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10月22日 · 有关重阳节的诗词有哪些? 关注者. 102. 被浏览. 2,104. 115 个回答. 郭全志 . 演出经纪人员资格证持证人. 01、 《九月九日望蜀台》 唐·苏颋. 蜀王望蜀旧台前,九日分明见一川。 北料乡关方自此,南辞城郭复依然。 青松系马攒岩畔,黄菊留人籍道边。 自昔登临湮灭尽,独闻忠孝两能传。 02、 《九月九日赠崔使君善为》 唐·王绩. 野人迷节候,端坐隔尘埃。 忽见黄花吐,方知素节回。 映岩千段发,临浦万株开。 香气徒盈把,无人送酒来。 03、 《九日齐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04、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

  2. 留首原创歌词。问好祝福!《重阳临望》 春一曲,秋一曲,心思几多许。 长歌换短笛,重阳人万里。秋色高,登临处,天蓝水无际。望一段秋韵,收一段秋语。流水浩浩向东去,或许从悲凉到欣喜。向东去,故国思绪。为怕染茱萸,琼浆杯替,邀风云共醉。

  3. 朗誦前本以為是無從臧否的藝術,一張口竟是七言體就覺得這遣詞用句甚至連不是格律的韻腳都一派胡言。簡直還是要學習一個,將來(對文化)報導上有了偏差(聽著… 显示全部

  4. 重陽節有飲菊之習佩茱萸之俗更興登高之風詩中第三句登高兩字正是回應登高本身就有望遠思鄉之意爲此杜甫專門寫了首登高中有名句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杜詩是自己登高王詩是他人登高

  5. 2015年10月21日 · 219,337. 36 个回答. 默认排序. 那年七月. 重阳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 双九重叠,所以也称“重九”。 为什么称为“重阳”呢? 古时候,以二、四、六、八、十为阴数,以一、三、五、七、九为阳数,九为阳数中最大。 古籍(易经)上有:“以阳爻为九。 ”两阳相重,因此又称“重阳”。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 屈原的《远游》诗中,就有“集重阳入帝官兮”之句。 战国时代,重阳已受到人们重视,但只是在帝宫中进行的活动。 到了汉代,过重阳节的习俗渐渐流行。 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 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 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

  6. 重阳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九月初九。. “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 ...

  7. 全诗短短28个字,写了风雨、碧崖、乱云等自然之景,也没有忽略人在自然面前的力量,“半肩柴”、“竹杖芒鞋”、“出岭头”,都是人在巍峨高山上的活动,在诗人心中人与山早就成为了一体。 所以与其说这首诗是在咏山,不如说他在咏人。 “半肩风雨半肩柴”看似简单的7个字,充满了力量,人生会遇到很多风雨,扛下来就能踏破碧崖,走向山之巅。 编辑于 2022-08-15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展开阅读全文. 赞同 13. 评论. 更多回答.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