走弱趨勢難改. 撰文:外部來稿 (國際) 出版: 2023-11-06 07:00 更新:2023-11-06 07:00. 5. 10月26日,歐洲央行在結束貨幣政策會議之後,宣佈維持利率不變,從而結束了「史無前例」的連續10次加息操作。 這一決定在歐元區經濟面臨滯脹威脅之下也符合市場的普遍預期。 歐洲央行此時選擇「觀望」的態度,也是滯脹前景之下,不得不做出的選擇。 不過,暫緩加息雖然會緩解高利率帶給經濟的進一步傷害,但在通脹和衰退的兩難選擇之中,安邦智庫(ANBOUND)的研究人員認為,歐洲央行目前的「觀望」態度,反映了目前歐元區經濟的複雜性,其恐怕仍難以尋找到實現經濟「軟着陸」的路徑。

  8. 19 小時前 · 而且,歐盟委員會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進行反補貼調查,不僅引起寶馬、大眾等眾多歐洲車企的反對,德國多名政府官員也表態加徵關稅是「錯誤的」。為了打壓中國新能源經濟,美國推出了一個「中國產能過剩」問題,以此為藉口對華發起了關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