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1年7月2日 · 7/2/11. (信報,2011年2月8日) 兩年快將五十歲的沈祖堯正在考慮退休後應該做甚麼何以最後當上了中文大學的校長這個崗位對他來說意義何在以致他願意從醫生的舒適地帶中走出來遴選到上任,沈校長的工作充滿了挑戰,他如何面對? 對於今天的年輕人,他又有何期望? 且聽他與你一一分享! 退休後應該做甚麼? 沈祖堯當了二十多年醫生,每一天到醫院上班都可謂駕輕就熟,那麼離開舊崗位,開始中大校長的工作,當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過其中卻有上帝的帶領,他分享:「我現在每週都有兩個半天回醫院工作,週六上午看門診,週一診症和做胃鏡的手術,餘下幾天都會在學校工作……兩年前的我全沒想過自己會擔任校長之職,反而會想,自己快五十歲了,退休後應該做甚麼呢?

  2. www.gnci.org.hk › topic › 教育和學術之價值為何?教育和學術之價值為何?

    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近日在網誌裡寫了向老師致敬一文他引龐馬的話說:「教學並不能簡化為一門技術要教得好必須源自老師本身及他的一份赤誠。 」接著他重提他經常說的一個故事──他畢業多年後回到劍橋探訪昔日努力教導他和其他學生成為術德兼備的醫生的退休老教授席間另一教授說:「祖堯你在醫學期刊發表的學術文章十年後不會有多少人看但如達教授般的好老師卻可以在你畢業三十年之後令你回來探望他。 教育還是有價值的。 」 有如此教育宏願的沈教授作為中文大學的校長,實在令人鼓舞。 誠然,好老師不應該只懂以機械性的評核方法來衡量成果,也不應這樣被評核。 不過,我恐怕用這麼短的篇幅來表達教育理念,難免略有不足,可稍作補充。

  3. 本文題為蘇格拉底式尋問〉,主要是延續之前對香港中文大學沈祖堯校長教育理念的討論指出學術精神為何物並且本文也指出今天很多人──尤其教會裡的人──皆忽視這精神。 一,有趣的蘇格拉底. 在《對話錄》裡蘇格拉底是很有趣的人物,據說有一神明告訴他,他是世上最聰明的人,他不同意,他認為他認識的東西太少,沒資格做最聰明的人,於是他到處找一些自稱滿有學問的人、或有社會地位的人、或宗教專家,向他們刁難和討教,希望能顯出他才疏學淺,需要別人指教。 怎料每一次他都令對方無言以對,被顯為不懂他們聲稱懂的東西。 由於他們的社會形像是智者或賢達或宗教專家,那些被他討教的人多有感到被羞辱,漸對蘇格拉底產生恨意。 又因蘇格拉底的提問涉及道德、宗教,蘇格拉底漸被視為荼毒年青人、散佈異端邪說。

  4. www.gnci.org.hk › topic › 哲學的原罪哲學的原罪

    數年前我曾撰文討論沈祖堯校長強調以身立教時有意無意把人文學科的價值當成為在提倡一個意義不明的生命教育也是要強調這些分別。 參考一,二。 ) 說到價值,亦請勿忘記那可會是眾說紛紜的。 在宗教圈子裡,我經常看到宗教思想如何把某些看似不甚重要的事情說成絕對的價值。 例如天主教會把避孕定性為本質上邪惡的(intrinsically evil),因此絕不能妥協,一眾教徒學者拼命提出偉論來維護這個立場。 這個,就連很多基督徒(Protestants)也無法認同,更莫說非信徒。 我對哲學的理解是,它始於好奇,始於驚嘆,始於對理性的堅持,並且,令我好奇或驚嘆的東西不一定也要令你好奇或驚嘆──可能我認為一些很技術性的抽象爭論很有趣,但你卻覺得意義不大。

  5. 2012年11月10日 · 當年,龔柏成逮到了一名從停車收費「咪錶」偷錢的犯人,人贓俱獲,卻因對方上庭時不認罪,於是唯有往法庭作証和給口供。 他說:「那天早上,我們在檢查証物之際,發覺竊匪所偷的錢比我們原先報給法庭的數量多了。 原來在最初點算時,我誤會了同事說的『百多個』是『百多個五角硬幣』(但其實是『百多元』),於是我除以二,便當作是幾十塊錢計算……我怕若直說,法官可能不信任我,既然如此可以出錯,那麼其他的地方也會出錯嗎? 我當時想抽起部分硬幣,湊合數目,瞞天過海,但當我這樣想時,內心卻交戰起來。 聖靈提醒我:『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 』那時我掙扎很大,極為緊張,在前往法庭途中,心裡七上八下,不知怎辦才好? 我一路祈禱:『神啊,祢幫助我吧!

  6. 2011年3月11日 · (am730,2011年11月4日) 趙珮瑜是一位精神科專科醫生她覺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思不獨可以很開心地被神使用也可以幫助不同需要的人! 平時我們評估健康,往往注目於一些較表面的東西,如見某人四肢健全,便會聯想到他應該是健康的……但精神心理的問題,不能單憑肉眼去判斷,而其帶來的影響也可大可小,不容忽視! 從一知半解到主動求助. 一個人若出了精神方面的問題,難免帶來困擾,除了不能好好享受生活之外,甚至還會影響工作和家人的關係! 趙珮瑜醫生說:「一個人既要有健康的身體,也要有健康的心靈! 不錯,香港人勤奮上進,對自己挺有要求,還有遠大目標,但很多時很多事都不可以掌握,例如SARS、金融海嘯等等,都不是有了預備就可以逃得過的,那麼當遇到壓力,便有可能出現情緒困擾!

  7. www.gnci.org.hk › video › 探索與人生---潘天佑博士探索與人生 - 潘天佑博士

    8d08c4ee-abbf-40af-9618-4e1e6a8fbd6c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