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黄沛霖(? -2023年),中医师,加拿大女演员黄心颖的父亲。 2023年12月14日,据港媒,黄心颖父亲黄沛霖去世,享年75岁。

    • 概览
    • 人物生平
    • 主要成就
    • 个人生活
    • 人物评价

    两院院士、电子学与信息学家

    罗沛霖(1913年12月30日—2011年4月17日),天津市人,电子学与信息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信息产业部高级工程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主要创始人 。

    1935年罗沛霖从交通大学毕业;1939年按党组织决定来到重庆,历任重庆上川实业公司、新机电公司、中国兴业公司、重庆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中央无线电厂重庆分厂及天津无线电厂工程师、设计课课长等职。1952年获得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带特荣誉衔哲学博士学位;1954年至1956年担任华北无线电器材联合厂第一副厂长;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担任北京工业学院研究生导师,研究生院院长;1963年至1972年担任第四机械工业部科技司副司长;1969年被下放到河南叶县干校劳动;1972年重返电子工业部,继续任四机部科技局副局长;1973年参加负责组织“文革”后期第一个包括军事电子在内的技术发展规划会议;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同年担任电子工业部成立科学技术委员会第一副主任;1988年受聘为机械电子工业部科学技术咨询委员会委员;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罗沛霖是创议人之一,他被选为首批院士和主席团成员;2011年4月1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

    自1956年以来,罗沛霖多次主持制定电子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指引推动新技术发展的主力,主持建成中国首座大型电子元件工厂,指导过中国第一部超远程雷达和第一代系列计算机启动研制工作,对雷达检测理论、计算机运算单元以及电机电器等有创造性发现 。

    1913年12月30日,罗沛霖(即罗霈霖,曾用名罗容思)出生于天津市的知识分子家庭,籍贯浙江山阴(今绍兴)。12岁进入天津南开中学学习 。

    1931年,罗沛霖从天津南开中学毕业,考取了清华大学和交通大学,最终选择了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前身)电机工程系 。

    1933年,大学三年级的罗沛霖志在电信专业,但却选习了电力以扩大视野,学习了机械、冶金、化工、管理等的知识 。

    1935年7月,罗沛霖从交通大学毕业获得工学学士,之后在广西南宁无线电工厂工作。

    1936年1月,罗沛霖进入上海中国无线电业公司,参加大型无线电发射机等的设计研制工作。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发生,在同学孙友余、周建南等的行动影响下,罗沛霖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当时在西安的林伯渠在征求李强的意见后,接见了他,并接受他去延安。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1936年,罗沛霖承担当时高压直流电源(供10kW广播台用)设计,创造了电源变压器、声频变压器和带叠加直流的扼流圈的统一设计理论方法,在1941年中国工程师学会第十届年会上宣读。 1938年,罗沛霖在延安艰苦条件下,率先设计使用了波段开关。他研制了多种电子元件,并领导边区通信器材厂技术人员生产了60多部7.5瓦电台,支援了抗日战争。 1942年,罗沛霖在重庆主持设计与制造的车床,精度已和美国当时的SOUTHBEND车床接近。1944年,他创造了逆电流稳压电路并作出了理论分析,论文发表在美国无线电工程师学会学报。罗沛霖在美学习时,受当时高压电工名家索伦森教授推荐,承担了交流发电机理论研究,独立发现并阐明了永磁激励凸极交流发电机加载后电压上升的异常现象,并给出了计算方法,得到实验数据的验证。 1951年到1953年,罗沛霖负责引进中国第一个大型综合电子元件制造企业,并参与工厂设计,以后为建厂技术总负责人。指导并参与了中国第一台超远程雷达和第一组大、中、小型系列电子计算机联合研制的启动工作。在学术与技术方面,对雷达、信息理论、电子电路、电子计算机逻辑设计、电机、电器、工艺评估方法学、经济财政数理分析以及当代信息技术发展动向等有创造性成果 。 1962年,罗沛霖在中国电子学会首届年会上宣读了《雷达检测理论的若干涵义》的论文。他率先用χ平方统计分布的原理,独创性地指出了“在目标呈现起伏时,非相干积累更优越,应与相干积累适当配合使用”的结论,这个见解在学术界起初引起了争论,但很快得到了认同。事实上这是从另一个方向从理论上证明了频率分集和频率捷变抗目标起伏的机理,为开展新雷达体制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1964年,罗沛霖建议召开并主持了微型化会议,启动了电子工业微型化和微电子的发展,在会上他预见到电子计算机不久可以放在口袋里。他对电子工业部门启动计算机发展,也起了重要作用。他从干校回到本职工作后,又首先把电子计算机、微电子、光纤技术、光电子技术、雷达新技术、卫星通信等作为工作重点,起了重要促进作用。以后他又不失时机地指出微处理器、光纤、光盘是80年代发展电子的三个重要新因子。1987年他访美期间,注意到人工神经网络这一新兴学科,回国后即宣传人工神经网络与知识工程。 20世纪70年代,罗沛霖主管系列化计算机项目时开始思考:计算机逻辑原理已十分完备,何以还要用笔算法设计运算单元。1979年,罗沛霖在《计算机技术》杂志上发表了他在计算技术方面的独创性的论文:《直接及亚直接判决逻辑的多位加法器,或无进位链的加法器》,探讨了加法逻辑速度的理论极限。1980年,在《中国科学》上(合作)发表了《超高速二进多位加法硬件算法》的论文。1987年,又提出了有关高速乘法器的论文,为此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以期在高清晰度电视图像的实时压缩方面有所应用。 在1978年电子科学技术规划会议(长沙)和1982年中国电子学会第三届年会中心发言中,罗沛霖都描画了电子技术革命对社会的影响,他还研究产业革命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引出印刷机导致文化产业革命和电子、光电子导致文化领域新产业革命的新概念。他更进一步引出由于电子、光电子的发展,未来社会将是文化牵引经济的历史时期的新论点。特别是联系到“信息高速公路”的讨论,正在引起社会上的注意,他已发表了许多文章和讲话,并在中国国外宣讲,还被收入几种重要的论文集。 罗沛霖把通信、电子、热动力工程中的卷积积分和热平衡等方法移植用于研究社会经济问题、财政问题,先后发表了《积累和消费之间的战略决策的数理优化分析》(《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80年1期),《用工程分析方法讨论国家财政问题》(《世界经济调研》,1982年7月),首次提出了把社会总消费和总积累从数理上联系在一起的基本方程式,发现了全国财币缺额恒等于消费市场缺额这一规律。 罗沛霖从当前中国实际出发,总结欧、美、苏、日科技、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研究了作为近代科学技术工业摇篮的西欧与后进赶先进的美、日的差别及其中的规律。他指出中国要重视基本科学还必须更加重视现场技术、基本技术和应用科学的发展。先后发表了学术性论证文章。第6届全国政协委员茅以升、钱三强、徐驰、侯祥麟等83人签名的“关于加强对第一线工程技术界的重视的意见”,他是创议者和起草人。他的观点和学术论证表述在他在《科学学研究》1984年文章和1992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大会的会议论文集中 。 •学术论著

    人才培养

    罗沛霖多次参加主持编制国家科技规划的电子学部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电信工程学院(现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创立了中国第一个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并主持中国第一部超远程雷达和国产最早系列化电子计算机研制的技术工作及组织工作 。 1956年,进行了“十二年科学规划”工作,罗沛霖在这次会议中担负了电子学组副组长,提供了“发展电子学紧急措施”的建议书,还与教育部黄辛白共同拟出电子科学技术培养高等人才建立科系的五年规划 。 1973年—1975年期间,罗沛霖具体组织和指导了中国最早的通用计算机系列-100系列和200系列计算机的研制工作。在推广计算机的应用和培养软件人员方面起了开拓性的作用 。

    罗沛霖的父亲罗朝汉是中国早期电信界知名的耆宿,他和罗沛霖的舅父孙洪伊在天津设立了天津电报学堂(1904年—1934年),这是中国北方最早培养电讯人员的场所。罗沛霖的母亲孙云有《梦仙诗画稿》行世。父亲罗朝汉则以墨绘竹兰石及文物鉴赏知名于北京 。

    罗沛霖以认真负责的态度,运用他在技术上宽广深厚不断扩展的知识和精到的见解,依靠更专门的人才,在本职工作中作出了出色的成绩,为新中国的电子工业作出了奠基性和开拓性的贡献 。(上海交通大学评)

    罗沛霖主持电子工业标准和计量数十年,为保证产品质量作出了贡献。罗沛霖终生以向实践学习,向他人学习,向书本学习要求自己。他勤于学新、创新,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作为座右铭。自学的习惯帮助他至今不断吸取新知识。他长期承担着技术行政管理工作。但并不忘记利用暇时,做创造性工作 。(光明日报评)

  2. 沛霖,湖北省有突出贡献青年专家,全国首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武汉中医名师,首届湖北省及武汉市中青年知名中医,武汉市人民政府“黄鹤英才”,国家名老中医学术传承工作室负责人。

  3. 2013年2月,黄心颖与 马国明、杨怡、吴启华 共同出演由 潘嘉德 监制的时装医务剧《 On Call 36小时Ⅱ 》,在剧饰演青年作家沈韵琴。 [1] 8月,黄心颖与 黄宗泽 ﹑ 邓紫棋 ﹑ 岑丽香 ﹑ 林欣彤 及 侧田 等录制无线游戏节目《 超级无敌奖门人终极篇 》。

  4. 黄沛霖副教授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了973项目一项,863项目一项,主持了各类预研项目多项,年度科研经费超过百万。 在国内核心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 [1]

  5. 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赵沛霖《兴的源起》一书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年11月出版),对“兴”这一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之起源过程作了独到的研究。 该书不是从考据上而是从 发生学 上回答兴的起源这个问题。 中文名. 兴的源起. 作 者. 赵沛霖. 出版时间. 1987年11月.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ISBN. 9787556305766 [1] 类 别. 文学. 定 价. 6.00 元. 上书时间. 2010-09-02. 目录. 1 内容提要. 2 绪论. 内容提要. 播报. 编辑. 赵沛霖首先指出:“兴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超现实的先验性模式,而是诗歌艺术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 这就不是以传统的静态的眼光,而是以动态的眼光来观察了。

  6. 刘沛霖,男,武汉同济医院中医科教授,主任医师,先后在同济医院内科及中医科工作,为我国第一批西学中医生、硕士生导师,卫生部授予的第二批培养中医学继承人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