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陳瑞華 特聘研究員. 中研院生化所 602室. 研究領域與專長. 學經歷. 主要著作. 著作列表. 研究領域與專長. 1. 調節蛋白質降解和外泌體分泌以操控癌細胞信號傳遞和腫瘤免疫微環境. 我們研究細胞如何確保溶酶體降解和外泌體分泌之間的平衡,蛋白質泛素化如何影響這種平衡,以及癌細胞如何擾亂這種平衡以增強腫瘤惡性表型和免疫抑制性腫瘤微環境。 這些調控機制也將被用於設計新的抗癌策略。 2. 靶向致癌蛋白的蛋白酶體和溶酶體降解用於抗癌治療. 降解”已成為抗癌策略的新概念,與傳統的“抑制”策略相比具有多項優勢。 我們研究幾種主要致癌蛋白的蛋白酶體和溶酶體降解途徑及策略。 3. 生物分子凝聚物對癌症代謝的調控.

  2. 陳瑞華 (英語: Ruey-Hwa Chen ),台灣生物化學家,專長研究領域為訊息傳遞、癌生物學、細胞生物學。 曾任職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副所長。 現為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1] 。 生平 [ 編輯] 陳瑞華高中就讀 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 ,大學畢業於 國立臺灣大學 農業化學系,後取得生化科學研究所碩士,並於1991年取得 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 生化系博士學位 [2] 。 返台後,陳瑞華於1996年起擔任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 分子醫學研究所副教授,並於2003年升等教授。 2011年轉入 中央研究院 生物化學研究所,期間曾任職生物化學研究所副所長,並於2012年任特聘研究員至今。

  3. 陳瑞華 (英語: Ruey-Hwa Chen ),台灣生物化學家,專長研究領域為訊息傳遞、癌生物學、細胞生物學。 曾任職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副所長。 現為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1] 。 生平. 陳瑞華高中就讀 臺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級中學 ,大學畢業於 國立臺灣大學 農業化學系,後取得生化科學研究所碩士,並於1991年取得 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 生化系博士學位 [2] 。 返台後,陳瑞華於1996年起擔任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 分子醫學研究所副教授,並於2003年升等教授。 2011年轉入 中央研究院 生物化學研究所,期間曾任職生物化學研究所副所長,並於2012年任特聘研究員至今。

  4. 陳瑞華 Ruey-Hwa Chen. 特聘研究員 Distinguished Research Fellow. 專長: Biochemistry. 信箱: rhchen. @. gate.sinica.edu.tw. 電話: 02-2785-5696 ext. 6020. 網站: 陳瑞華老師實驗室. 友善列印.

    • 由關鍵分子開啟研究,解答重要細胞調控機制
    • 享受未知,新領域關關難闖關關闖
    • 別預設立場,勇敢找尋自己的核心價值

    過去科學界曾發現,癌細胞在缺氧狀態下會快速生長,卻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這個大謎題,於 2011 年獲得解答,攻破謎團的正是陳瑞華與研究團隊。在她們發表的「KLHL 20 蛋白藉由泛素化(ubiquitination)作用降解抑癌蛋白PML 的機制」相關研究中,揭曉了癌細胞在身體裡攻城掠地的手段。癌細胞為了稱霸,除了掠奪資源讓自己不斷成長、轉移之外,也要設法清除能阻礙它生長的對手,比如說抑癌蛋白;其中一個途徑,便是使抑癌蛋白被「泛素化」。 什麼是泛素化呢?泛素(ubiquitin)是一種存在於大多數真核細胞中的小蛋白,當細胞內的蛋白質被泛素標記時便會被分解,而泛素化指的就是這段被標記的過程。 當抑癌蛋白被泛素化時,反而自身難保,便沒辦法進行原本抑制癌症的任務。而陳瑞華團隊最受關注的研究主題...

    陳瑞華畢業自臺灣大學農化系,研究所受教於恩師——臺灣大學生化所呂勝春老師,博士班在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生化系,研究致癌物質對 DNA 的影響與 DNA 修復機制;博士後研究又轉往了新領域:訊息傳遞(signal transduction),也就是研究細胞內不同的分子如何相互影響、促進或抑制其它分子的功能,來建構細胞內外的訊息網絡。 長期從事研究工作,科學早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然而繁複的生命現象究竟有何魅力讓她樂此不疲?她笑著說:「生命現象總是有很多我們不知道、例外的東西。這些例外都是新的東西,等待你去發掘。」面對未知,對大多數人來說,就代表惱人的不確定感與挑戰,然而對陳瑞華來說,卻滿足了她樂於求知的性格:未知,代表了永遠有新事物可以挖掘跟挑戰。想知道更多,讓她持續探索生命迷宮,從不被牆擋下。 ...

    也許是因為自己做研究也是跨範疇、穿領域,陳瑞華在帶領實驗室團隊時,也讓學生自由探索喜歡的方向。她說,剛開始帶學生時,也曾經把自己的自我要求套在學生身上,但後來體悟到每個人的特質不同,「發現學生們辦不到(自己的標準),但也發覺沒有必要辦到。」陳瑞華說。 她進一步闡述,帶領學生的重點在於挖掘每一位學生的長處,並讓他們盡量發揮所愛與所長,就像細胞一樣,每個細胞都有各自的功能,「沒有」且「不能」用統一的框架衡量,把對的人放到對的位置,實驗室就能活絡地運轉起來,每位學生各司其職、也找到自己的核心價值。 陳瑞華建議有志進入科學界的年輕學生,傾聽內心的聲音,因為找到自己真正喜愛的事情是任何一行成功的不二法門,對於女性科學家來說也是如此。 陳瑞華說,曾遇過學生覺得自己「資質不夠」而害怕走學術研究,也聽說過有...

  5. www.ibc.sinica.edu.tw › Faculty › Principal_investigatorsIBC - 研究人員

    專任研究人員 安形高志 | 張崇毅 | 陳光超 | 陳宏文 | 陳佩燁 | 陳瑞華 | 何孟樵 | 徐尚德 | 邱繼輝 | 梁博煌 | 廖俊智 | 凌嘉鴻 | 林俊宏 | 林曉青 | 呂桐睿 | 孟子青 | 史有伶 | 王彥士 | 翁瑞霞 | 吳昆峯 | 楊維元 | 姚季光 | 嚴欣勇 |.

  6. 2016年5月9日 · 2016年05月09日. 在細胞生物學領域裡中央研究院生物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陳瑞華深深影響著許多學子她認為在科學專精領域裡性別不是重點最重要的是認清到我也可以做到」。 陳瑞華對陳瑞華而言今年剛好是回台建立自己實驗室第20年同時得到2016台灣傑出女科學家獎而且是歷屆中最年輕的得主因此其中的意義顯得格外的深刻。 「其實年少時我從未設定自己必須走入科學的領域。 中學時最喜歡的是文字,也就是文學及哲學,是標準的文青。 」就讀北一女時,她每一項科目都均衡發展,就讀理科需要數學成績,她笑稱自己是考場常勝軍,一考就考過了,接著照志願考上台大農化系、生化研究所,便如此步入了生物醫學的領域。

  7. 其他人也問了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