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7月13日 · 近年,香港人喜歡講財務自由,能夠達到財務自由,已經叫人羨慕,愈年輕達到財務自由,若非含着金鎖匙出生,則反映其投資理財有道。所以記者問資深投資者黎永良,到底何時財自呢?是不是現在?他笑哈哈說:「我在30

  2. 2022年2月25日 · 被稱為美女股神的王雅媛4年前於中大金融學系讀書當年她參加了由7間大學合辦的中港大學生模擬投資比賽將100萬本金投資股票變成了2,000萬元她因而贏得冠軍兼成為學界股神」。 這位女股神可以如此出息到底是什麼原因呢王雅媛大學畢業後隨即加入證券公司工作再升為聯席董事負責向大客提供投資意見和落盤。 她當年帶著數十萬元生活費,從上海來港讀書,因此有比一般香港學生不一樣的勇氣,更願意嘗試。 她表示,因為當年見股市旺,於是投身股海,一開始她只是抽新股,有賺就放。 經過密集式抽新股,她的收入已多過其他做兼職的同學。 【80後夫婦月入逾11萬擁2物業 : 按此 】 從不會定止蝕價.

  3. 2023年3月25日 · 個人增值. 發布時間: 2023/03/25 20:00. 分享: 全球最大對沖基金橋水(Bridgewater)創辦人、有「鱷」之稱的雷·達利奧(Ray Dalio),曾分別向年輕人和中年人給出人生建議,在市場動盪的當下絕對適用。 年輕人要逆直覺而行. 達利奧認爲,20至30嵗的年輕人開始走向獨立、尋求事業成功,進入人生的嶄新階段,要把工作與熱情結合,同時應重視儲蓄,他給出了三條理財建議。 思考自己的儲蓄、有多少錢用於儲蓄. 思考這個問題的最好方法,是想想自己每個月花多少錢、有多少錢的儲蓄,這樣能維持多少個月的生活。 重視儲蓄、認真計算,因為儲蓄就是自由和安全,想想那是什麼。 思考如何儲蓄、分散投資. 要認真思考應把存款放在何處。 現金儲蓄風險最小,但在一段時期內可能是最糟糕的投資。

  4. 2018年10月1日 · 個人增值. 發布時間: 2018/10/01 08:00. 最後更新: 2018/10/30 14:25. 分享: 港股不斷尋底,投資界老行尊耀才證券(01428)主席葉茂林預言,恒指在兩年內有機會跌穿2萬點,認為在當下市況,手揸現金最安全。 年輕一輩未必認識葉茂林,現為耀才主席的葉茂林,在創立其證券王國時也捱過不少苦頭,創業做大老闆之前,由小販做起,賺到他的第一桶金。 「當年做小販一點都不容易,經常受黑社會欺凌,又擔心畀警察拉。 但賺不到錢的話,全家都會捱餓。 」葉茂林早年接受傳媒訪問時,道出他當年以小販維生時的日子。 也正因為當年做小販的日子不易捱,但為求生而要捱,造就他不言敗的性格。 其後,葉茂林涉足多個行業,為了以小本博大利賺更多錢,他開始炒賣黃金。

  5. 2020年12月18日 · 娛樂圈「暖爸」黎諾懿不時在社交網站分享與兒子的生活點滴,身為一家之主,他除了以演藝活動賺取收入外,亦有投資昐為財富增值。 黎諾懿曾因投資股票而損失近百萬元,但損手經歷未令他氣餒,讓他明白「你認知愈多,賺錢能力愈高」,更轉化成日後深入了解和認識各種投資產品的動力,實行「先求知再投資」。 從不借貸不拖卡數 重視儲錢習慣. 黎諾懿重視儲蓄習慣,或與他的成長過程有關。 黎諾懿出身於基層家庭,父親因病逝世後,母親獨力撫養3個兒子長大,曾因經濟問題而申領綜援,令他了解儲蓄的重要。 他不諱言錢非常重要,但他奉行「應使則使」原則,既不會胡亂揮霍,也不會過份節儉地生活,亦不主張先使未來錢,「(我)沒有拖欠過(信用)卡數……可能你現在問我如何借錢,我也不知如何借,我沒有借過錢。 炒股損手 反思「輸錢皆因贏錢起」

  6. 2020年2月26日 · 1. 申請資格. 在2011年,時任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在2011/12年的財政預算案中,宣布向平均月入低於1萬元的市民,每人的強積金戶口注資6,000元,惟引起公眾強烈反彈。 他其後改為直接向每名年滿18歲的香港永久居民,派錢6,000元。 至於2018年的「關愛共享計劃」由現任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主理,讓未有在2018/19年財政預算案中受惠人士,可獲派錢4,000元,而退稅少於4,000元的市民亦可獲發差額。 申請全額4,000元的市民需符合6大條件(見表)。 陳茂波公布最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將會向18歲或以上的香港永久性居民發放1萬元,約700萬人可受惠,發放金額涉及約710億元。 2. 申請程序.

  7. 2020年6月21日 · 港教育壓力大. 港媽Coco育有兩名分別11歲和12歲的女兒,自稱曾經也做過「怪獸家長」的她表示,女兒3個月大就為她們報名上芭蕾舞班,此後亦陸續報讀大量興趣班和補習班。 其後兩名女兒升讀本地資助女校瑪利諾修院學校,每逢學校考試,Coco就大為緊張,除了補習,更會自己出試卷給她們操練。 不過,每當見到女兒放學回家短短10多分鐘車程都累極而睡,Coco亦感到心痛和不忍。 她曾想過為女兒報讀國際學校,然而學費、雜費及興趣班等,兩名女兒每年合共須花費最少60萬元,但香港學校設施卻不像外國多,所以覺得有點不值。 Coco 稱自己是虎媽,在女兒 3 個月時已為她們報名參加興趣班。 芬蘭式教育快樂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