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中文名. 龙舟. 外文名. Loong Boat. 别 名. 龙船. 节日时间. 农历五月初五. 节日类型. 传统节日. 流行地区. 中国及世界上一些国家与地区. 节日起源. 图腾祭. 节日活动. 端午食粽 、 扒龙舟. 节日饮食. 粽子 、 雄黄酒 、龙舟饭、龙舟面.

  2. 龙舟 是中国 端午节 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 关于赛龙舟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祭 曹娥 ,祭 屈原 ,祭水神或龙神等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 战国时代 。 赛龙舟先后传入邻国 日本 、 越南 及 英国 等,是 2010年广州亚运会 正式比赛项目。 2011年5月23日,赛龙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 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中文名. 赛龙舟. 外文名. Dragon Boat Race. 别 名. 端阳节赛龙舟. 流行地区. 中国南方大部,北方山东河南地区. 发源时间. 战国时代. 活动时间. 端午节,阴历五月五. 活动意义. 纪念屈原. 体 现.

  3.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展开 12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重五节、天中节等,是 汉族 的传统节日 [103],日期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央,处在全年最“ 中正 ”之位,正如《易经·乾卦》第五爻:“ 飞龙在天 ”。 端午是“飞龙在天”吉祥日,龙及龙舟文化始终贯穿在端午节的传承历史中。 [1-3] 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86]传说 战国时期 的 楚国 诗人 屈原 在五月初五跳 汨罗江 自尽,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 伍子胥 、 曹娥 及 介子推 等说法。

  4. 中文名. 赛龙舟(九江传统龙舟) 非遗级别. 省级 [4] 申报地区. 佛山市南海区 [4] 非遗类别.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4] 批准时间. 2012年2月21日 [4] 非遗编号. Ⅵ-6 [4] 目录. 1 历史渊源. 2 运动特色. 活动内容. 杂技特色. 道具器材. 3 文化特征. 4 传承保护. 传承状况. 传承人物. 保护措施. 5 社会影响. 主要活动. 荣誉表彰.

  5. 龙舟水,又称端阳水、龙降水、 端午水 等,是中国华南地区端午节前后的一种大范围强降水现象。 每年端午节前后,南方 暖湿气流 活跃,与从北方南进的冷空气在广东和广西、福建、海南一带交汇,往往会出现持续性的、大范围的强降水。 这期间正值端午节龙舟竞渡之时,民间将这期间的强降水称之为“龙舟水”。 [1] [10] [27]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雨 ”与“ 龙 ”是联系在一起的,“龙”不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 “龙”源于农耕社会人们对 星辰 运行的认识,苍龙七宿的出没周期与一年农时周期相一致, 进入夏季,苍龙七宿完全升起之时,也就是降水增多的时候,人们认为是龙掌管着降雨。 仲夏苍龙“飞龙在天”这期间,中国华南地区往往雨水明显增多。 [3-5] [11] [14] [21-22]

  6. 龙舟游涌是香港渔业民众每年端午节为驱瘟祈福在香港西端、广东珠江出海口东岸的大澳举办的传统节庆活动,民间已传承上百年。 农历五月初四,各行会成员划着龙舟、拖着神艇,到大澳四间庙宇请神供奉。 初五日进行“游涌”,由龙舟拖着载有神像的小艇巡游各水道,棚屋居民迎神焚香拜祭。 游涌之后,三条龙舟竞渡。 下午,送神像回各自庙宇。 当晚,行会成员聚餐,共庆端午佳节。 2011年,香港特别行政区申报的端午节(大澳龙舟游涌)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批准列入 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项目编号:Ⅹ-3。 [1] 中文名. 端午节(大澳龙舟游涌) 批准时间. 2011年. 非遗级别. 国家级. 遗产编号. Ⅹ-3. 遗产类别. 民俗. 申报地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保护单位. 香港大澳传统龙舟协会.

  7. 广东省东莞市中堂镇历来是龙舟制作之乡, 已 有1000年以上的历史,中堂镇是典型的水乡,地处东江支流的水网地带,河涌纵横,水域 宽广 。 而今是东莞市及邻近市县唯一有龙舟制作坊的镇区。 中堂制作的主要为龙头高高跷起“大头龙”,气宇轩昂。 2008年6月7日,龙舟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文名. 龙舟制作技艺. 外文名. The Manufacture Skill of a Dragon-Boat. 遗产级别. 国家级. 批准文号. 国发〔2008〕19号. 批准时间. 2008年6月7日. 遗产编号. 922 Ⅷ-139. 遗产类型. 传统技艺. 申报地区. 广东省东莞市中堂镇. 兴起时间. 明末清初. 代表性传承人. 冯怀女,霍灼兴.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