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6月2日 · 蘋果含果膠,果膠是一種水溶性纖維,有助腸道益生菌增生,促進腸道健康及提升抵抗力;非水溶性纖維亦可幫助預防便秘。 蘋果含多酚類物質,包括槲皮素(Quercetin)、兒茶素、綠原酸及花青素等,具抗氧化作用,除了有美肌、抗老化功效,亦有助降膽固醇和保護胰臟,減低患上心臟病、糖尿病、中風風險。 蘋果水分多,咀嚼時幫助唾液分泌,有助預防蛀牙。 周詠苑提醒,蘋果有益但不建議只吃蘋果,宜吃不同種類水果,保持營養均衡。 如果將蘋果榨成汁或用來煲湯,部分營養成分或會流失。 文:何芍盈. 蘋果 實用資訊: 蘋果加熱助釋果膠. 中醫說:脾胃虛忌以蘋果止瀉 可吃淮山. 營養師蘋果食譜:蘋果吞拿魚沙律三文治. 營養師蘋果食譜:蘋果火雞芝士三文治. 營養師青蘋果食譜:青蘋果合桃西芹雞肉沙律. 水果實用資訊:

  2. 2023年2月24日 · 據稱這代號E5的秘密研究可毋須刺穿皮膚抽血就可持續監察人體血糖水平在無創血糖檢測領域實現重要里程相信未來可搭載於Apple Watch智能手表推出市面。 分析認為這技術可望鞏固蘋果移動設備在醫療保健領域地位,使其成為全球糖尿病患者及注重健康人士必備裝置。

  3. 2023年5月16日 · 1. 易產氣水果,如菠蘿、莓類等。 飯後食水果,水果停留在腸胃的時間會延長,令部分分在消化道中被發酵,容易引起胃氣脹;因此容易產氣的水果,宜在飯前30分鐘吃較合適。 2. 高纖維水果,如蘋果。 水果所含的纖維會延長身體的消化時間,令部分較難消化的食物(尤其是高油食物)在腸胃逗留時間更長,在這種情況下吃飯後果會導致消化不良問題更嚴重。 3. 酸性較高的水果,如橙、西柚、葡萄、番石榴等。 酸性較高的水果會增加飯後胃酸倒流的風險,因此遲吃晚餐,或容易胃酸倒流的人尤其要注意。 水果 實用資訊: 水果存放(一)專家建議水果熟後才放雪櫃 未熟香蕉放雪櫃會變黑. 水果存放(二)如何催熟水果? 熟蘋果香蕉牛油果幫到手. 預切水果存放注意 食安中心提醒:放室溫逾4小時應棄.

  4. 2020年5月27日 · 她提醒,維他命C每日可耐受最高攝入量為2000毫克,一般飲食不易攝取過量,惟食用維他命C營養素補充劑,就須特別留意。. 每日建議攝取量:女士75毫克 男士90毫克. 黃蘊芝表示,維他命C屬高強度的抗氧化劑,參與人體免疫系統運作,幫助保護身體免受 ...

  5. 2024年4月18日 · 即時熱點. 2024年4月18日星期四. 梳打水|營養師:梳打水解暑零卡可代替含飲料 胃機能較弱者不宜多喝【附清新蘋果醋梳打製法】 (08:49) 圖2之1 - (Canva製圖/受訪者提供) 踏入初夏,不少人喜歡飲用梳打水或相關飲料解暑。 澳洲註冊營養師王穎羚(Hannah)接受明報電子平台組訪問時表示,梳打水是水在壓力下注入二氧化碳氣體,有些生產商會加入鹽調味,或其他礦物質;梳打水基本上沒有卡路里,能解喝之餘予人清新的感覺,可代替含飲料。 她又稱梳打水適合大部分人飲用,但提醒胃部機能較弱的人要注意分量。 王穎羚稱,另一種類似的飲品湯力水(tonic water)與梳打水不同,湯力水加入奎寧化合物(quinine),帶有苦味;市面上亦有加入了或糖漿的湯力水,以增加味道。

  6. 2023年4月21日 · 雪梨蘋果瘦肉湯 潤肺止咳兼潤腸通便. 功效:能潤肺止咳及潤腸通便,留意,痰濕咳嗽、大便溏泄及體質虛寒的人慎飲。 材料:雪梨1個、蘋果1個、瘦肉適量、無花果3粒、百合15克. 做法:雪梨和蘋果洗淨,去皮切件,瘦肉切件汆水,無花果及百合洗淨。 所有材料放進鍋中,加水以大火煮沸後,轉小火煲1.5小時,即成。 黃耳秋菇金菇湯 化痰止咳潤膚去皺. 功效:黃耳具化痰止咳、定喘、平肝之效,而且潤膚去皺效果佳,亦有助紓緩氣管敏感咳嗽;金菇有補肝腎、益腸胃等功效。 材料:野生黃耳3朵、秋菇5朵、金菇一包、水1.5公升、麻油1茶匙、鹽少許. 做法:黃耳和秋菇用食物攪碎機,打爛攪碎,加水、麻油和鹽,煮1.5小時。 金菇油炸,放在湯上作配料,即成。 黨參淮山薏仁湯 健脾祛濕 痰多易倦啱飲.

  7. 2021年9月9日 · 若無新鮮水果可選無添加糖分的果乾如士多啤梨乾蘋果乾提子乾等口感較脆的果乾儲存時間相對較長。 李杏榆提醒,新鮮水果整體營養價值比果乾高。 ‧ 留意成分及營養標籤. 相同種類的食物可以成分標籤多作比較,選擇較低糖、低脂、低鈉等,以及盡量選擇無添加成分的食品。 以餅乾為例,可以比較熱量、脂肪及糖分,以及留意成分表上有沒有食物添加劑(如E字頭)。 ‧ 宜選小包裝防吃過量. 家長應留意大包裝零食容易令小朋友食過量,可以把零食放在容量較小的食物盒內,避免小朋友一次吃太多。 市面上有餅乾以小包獨立包裝,一小包只有三至四塊,一般吃一包已夠飽;大容量包裝餅乾亦可以三至四塊為一份零食。 ‧ 吃完正餐才吃零食. 應先讓小朋友吃正餐,再吃零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