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8月13日 · 網上平台Pinkoi今年推出以香港設計為主題的特別企劃香港嘢」,邀請本地設計公司Studiowmw的Sunny Wong與兩個老字號本地品牌——「紅A雞仔嘜合作改良三款經典產品和包裝設計包括紅A的膠杯和抽櫃以及雞仔嘜純白金蜆golden shell底

  2. 2018年5月14日 · 「味道很淡,但居然未壞! 用特製木板一鏟,正好七十二粒。 危機意識 最重要的企業思維. 在大埔工業區的廠房,參觀保濟丸生產流程,一陣陣熟悉的味道撲鼻而來。 沒想到,工序竟是如此簡單快捷:藥材打碎、磨粉、造丸、消毒、包裝。 從前的保濟丸每小枝是七十二粒,共重1.89克。 用一特製木板一鏟,正好七十二粒,細看,其實有大有小,粒粒稍有參差。 原來當年靠人手轆丸,落水、落粉、一層層加上去,讓丸沙變大。 為何是那麼多細細粒,而不是大大粒? 朱家榮說,小粒更容易吞服,溶解快,幫助吸收。 現在雖然是五十多粒,但仍維持總重1.89克。 如今的生產全程高速自動化設備,藥丸入瓶時,一百六十八支一齊「入樽」,包裝機每分鐘包四百支。 下月廠房更將添置機械手臂,裝箱更快。

  3. 2022年7月4日 · 要從中挑出能入口嘴嚼的部位,店員會先把腳躺平,以短刀削去短小姆指,然後從尾段關節處橫削,至中段切斷。 那關節處正是與筋膜相連的腳筋;刀刃沿切口持續向掌心橫削,把掌心都一併切起,禮成。 由關節位起橫削,至大約一隻手指時即可。 此為腳筋。 右上:腳筋. 左下:掌心. 腳的煙韌爽口,本來要靠用手取起腳才能「慢慢噒」、享受箇中滋味。 當串連在竹籤上時,明顯變得便捷而乾手淨腳。 細味着腳筋時,腦海中浮現在譚吃過的涼拌小菜——蒜椒腳筋,那是在四川流行許久的菜式,也反映着這些小眾部位因為口感獨到而日漸廣受歡迎。 川味或是日料,無非是呈現的方式罷了。 筋肉相連、炭火療人,才是這燒鳥串的最好風味。

    • 街市裏的小工場
    • 成敗關鍵:煮糖
    • 工藝在細節:模具
    • 手造的溫度
    • 糖塔不會融掉嗎?

    關於潮州糖塔,就要從農曆新年假期後,走進黃大仙大成街街市一刻說起。那一天正是初七,來到街市的二樓,隱約嗅到氤氳中瀰漫着一點甜,遠處一看,不少人站在忠記雜貨店前圍觀,我也抱着「趁墟」的心態上前一看。愈走愈近,鞋底變得黏黏的,直至看到眼前一座座的純白糖塔,才明瞭這是一個「糖塔小工場」,難怪雙腳像是被糖漿漿着般難行! 「我年初三就開始造糖塔,一邊造一邊賣,每年大大話話要造一千座,才足夠潮州人拜天公。」站在熱鍋前不停攪拌糖漿的鍾松弟這樣說。每年農曆正月初九都是潮州人拜天公,即玉皇大帝的重要日子,基本上所有信徒都會以一座純白精緻、寓意步步高陞的糖塔作祭品。於是,身為潮州人,又從祖父身上學懂製作糖塔技藝的鍾氏,看見同鄉對祭品的需要,便決定每年農曆新年都提早「開爐」,將雜貨店化身為「期間限定」的工廠,全家...

    糖塔的製作過程看似簡單,材料也只有糖跟水而已,但經驗才是決定成敗的關鍵,當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煮糖。「用一斤半水和六斤韓國白砂糖慢慢煮,絕對不能炒,如果將糖煮至『起沙』就用不到了。」鍾老闆表示,不要將糖塔跟潮州名物「反沙芋」;混為一談,因為它們是兩碼子的事;要是糖漿內「有沙」便會令糖塔散開,難以成形。所以,他先以自家研究出來的糖水比例來將糖漿慢煮至金黃色,並反覆將高溫糖漿加入冷水內,看看它能否凝固成果凍似的軟腍質地,如果可以,就能進入下一個步驟。 當鍾氏確保糖漿濃稠適中之後,便將高達攝氏三百度的糖漿倒入另一大盤,以木棒攪拌降溫,再用打蛋器將糖漿打至粥漿形態;如果省略了降溫步驟,糖漿的高溫有機會把打蛋器的塑膠熱融。「這些工序很難做的,都是靠自己經驗和以前祖父的教導。每一煲糖都要用上很多工夫,最少...

    關於糖塔,除了煮糖是一門工藝之餘,用作將糖漿定形的木模具亦是值得被好好欣賞之物。 「這些模具只有潮陽的老師傅才曉造,現在已經很難找到,有些真的有三十年歷史。」鍾氏將糖漿快速地倒入那個用六片木頭雕出紋路的古老檜木模具中,待外層成形後便倒出未冷卻的糖漿,形成中空狀態。說起模具,行外人或會覺得每片模型外觀很相似,但仔細看內部,你就會發現每一片都有不同的紋路雕花。 在製作糖塔時,必須將這六片木頭模型依序組合,並緊緊捆綁起來,絲毫不得馬虎,若有一片錯放位置,灌出來的糖塔勢必不能成形,最後只有丟掉。

    「脫模後要馬上將模具放入凍水中清洗,否則殘留的糖漿會黏着木頭,那時再強行拆下便會損害模具。」鍾氏憑着觸感來決定要「起模」了。他小心翼翼的將模具外面捆綁的繩子拆下來,一片片將木板模具剝開,再為高塔加上紅色點綴,一座栩栩如生、象徵榮耀和平安的糖塔便完成。 看到這裏,或許你會問:用立體打印技術來製作模具不行嗎?科技的日新月異的確能解決不少問題,但糖塔之所以有手造的溫度,除了靠師傅煮糖的功架外,亦靠古老模具的立體感加持,才顯出糖塔的珍貴。 「雖然糖塔工藝是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單,但是現在很少人會學習這手藝,因為技術實在太難掌握了。」萬丈高樓從地起,吉祥白塔由糖製。在過去食物稀缺,砂糖可以當作嫁奩的年代,一座糖塔更是人們珍而重之的寶物;很多人在祭祀完畢後,會擺在屋內一年也捨不得食用。如今,砂糖是最普通...

    香港天氣潮濕,加上糖塔全用糖漿製作,很難想像放在神枱上,不會惹蟻或溶化?「常有老客人跟我說,上年買的那個放了一整年仍完整無缺。其實只要用膠袋將糖搭包好,放在乾爽處,除了不會融掉,亦不會惹蟻,很神奇!」鍾氏笑說。

  4. 2019年7月4日 · 我們只做酸辣。 」拿起菜單一看,麻辣小食倒是不缺,但卻寫明米線湯裏有酸菜,要不走酸走辣變清湯,不然就只能品嘗酸辣湯。 口味如此單一,如何在這米線氾濫的時代站得住腳? 只做酸辣湯是她自1997年開店以來的堅持,「我本身偏好酸辣,也比較擅長做酸辣。 」老闆娘說吃過酸辣特別醒神開胃,加上香港潮濕,吃辣又有祛濕之效,這或許也是一眾酸辣米線迷的心聲。 說來米線近年賣到成行成市,二十多年前卻無人問津,老闆娘開業經營就甚為艱難,「以前人人都吃牛腩麵、水餃麵,街坊都不好米線,老人家更吃不慣酸辣湯。 」她憶述。 「牛腩麵味道比較單調,要辣就自己加,不及酸辣米線層次豐富。 」所謂層次,要從湯說起。 湯每日凌晨3點開始熬製,以40幾磅豬骨和腳,加上80幾磅腩肉,熬足9小時,濃而不膩。

  5. 2023年1月17日 · 這首童謠,大概屬於「暴露年齡」的產物。 當中的「炒米餅」,究竟與睇龍船有何淵源? 大概已無可考證,亦正如今日再問「炒米餅源自何方? 」,同樣無從稽考。 這塊餅食,由炒米磨粉覆壓着花生餡,流落至各家、各村、各處……在千絲萬縷間起變化。 「總覺得,兒時那件炒米餅似乎加入了豬油! 」、「而且硬得會咬崩牙似的! 」這是Eric對炒米餅的回憶。 今日以米食為題,他順帶嘗試在廚房慢慢炒米、打磨成幼細粉末;然後烘香花生芝麻,打成碎粒好作餡;煮起糖水,搓疊壓出一件件炒米餅。 他努力找出最好的作法,遙致美好的童年。 左為孫家榮製作的炒米餅, 小而厚身;右則由上水圍廖氏製作, 寬大卻輕薄。 小孩愛吃更愛做. 與炒米餅相關的回憶跨越族羣,例如是以手工揼餅遠近馳名的上水圍廖氏。

  6. 2020年8月31日 · 今年年初屋邨老字號麵包店新雄雞麵包西餅的牛頭角分店驟然結業沒想到在短短半年後老師傅聯同年輕新班底在同一位置重生不但繼續做爐底麥沙翁等這類讓公公婆婆甘願排隊的老味道還有一些抓住年輕人目光的新奇款式就像流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