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12月22日 · 中医治疗高血压方法众多史大卓教授就来为大家简单介绍5种中医治疗高血压的特色方式希望对大家治疗高血压有所帮助。 特色1:中药内服. 根据患者主要症状,采用四诊合参、辨证论治的中医诊疗方法,针对不同病因采取不同辨证思路(即“同病异治”),给予相应中药处方。 如:肝阳上亢型,采用天麻钩藤饮或龙胆泻肝汤等。

  2. 2020年5月14日 · 中医是如何看待高血压的? 2020-05-14 07:00. 对于高血压病来说,医生能做的非常少,只能帮助病人适当缓解高血压症状,但真正治本的却是病人自己。 本文董洪涛老师讲述中医如何诊治高血压言简意明给予人以启迪。 高血压形成的原因. 病多生于寒. 仲景之所以著书名为《伤寒论》,他所重视的也就是这个“寒”字。 而治病之法,也需以祛寒为主。 寒邪自外而入,邪之来路也即邪之去路,所以治诸寒证需重视培养阳气以祛除寒邪。 我临床所见,感冒是受寒,脏腑病也多因于寒,推之,肿瘤、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病证也与寒邪内客相关。 凡所瘀滞,皆属阳虚. 凡身体有一处阳气不到,即在此处出现阴浊凝聚。 阴聚则伤阳,导致阳气更虚。 所谓阴浊,包括瘀血、痰饮、水湿等都是。

  3. 2020年9月8日 · 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医治疗高血压的方法。 【中医治高血压需要分清证型】 中医讲究辨证论治,任何疾病在中医的理论中,都有不同的『证型』。 不同“证型”的治疗方法和用药都会有不同。 要想取得理想降压效果,要先辨清『证型』。 高血压最基本的中医“证型”有以下3类: 01. 肝阳上亢型 (急脾气型) 典型症状 :眩晕、头痛头胀、急躁易怒、口苦、肢麻震颤、面红耳赤、失眠多梦,劳累和情绪激动后加重; 中成药推荐: 天麻钩藤颗粒; 汤药推荐: 02. 痰饮内停型 (身材胖型) 典型症状 :头蒙如裹(头昏蒙像被布带裹住一样),容易胸闷心悸,胃部胀满、呕吐痰涎、食少多寐,下肢可轻度浮肿,大便粘腻或便秘; 中成药推荐: 半夏天麻丸; 汤药推荐: 03. 肾阴亏虚型 (老年虚弱型)

  4. 2018年2月2日 · 一位老中医谈高血压真相. 2018-02-02 12:42. 转自网络: 2004年国家统计的我国高血压人数大约1.6个亿,成人患高血压机率是18.8%。 但是当我看了这篇文章,我就明白了高血压为什么会那么多,而且还会增多。 每次当我经过那些免费为路人测血压的时候,我的心就一阵痛: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用“免费”的幌子在误导那些血压高的人。 我的一个朋友,不到30岁,被检查出有高血压,经过3年以及数万元的治疗费用,结果还是在吃药。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碰到一个中医,那个中医判断他风池穴受寒,正常情况下的血压是不能把血液通过那个地方输送过去,所以人体系统必须自己调高血压,把血液和营养输送过去。 在吃了6付中药后,我的朋友血压已经恢复正常,有感于此,我就把这位医生的文章拿过来与大家分享。

  5. 2023年12月11日 · 2023-12-11 15:02. 发布于:重庆市. 血压,又称为“苦头疾病”,是指平静状态,收缩压≥140mmHg和 (或)舒张压≥90mmHg的一种慢性疾病。 由于其症状不明显,常常被称为“无声杀手”,给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 血压中医能调理好吗? 中医血压治疗中具有独到的优势,接下来,重庆渝中区名中医钱志伟为大家科普血压相关知识。 中医血压归纳为“痰火上扰”、“肝郁气滞”等病因。 中药治疗血压通过调理体内阴阳平衡,改善气血循环,缓解症状,达到治愈或控制的目的。 中药制剂中常用的草药有决明子、夜交藤、天麻、丹参等,这些草药能舒张血管、降低血液黏稠度,从而降低血压。 血压中医能调理好吗?

  6. 2018年2月26日 · 2018-02-26 12:14. 年关刚过,正月里寒风中奔波,只为与一年不见的亲人畅聊共饮,冷风遇上酒肉之席,血压病随之高发。. 中医并没有血压一病,但治疗效果却很显著。. 血压的中医临床该如何辨证用药?. 跟随本文来看一看蒲辅周老先生、刘渡舟老 ...

  7. 2019年8月27日 · 高血压病是西医的病理概念现在中医临床上有很多医生一听到高血压都按阴虚阳亢论处治以平肝潜阳之法其实同样的高血压背后的病机大不相同。 可以打一个十分生动的比喻:人体的血管就像一栋楼的供水管道,要保证顶楼(就像我们的大脑)有水,必然需要相应的水压。 因为某种原因水管里面有东西部分堵着了,为了保证顶楼仍然供水通畅,自然会提高压力,通过狭窄的地方送上去。 但最好的办法不是增压,是把堵着的地方疏导干净,水压自然就下来了! 李可老先生认为中医治疗高血压不要单纯地从某个东西入手,因为血压这个概念在中医里没有啊。 认为高血压这种病,一般来讲都是先天阳虚,先天阳气不足,有好些遗传因素,然后再加上后天失调。 人的头部啊,是阳气汇聚的地方,所以过去《内经》讲:头为诸阳之汇。 阳气就汇合在这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