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瀰漫性大型B細胞淋巴癌是屬於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亞型國內約有9成淋巴癌患者屬於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國民健康署 2020 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在國內最新十大癌症發生率排名第十平均每 10萬人有8.1人發生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在男性十大癌症死因排名第十每10萬人有6.5人死亡),女性十大癌症死因則排名第九每10萬人有5人死亡)。 葉士芃醫師進一步分析,「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 (DLBCL)好發於中高齡者,因病程發展快速且無規律,治療難度高。 目前第一線的主力治療為化療加標靶,儘管治療成果佳,但仍有4成左右的病人治療反應不佳或復發。 進入第二線治療階段時,需要加強化療強度或進行骨髓幹細胞移植。

  2. 劉鴻霖醫師說明在台灣罹患有何杰金氏淋巴瘤的比例不高九成以上都是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劉鴻霖醫師進一步指出人類免疫系統中的淋巴球主要由 B 細胞、T 細胞所構成多數淋巴瘤都從這兩種細胞演變而來所以常見的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就區分為 B 細胞淋巴瘤及 T 細胞淋巴瘤而被套細胞淋巴瘤MCL B 細胞非何杰金氏淋巴瘤(NHL)的一種,因為病程發展慢、症狀不明顯,難以早期發現,有七成確診時已是晚期,導致存活期大幅下滑。 MCL 依其侵犯能力又分為惰性及侵襲性 2 種亞型,侵襲性的 MCL 約占所有 NHL 的 3〜6%。 患者常面臨傳統治療難以治癒,且多數病患在接受第一線治療後,數年即會復發的困境,且對於救援性化療效果不彰,相當棘手。

  3. 而淋巴瘤是淋巴組織發生異常或增生病變而成的疾病主要分成何杰金氏淋巴瘤及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好發性別為男性是女性的 2 常見淋巴瘤的部位包含淋巴結胃腸口咽脾臟等何杰金氏淋巴瘤. 好發年齡:15 至 40 歲及老年人。 侵犯部位:原發於淋巴結,易連續性波及鄰近的淋巴組織及全身器官。 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好發年齡:以中老年較常見。 侵犯部位:原發在淋巴結或淋巴以外的組織,如鼻咽、消化道、皮膚等。 隨後再擴散侵犯全身。 淋巴瘤對身體器官會造成不同影響. 淋巴瘤對鄰近器官、組織造成影響,以壓迫或阻塞居多,進而使該處的器官功能受損。 具體影響如下: 中樞神經系統:淋巴瘤如侵入腦膜或腦實質內,造成顱內壓增高,易引起頭痛、視力模糊或運動失調。

  4. 何杰金氏淋巴瘤是一種很特別的B細胞淋巴瘤在顯微鏡的視野下淋巴癌細胞通常只有少少幾顆要很努力地尋找才能看到癌細胞相反的若是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病理切片其視野所及大多是癌細胞在過去只有化學治療跟放射線治療的年代何杰金氏淋巴瘤通常對治療的反應較好 (相對於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因此被稱作是好治的淋巴瘤。 但事實上,過去15年來淋巴瘤的治療突飛猛進,許多新穎的標靶藥物或細胞免疫治療被用於『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所以現在已不太恰當用好治的跟難治的去形容『何杰金氏淋巴瘤』與『非何杰金氏淋巴瘤』。 淋巴瘤「大 B 症狀」有哪些? 民眾可以用「燒、腫、癢、汗、咳、瘦、累」七字訣來記憶淋巴瘤的症狀,分別代表發燒、腫塊、身體癢、盜汗(夜間多汗)、咳嗽、體重減輕、異常疲勞。

  5. 何杰金氏症及非何杰金氏淋巴癌兩者的化療藥物有所不同手術切除治療在過去常用於局部性的何杰金氏症但是因為療效功能沒有放療來得好所以現今除了極少數的情況之外何杰金氏症並不採用手術治療相對來說非何杰金氏淋巴癌常因病灶分散且容易侵犯淋巴結以外的器官如胃腎臟等所以本來便不考慮手術治療。 近期淋巴癌治療中,也採用了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治療方式。 若淋巴癌沒有侵犯骨髓,則採用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 若是腫瘤已經侵犯骨髓,則應該採用異體幹細胞移植。 造血幹細胞移植並非大多數淋巴癌患者的第一線治療,其使用的時機主要為首次復發,經過拯救性化療並達到緩解之後,方可為之。 透過造血幹細胞移植,使受放療、化療損害的骨髓造血功能得以重建,並明顯地提高了治療效果。

  6. 淋巴癌可分為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與何杰金氏淋巴瘤根據我國的流行病學數據顯示前者約佔9成後者約佔1成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男女發病率約略相同但好發於中高年族群隨著人口老化發生率逐年增長108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我國全年度新發個案數將近3000名因為其病程發展快速且無規律治療難度高存活期較短109年在我國男性與女性癌症死亡排行中排名第九。 病齡長達19年的資深癌友葉北辰諮商心理師也分享,自己是在2003年確診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儘管當時治療方式不及今日多元,但治療成效已經相當良好,不僅在完成療程後就達到完全緩解;發生復發後,藉由自體幹細胞移植終於成功達成長期無疾病存活,自2004年疾病穩定控制至今。 可見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只要積極治療,預後成績指日可待。

  7. 台中20歲林姓女大生今年初發現體重不斷下降一度以為瘦身成功而暗自竊喜不料之後發現左頸部出現腫塊甚至逐漸變大心急下趕緊就醫檢查經切片結果證實為何杰金氏淋巴瘤」,確診為淋巴癌2期嚇得她花容失色放聲大哭所幸接受醫師建議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