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5月2日 ·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神經修復科主任鄭宏志表示,「月亮歌后李珮菁當年脊椎手術後下半身癱瘓她留下脊椎手術癱瘓的印象深深刻在所有50歲以上熟年男女的腦海中一旦醫療團隊提及脊椎手術的可能性時患者恐懼萬分地問:「會不會癱瘓? 」,面對病患的疑問鄭宏志會大聲告訴他們任何手術都有風險脊椎手術≠癱瘓」,為了怕癱瘓而拒絕開刀結果可能就像陳先生一樣真的從此癱瘓。 推拿、開刀治脊椎? 非通則,得依病情評估. 鄭宏志主任表示,因為李珮菁,台灣民眾對脊椎手術產生既大且深的恐慌,並從此恐慌中衍生了不少迷思,鄭宏志並歸納出4大迷思,包括: 迷思1.脊椎問題就醫得開刀? 其實不然。

  2. 2024年5月21日 ·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許敬暉表示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屬於血清陰性脊椎關節發炎的一群疾病中的一種因為骨盆腔內的薦腸關節脊椎關節以及關節週邊組織發炎而導致嚴重時甚至會造成脊椎僵直變形所以稱為僵直性脊椎炎。 主要症狀及特徵. 患者除了會有下背痛的症狀之外,有些人在頸椎、胸椎或是胸骨和肋骨的交界處,也可能會感到疼痛,所包括的症狀和特徵如下: 1.常在晨間出現,起床時有明顯下背痛,併有僵硬情形而影響脊椎活動,往往需要超過1個小時才能緩解。 2.休息並不能緩解疼痛,運動後症狀反而會得到改善,一旦維持某個姿勢,越不動症狀就越加重。 3.反覆疼痛超過3個月以上。

  3.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蔡泰欣澄清在醫師技術日益純熟及醫學科技不斷精進下其實脊椎手術的安全性已大大提升加上在執行手術前醫師都會先為患者進行詳細的身體檢查發生併發症的機率因此下降很多患者不用過度擔憂脊椎手術的選擇包括已行之有年的開放手術open operation或傷口較小的微創手術Minimally Invasive Spinal Surgery, MISS)。 黃旭霖表示,脊椎手術安全性高達90以上,患者術後恢復狀況也都很好,只是手術前需接受全身麻醉,必須監測患者身體狀況,以避免麻醉引起的緊急狀況。

  4. 2024年5月2日 · 你有這些觀念嗎? 迷思1.痠痛不需理會,自己會好? 姿勢不良及過度使用是造成痠痛最常見的原因,在痠痛發生的初期,可能貼貼藥布、擦擦藥膏就會改善,然而隨著時間長久下來,沒有解決造成痠痛的原因,就有可能演變成慢性疼痛,繼而在某個時間點出現急性發作,甚至產生嚴重無法復原的後遺症(如關節退化即為不可逆之症狀),徒留遺憾。 以肩頸疼痛為例,初期可能只是在接近下班時、下班後,或加班時感覺到疼痛,經過睡眠休息後,第二天早上就會感到比較舒服,但也因為這種不舒服時好時壞,所以常被忽略或未加以治療,久而久之,疼痛便會不分早晚存在,隨之而來的就是頭痛,甚至干擾睡眠、影響生活品質。

  5. 2 天前 · 行政院衛生署旗山醫院院長鄭舜平 讓偏僻醫療發光的推手鄭舜平曾獲得百大良、衛生署模範公務員的肯定,他不希望自己被稱作「名醫」,而是帶 ...

  6. 2024年4月26日 · 黃政華是知名感染症專家,也是醫院管理高手,生命中一萬多個日子化身福爾摩斯,穿梭於白色巨塔中救人無數。 不論是在2003年引發全台恐慌的SARS疫情或2009年H1N1新型流感侵襲台灣,當可怕的傳染病肆虐,多數人避之唯恐不及時,黃政華與多數感染症醫師一樣,無畏無懼地站在醫療最前線,甚至多次挺身親上媒體,適時對全民提出警示及呼籲。 在病人眼中,黃政華是一位醫術高明、和藹可親的好醫師,而在同袍眼中,黃政華是「律己甚嚴,待人寬厚」的夥伴。 這位好醫師談起自己為何選擇行醫? 且對感染症情有獨鍾? 他說得輕鬆:「選醫科是母親決定的,我算是『媽寶』吧! 」至於走上內科系感染症專科,則與前台大醫院內科教授陳炯明與前台北榮總感染科主任鄭德齡等師長的引領有很大關係。 滿足母親期待,走上行路.

  7. 2024年4月11日 · 文/鍾碧芳. 病患與醫師務必確認與溝通. 手術前,你做好功課了嗎? 醫療特寫. 為了避免醫療糾紛,手術前,病患與家屬務必再三跟醫師、護理人員確認與溝通,才能符合自己的預期,且對健康有多一份的保障。 補教界陳老師在年假期間找了間美診所抽眼袋,希望讓自己變得更年輕一點,花了5萬元,卻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不但手術後左眼的眼尾留下了明顯的縫合疤痕,右眼也因為眼皮縫合的關係,視線變得模糊,且整體看起來,似乎變得有些大小眼。 因為這樣,假期結束之後,陳老師仍不敢到補習班教課,甚至整整一個月都不敢出門,她氣得跑回原來診所,要求執刀醫師賠償她一個月的收入損失達30萬元。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