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3 小時前 · 大陸外交部長朝旭於5月30日至6月2日訪美,美國國務院常務副國務卿坎伯(Kurt Campbell)週四在華盛頓接待朝旭。朝旭會後表示,當前中美關係 ...

  2. 3 小時前 · 中國大陸外交部副部長朝旭30日赴美國國務院,與美國副國務卿坎伯(Kurt Campbell)等美方官員談超過4小時;會後在國務院外簡短表示,當前中美 ...

  3. 2024年4月1日 · 但馬習二會馬英九是否闡述各自表述」, 習近平 如何釋放「和平統一」訊號,將是指標。. 總統府僅在日前表達尊重馬英九個人行程規畫 ...

  4. 1 天前 · 紗倉真菜說 :「在作品中我時常扮演姐姐的角色,會主動挑逗和調教,比較像姐系,私底下的我也是喜歡照顧人的感覺,想當一個溫暖成熟的大人 ...

    • ▌維齊爾的標本:一段顛沛流離的故事
    • ▌歐洲文明中的馬匹形象
    • ▌孔德的骨架與獸醫學系
    • ▌當馬匹文化成為文明的象徵

    維齊爾是1802年奧圖曼帝國致贈的外交禮物,是匹高約1.35公尺的灰白色阿拉伯種馬,正是拿破崙偏愛的類型,左側臀部有字母「N」烙印,代表拿破崙帝國馬廄的印記。維齊爾很快就獲得寵愛,並參與多場重要戰役,包括1806年耶拿.奧爾施泰特會戰(Battle of Jena-Auerstedt),以及1807年的埃勞會戰(Battle of Eylau)。 衰老後的維齊爾仍受到珍視,在1814年隨同拿破崙一起到義大利厄爾巴島(Elba),度過短暫放逐的日子。拿破崙返回法國後,牠因為年紀太大,沒有參與隨後的滑鐵盧之役,而是被安頓在帝國馬廄中。1826年,即拿破崙過世五年後,維齊爾才以33歲高齡去世。 維齊爾的一生正好經歷拿破崙帝國由極盛到衰敗、最富戲劇性的時期,牠也成為拿破崙英雄形象的重要元素,以明星之...

    歐洲文明早在西元前好幾個世紀,便與馬匹有了接觸,並花了許多時間慢慢熟悉、培育與研究這個強壯物種。古羅馬老普林尼 (Pliny the Older, AD 23/24-79)的《自然史》中,就提到許多以馬為主角、與主人有深厚連結的趣聞,例如:「獨裁者凱撒有匹愛馬,除了他本人,任何人都無法駕馭」或是「皇帝奧古斯都也為他的愛馬豎立墳墓」等,相當值得一看。 總體來說,在老普林尼眼中,馬匹聰明、靈敏,更是個心性溫和的生物。作為一部類似百科全書的作品,《自然史》也不可避免地提到培育馬匹的相關知識。即便相關內容鬆散零碎,卻也大致完整地收納了當代所知的經驗。 當然,在古典時代也不乏結構嚴謹,資訊扎實的育馬資料,如色諾芬(Xenophon, c. 430-354 BC)的《論馬術》(On Horsemansh...

    1777年,11歲的孔德從英國來到腓特烈大帝的馬廄。牠不畏懼砲聲,有極好的脾氣及自信,迅速成為最受寵愛的馬,陪伴國王的晚年生活。孔德享有極高待遇,不僅擔任國王坐騎,還能不受限制地在波茨坦宮殿花園自由走動。1778年到1779年的巴伐利亞王位戰爭期間,腓特烈大帝甚至還命人定時從戰場外,送來牠的近況報告。 腓特烈大帝死前特別留下遺囑,授予孔德「恩典之糧」(Gnadenbrot),保證牠能在皇家牧場過著美好的退休生活。1790年,位於柏林的皇家獸醫學院(Die Königlichen Thierarzneischule in Berlin)成立,孔德也遷移到此處,在1804年以38歲異常高齡過世。牠的骨架由專人保存下來,收藏在獸醫學院中。 腓特烈大帝以熱愛動物聞名,他對動物的濃烈情感,展現在推廣研...

    在數個世紀以前,人類的祖先騎著馬匹探索世界各地,促進全球化網路成形。這段開拓的時代早已遠去,如今人類擁有更為強大的機械動力,但並不代表馬匹的重要性就此消失。暫且不論仍盛行於世界各地的馬術運動,或是難以數計的愛馬人士,回頭觀看維齊爾和孔德的故事可以知道,那些古往今來的帝王將相從來就不是獨自一人開拓功績,更不是只有人類留下可供研究的歷史足跡。 腓特列大帝曾說:「一個人的性格可以根據他如何對待動物來判斷」,這段話若套用於人類整體文明,也頗為合適。維齊爾身處民族情懷蓬勃發展的年代,成了民族英雄拿破崙的一部分;孔德的主人則是喜愛藝術文化、科學研究的腓特列大帝,讓牠間接參與了現代自然科學的發展。牠們截然不同的歷史足跡,不時訴說著那些過往的重要時刻,也體現出觀照人類文明時的多元面向。 在可預見的未來中,人...

  5. 2024年4月11日 · 時隔9年的馬習二會10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東大廳登場當天隨團媒體只能依循官方規定的動線與時間進場拍攝錄影大陸官媒則憑藉著 ...

  6. 2024年4月10日 · 馬英九說兩岸如果發生戰火對中華民族都是不可承受的後果兩岸的中國人絕對有足夠的智慧和平處理兩岸爭端避免走向戰爭馬英九並提出兩岸在1992年達成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未來應該以確保人民福祉為最大目標堅持 九二共識 ,反對台獨,擱置爭議,共同創新,共同追求和平發展。...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