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5月17日 · 食物中毒香港01. 社會新聞. 2024-05-23. 東區醫院腹瀉嘔吐群組增至43名職員 衞生署調查料涉感染諾如病毒. 2. 教煮. 2024-05-22. 精選 ★. 食物中毒腸炎弧菌繁殖快15分鐘可翻倍! 1類菜式易中招預防3原則. 9. 大國小事. 2024-05-21. 精選 ★. 內地「捏捏」減壓玩具驗出甲醛嚴重超標 有玩家咳出血頭痛皮膚癢. 5. 開罐. 2024-05-17. 精選 ★. 小紅書驚見串燒小丑魚 笑稱「大人小孩都愛吃」網民轟:喪心病狂. 9. 熱爆話題. 2024-05-14. 買泰國街邊小食 食一半先驚見包裝上「恐怖內容」 網民:快舉報. 7. 社會新聞. 2024-05-09. 食物中毒|10食客光顧細龜新派私房菜館後上吐下瀉 感染沙門氏菌. 19.

    • 引言
    • 有關食肆及食物業的食物中毒事件病原體及成因
    • 預防食物中毒
    • 結語

    食物中毒是本港法定須呈報的疾病之一。為保障市民健康,食物環境衞生署(食環署)聯同衞生署適時有效地處理有關食肆的懷疑食物中毒事件。本文回顧自二零零六年食物安全中心成立以來有關本港食肆及食物業的食物中毒事件,並介紹食環署有關預防食物中毒的食物安全工作。

    在已證實和懷疑個案的病原體方面,細菌是最常見病原體,約佔整體事件的80%;其他病原體包括病毒(9%)、生物毒素(6%)及化學物(5%)(見圖二)。至於副溶血性弧菌、沙門氏菌及金黃葡萄球菌三種細菌,則是絕大部分(約98%)已證實的細菌性食物中毒事件的原因。 圖二: 2006-2009年有關食肆及食物業的食物中毒事件病原體*的統計數字 絕大部分食物中毒事件是由於不當處理食物所致,而最常見五個成因分別為:(1)受生的食物/用具污染;(2)烹煮/翻熱時間不足;(3)不當貯存溫度;(4)進食生的受污染食物;以及(5)食物從業員個人衞生欠佳(見圖三)。 圖三: 2006-2009年有關食肆及食物業的食物中毒事件成因的統計數字

    食環署及其下的食物安全中心(中心)在食物中毒預防工作方面一直擔重要的角色。 1. 控制食物中毒事件在接獲通知後,食環署會進行調查,並迅速採取控制措施,以防再有事件。這些措施包括衞生教育工作,以及口頭警告、票控以至發生大型或嚴重食物中毒事件時封閉有關食肆等執法行動。 2. 向食肆及食物業推廣食物安全中心一向為處理壽司和刺身等高危食物的食物業從業員舉辦工作坊和講座,以推廣在食物製造過程中採用"食物安全重點控制"系統。此外,中心又針對常見的食物中毒成因推行"食物安全五要點"運動。 3. 其他食物安全工作有關推廣食物安全的其他風險管理措施包括食肆發牌制度,定期巡視食肆和推行食物監察計劃。一旦發現違規情況,食環署人員會迅速採取風險管理行動。

    由二零零六至零九年,本港的食物中毒事件減少。香港特區政府一向採取果斷的管理及管制措施預防和控制食物中毒事件。不當處理食物是食物中毒事件的主要成因。業界及市民應實踐"食物安全五要點",以消除引致食物中毒的常見成因。

  2. 2018年10月8日 · 劉志強醫生報告. 引言. 本文就二零一一年有關食肆及食物業的食物中毒事件作一回顧與本港食肆及食物業相關的食物中毒事件. 食物安全中心中心專責調查有關食肆及食物業的食物中毒事件二零一一年中心接獲290宗由衞生署轉介的食物中毒個案受影響人數共1036人自二零零六年起食物中毒事件總數持續下降但二零一一年的數字較二零一零年輕微上升見圖一)。 圖一:2006至2011年有關食肆/食物業的食物中毒事件數目及受影響人數. 病原體及成因. 在所有個案中,最常見的病原體為細菌,約佔整體事件數目的81%;其他病原體包括生物毒素(9%)、病毒(6%)及化學物(4%)。 有關數字與過去五年大致相若。

  3. 2024年2月27日 ·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今日27日公布兩批共11名市民上周六24日在銅鑼灣瀛豐放題料理專門店進食後不適懷疑食物中毒首宗個案涉及1男2女年齡介乎28至46歲。 他們上周六於銅鑼灣瀛豐放題料理專門店晚膳,約3至12小時30分鐘後出現腹痛、噁心、嘔吐、腹瀉及四肢乏力等病徵。 其中一名受影響人士已求醫,毋須入院。 全部病人情況穩定。 另一宗個案涉及8名年齡介乎29至36歲的男子。 他們同日於同一間餐廳晚膳,約24至46小時後出現腹痛、噁心、嘔吐、腹瀉、四肢乏力及暈眩等病徵。 其中3名受影響人士已求醫,毋須入院。 全部病人情況穩定。 衞生防護中心初步調查顯示,受影響人士曾進食多種共同食物,包括生蠔和刺身,個案可能由副溶血性弧菌及/或諾如病毒引致。 食安中心人員已到該餐廳視察。

  4. 2023年2月15日 · 李予晴醫生報告. 食物安全中心 (食安中心)設有食物事故監測系統以主動監察香港以外地區的食物事故並迅速採取風險管理行動保障本港市民健康。 食安中心也加入了國際上的食物安全資訊網絡,例如國際食品安全當局網絡,以及歐洲聯盟食品和飼料快速預警系統,以加強與其他食品安全當局的合作。 二零二二年的食物事故. 二零二二年,食安中心通過食物事故監測系統共監察到大約2 500宗食物事故。 針對對本港有潛在影響的食物事故,食安中心評估風險,並檢查進口記錄,與有關當局聯繫,以及聯絡本地業界追查是否有售,以調查有關食品是否在本地有售。 食安中心因應風險評估結果及對本港的影響,制訂不同的風險管理行動,包括停售受影響產品、回收有關產品、加強監測和暫停進口。

  5. 其他人也問了

  6. 2021年11月5日 · 圖12010年至2020年有關食肆及食物業的食物中毒個案數目及受影響人數. 病原體及個案成因. 在2020年所有食物中毒個案中由細菌引起的個案仍佔大多數 (90%),以沙門氏菌居首位 (佔細菌引起的個案總數76.3%),其後是副溶血性弧菌 (16.9%)及蠟樣芽孢桿菌 (2.9%)。 至於病毒引致的個案,佔食物中毒個案總數的7%,全部涉及諾如病毒。 其餘的食物中毒個案,則由天然毒素 (例如菇類毒素、雪卡毒素等)及化學物 (草酸鈣)引起,分別佔個案總數的2.6%和0.4%。 2020年食物中毒個案的三大成因,分別是生的食物導致污染、食物處理人員造成污染,以及貯存溫度不當。 1) 涉及三文治的沙門氏菌食物中毒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