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5年7月9日 · 這是一個很微妙的現象——更有人認為,Facebook 是21 世紀其中一項最偉大的發明。. 因為21 世紀人類的溝通方法改變了,我們習慣留言,不習慣直言。. 上網就是工作,上網就是生活,與朋友聚舊,不一定要出來晚宴,在網上一人一句留言,都可以成事 ...

  2. 去年許鞍華憑《姨媽的後現代生活》獲本會最佳導演獎,今年再憑《天水圍的日與夜》蟬聯桂冠 歷經長達八小時的激烈討論,三輪熱烈投票,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於2009年1月4日,選出第十五屆「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 」的五個獎項及七部推薦電影。

  3. 2020年10月23日 · 《好好拍電影》 登徒: 文念中以電影人角度,走訪了家人朋友工作夥伴達三十人,細意地檢視她的電影路,還原一個較立體的許鞍華。 許鞍華扎根於社會寫實和文學,她事業的跌宕起落,早年順利,曾陷十年的低谷,在香港與大陸、電影與文學、生存 ...

  4. 2021年3月6日 · 今集請來卓男、張偉雄、葉七城三位影評人談談文念中執導的紀錄片《好好拍電影》如何捕捉鞍華導演在創作路上的高低起伏,以及香港電影人在合拍片浪潮中的掙扎,亦講及《好好拍電影》片名的意義和電影對香港的勉勵與啟示。

  5. 2017年6月9日 · 許冠文是70年代本土喜劇的代表人物,1971年憑著電視節目《雙星報喜》走紅的時候,正值香港粵語電影的低潮。 那一年,香港只上映了一部粵語電影,1972年更跌至零,香港影壇全是國語片的天下,用今日的說法,可謂「粵語電影已死」。 不過有時浴火始能重生,1973年楚原拍了粵語配音的《七十二家房客》大收旺場,許冠文就在這時候拍了《鬼馬雙星》,以地道的生活化笑料,捕捉當時社會脈搏,標誌著一個香港電影新時代的來臨。 70年代,也是香港經歷六六騷亂和六七暴動之後,香港市民身份逐步確立的時期,由暫借居留缺乏歸屬感的難民心態,漸漸轉變成「以香港為家」的歸屬認同。 當時港督麥理浩提出大規模建屋計劃、九年免費教育,以及創立廉署等,都為香港邁向現代化都會奠下基礎。

  6. 2016年9月26日 · 影片明顯是許高二人合作的《雞同鴨講》(向現代管理偷師,來打理一盤生意)和《合家歡》(許冠文飾演表叔)的延續。 而拍時臨近九七,主體甚至放回國內(許是福州的商業奇才),「回歸祖國」或覬覦國內市場的用心昭然若揭。

  7. 2015年10月27日 · 兩種尋找,各有不同的內涵:1992年是「尋找」在剛過去不久時空裡曾經的邂逅,2015年是「尋找」十多年前的痕跡。. 「尋找」作為故事隱喻,指涉的不只是追溯一段美好的邂逅,還在於無法回頭的過去。. 陳俊賢在「尋找」過程中,成就了好幾段關係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