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9年5月9日 · 內地無疑是本地保險業的龐大商機。 雖然現時香港業務的比重仍是最重要,但單以人口論,內地的發展潛力驚人,特別是超過3億的「新中產」人口,他們的收入和消費力已緊追香港人。 由於香港保險公司信譽及品牌力都已建立起來,對內地客有一定的吸引力。 中國逐步開放本地保險市場,容許外資公司參與,已不是今天的事。 早在三月,中銀保監已批准了三項外資保險公司在內地營運的申請,包括中英合資的恒安標準人壽保險籌建首家外資養老保險公司、美國安達集團增持華泰保險股權、與及友邦保險參與跨京津冀區域保險經營試點。 友邦在開拓內地業務方面相當積極,成功「飲頭啖」。 另外,內地和香港金管局籌備中的「理財通」,亦很有可能會開放兩地保險產品互聯互通。 保誠及宏利風頭不及友邦.

  2. 關於我們. HK MoneyClub (www.hkmoneyclub.com)是一個率先洞悉投資、財富管理的創富及投資者教育互動平台。. 我們專注於美股、港股及退休理財。. 梁耀康 (Dave Leung)為HK MoneyClub的聯合創辦之一,並為平台分析師。. 梁耀康為前萬里富香港 (The Motley Fool HK)全職員工,負責 ...

  3. 2023年3月10日 · 分析: 現金不斷貶值,資產不斷升值,所以我地愈早持有資產愈有利。 物業是資產項,但在同一經濟週期間,時間上太接近去投資兩層物業,未必是一個好的策略,因為會出現週期性的集中風險,正如你看書中的例子,以每8年去買一物業,就是平衡風險的策略。 因為你太集中在同一類資產,就會出現集中風險。 另外,不建議在同一經濟週期,一次過買兩層樓,這令出現價格集中風險。 如果不幸在買入後樓市大跌,會對你地造成較不利的局面。 可以股樓作平衡策略,因為「優質股」、「物業」都是資產項,長線持有可以的。 因此,你可先評估,若日後打算以儲物業的方式,2人一起累積物業資產,打算擁有多少層? 然後以平均的模式,去每隔幾年投資一層,令風險得以平衡。

  4. 2022年2月24日 · 股今年頭兩月依然在小幅局間上落: 23,500至25,000的波幅是筆者多次於不同場合重申的點位。. 2月份更外加上俄烏的不明朗局勢,每天都在演化出新的消息。. 外憂之下,互聯網的監管又再重上水面。. 如此破局下,筆者倡議是找尋有依靠,穩健的股份在 ...

  5. 2021年5月26日 · 第1招:合併貸款. 如果發現債務還款出現困難,例如多張信用卡出現逾期欠款的情況,可考慮在市場上找出合併債務方案,以較低利率的貸款一次過處理欠債問題。 使用新債還舊債,必須要經過詳細的計算,首先要確保新債所支付的所有利息及手續費要較舊債便宜,另外要注意如果轉換過程涉及由無抵押貸款轉換成有抵押貸款(如物業)的話,一旦拖欠貸款,抵押品有機會被財務機構沒收。 最後要考慮如果新貸款能提供較長的還款期,利息支出是否也不比舊債為多。 如果考慮過3個因素後新債仍比舊債優勝,便可考慮重組貸款。 第2招:減少借貸成本. 下一步是做好研究,制訂好貸款還款計劃,由於貸款總開支愈少,對借款人愈為有利,現時市面上有不少提供貸款平台,比較不同財務機構產品的收費,借款人便能安在家中,知道哪個計劃的開支較為便宜。

  6. 2022年6月7日 · 分析: 你現時的組合,主要是持有物業及債券基金,前者是「資產」,後者只是「產品」,以你的年齡情況,應持有更多真財富的比例,即是資產類。 物業方面,你已經有一定的數目,往後不用在增加相關類別資產,你長遠應該建立一個更平衡的組合。 以你這年齡,財富仍有相當的增長力,我會建議你這刻集中在財富的增值,而不用太早追求現金流。 我地進行人生財富累積,應運用「先增值,後現金流」作方法,年輕人應投資較多增值類資產,而較年長的,則應投資較多保守類項目,因為年輕人的財富系統未成形,同時負擔較少,可承受的風險度較高,所以會著重增值為先。 例如初期投資較有潛力的股票,令財富較快增值,當增值到一定金額後,可開始將財富分配至平穩增值型股票,然後到年紀漸長或已累積了相當財富後,才漸漸轉成收息型股票。

  7. 2021年10月4日 · 2021-10-04 Steven Cheung. 9月29日千億富豪劉鑾雄旗艦股份華人置業(SEHK:127)突然向聯交所申請暫停買賣,等待發有關《香港公司收購及合併守則》有關的內幕消息。 市場相信劉鑾雄正在籌備華人置業私有化,但股份已經停牌,投資者已經不能在私有化交易公布前吸納獲利。 劉鑾雄由風扇廠東主,煉成股壇狙擊手的關鍵是,世家大族對上市旗艦控制權不穩,例如大酒店(SEHK:45)、中華煤氣(SEHK:3)等,加上新晉港人投資銀行家出謀獻策;折射出當年香港財經新聞多姿多采。 但劉鑾雄狙擊上市公司技倆,普羅投資者學不來,也不必學。 不過,從中國恒大(SEHK:3333)接近違約,到華置停牌,筆者體會到的理財智慧,卻值得普羅投資者咀嚼。 更多內容: 恒大債務危機 內銀中誰最穩妥?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