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7年6月28日 · 導演鄭保瑞以交通警車手為引子,很能拍出車手颷車的快感和迷惑,有點人生道理,但更多是颷車場面趣味。 它善用香港道路特色,窄巷、山路、小街、行人路、高速公路、稠密的停車場,遍及山頂、工業區和中環等,景觀既具變化,亦挑戰高難度。

  2. 2015年9月14日 · 如果食店還可暫托於一時一地,交通載體則肯定是流動的。 電車在喧鬧的城市中也許已有點遲暮,但在這個快生快滅的城市,還有甚麼東西守着一條路軌如守着一份永恆般•可以給你地老天荒的感覺,哪怕只是錯覺?

  3. 2017年7月3日 · 車手》是關於駕駛人的故事,他們鬥慢,鬥機智靈巧,如何在被追捕時匿藏,而不是名貴跑車展覽。 鄭保瑞要挑戰的是香港觀眾習慣的觀影方式,他們入場的期望主要是看飆車及炒車,即使難看如馬楚成導演的《極速天使》—只是一堆繪製粗糙的CG特技鏡頭,也是在拼「速度」。 《車手》的預告片也沒有提醒他們,那可能是另類的賽車電影,觀眾以為是兩個熱血警察勇鬥飛車黨的故事。

  4. 2015年6月29日 · 本片主綫圍繞兩位交通部警員如何追捕珠寶械劫案的重犯。 影片雖有徐熙媛等綠葉,導演卻側重鬥車場面,令多條支綫變得可有可無。

  5. 2017年6月26日 · 中文譯名「迷失某地」明顯是想叫人聯想起哥普拉前作《迷失東京》 (Lost in Translation, 2003),而確實,兩片的主題類近,說《迷失某地》是《迷失東京》的後續也不為過。 《迷失東京》講述荷里活中年明星鮑勃,為了兩百萬美元的報酬,到東京接拍威士忌廣告。 片名明示鮑勃會在日語中迷失;不只是鮑勃,另一同是來自美國的大學畢業生夏洛特,也在日本迷失。 她不是迷失於語言,而是迷失於文化。 不論她參觀廟宇還是學插花的地方,她都無能進入那文化氛圍。 是以,哥普拉的「迷失」,非只關乎翻譯,也關乎全球化對文化帶來的衝撞。 人與人、地與地因著科技發展而距離縮短,交流的速度也加快;然而科技卻沒能除去文化與文化間的障礙。 因此,人就在高速交流和慢速認知認同的夾縫中迷失了。

  6. 2017年7月19日 · 篤保先下車,留低哥哥與那中年婦人繼續在公交上相對,也許就是畢生的最後一次。 電影將公共汽車改成上海電車,情節上也作了調動,先安排弟弟篤保某日碰到嬌蕊(也是帶兒子看牙醫),回來向哥哥說起她人到中年,老多了;振保聽後出神地照着鏡子,想像 ...

  7. 2003年12月15日 · 選上地鐵站,唯一原因是幾米有《地下鐵》繪本,賣點先行;而香港台北上海也有地鐵站,地標不同,卻因三地的交通項目而互通共聯,似是一次文化融和,可是目的地卻只是天空下的一道列車,前往不知名的終站,而終站或許會是不知名的上海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