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把美的东西撕裂了就是悲剧”。. “悲剧就是讲一个故事,关于一个非常幸运之人,从高位陨落,陷入苦难,悲惨而终。. 狄浦斯王:是命运的枷锁,还是恋母的本能. 由于大家对悲剧定义的理论基础不同,也就导致了研究方法的 ...

    • 概览
    • 概念
    • 表现症状
    • 相关分析
    • 历史
    • 乱伦弑亲
    • 恋母仿父
    • 本质
    • 变形
    • 克服

    恋母情结

    恋母症:俄底浦斯情结在精神分析中指以本能冲动力为核心的一种欲望,亦称“恋母情结”或“恋母症”。此说来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与传说。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把以本能冲动为核心的一种欲望称为“俄底浦斯情结”。

    传说底比斯国王拉伊俄斯受到神谕警告:如果他让新生儿长大,他的王位与生命就会发生危险。于是他让猎人把儿子俄底浦斯带走并杀死。但猎人动了恻隐之心,只将婴儿丢弃。丢弃的婴儿被一个农民发现并送给其主人养大。多年以后,拉伊俄斯去朝圣,路遇一个青年并发生争执,他被青年杀死。这位青年就是俄底浦斯。俄底浦斯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谜,被比斯人民推举为王,并娶了王后伊俄卡斯特。后来底比斯发生瘟疫和饥荒,人们请教了神谕,才知道俄底浦斯杀父娶母的罪行。俄底浦斯挖了双眼,离开底比斯,四处漂流。

    生活中有不少男性喜欢追求年长于自己的女性,而且这种趋势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些男人虽已成年,由于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恋母情结,使他们在精神上一直无法长大。因此,他们在做任何事情时都缺乏主见和独立性,如果没有人从旁指导他,或者率先示范,他就会畏怯不前,甚至在性生活方面也缺乏独立的主见和冲劲了。

    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主要由本能构成。人的基本本能有两种:自我本能和性本能。自我本能与个体保存有关,性本能与种族繁衍有关。为了个体的保存,每一个人都必须吃饭,因此从自我本能分化出食本能。孔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告子也说:“食色,性也。”光是吃饭还不够,当遭到人身攻击时,还要奋起反击,于是自我本能一变而成攻击本能。对于食肉动物而言,食本能和攻击本能是统一的,都与口腔有关,它们的牙齿既是嚼食物的工具又是战斗的武器。性本能和食本能有利于生,合为“生的本能”,攻击本能具有破坏性,可导致死亡,故称“死的本能”。自我本能和性本能属于弗洛伊德的早期本能理论,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属于后期理论。

    春秋战国时期流传着一段传奇故事,叫做“赵氏孤儿”,说的是赵家被人所害,遭到灭门之灾,一对仆人为救赵家遗孤,把自己的儿子与赵家的孩子换了包。他们牺牲了自己的儿子,救下了赵氏孤儿。这种“舍子救人”的行为其实就是第五恋母情结的表现。在“沉香救母”的神话中也有类似的情节:沉香杀了人,他的后妈王氏为了救他而让自己的儿子去抵命。

    许多人否认恋母情结的存在,因为他们没有发现自己有恋母情结。按弗洛伊德的说法,这是压抑的结果,没有发现不能作为不存在的依据。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虽然同意欧洲人有恋母情结,但不承认恋母情结的普遍性,原因是太平洋诸岛上的原始人没有恋母情结。这个结论是他在深入调查了原始人的生活以后得出的。他发现,在某些母系部落中,儿子从来不会与父亲发生矛盾,他们永远是好朋友,“杀父”的念头决不会发生。同时,他还发现,男孩对舅舅却是既敬又恨。显然,马林诺夫斯基误解了恋母情结。恋母情结中的父母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父母,而是心理上的父母。如果一个小孩一出生就被人领养了,他的恋母情结不可能指向亲生父母,只能指向养父母。在母系社会里,父亲是族外人,在家里没有任何地位,倒是舅舅在母亲的家里行使男主任的权力。家中的男主人就是心理上的父亲。男孩恋母仿舅、亲母疏舅或杀舅娶母,正是母系社会的恋母情结的表现。中国作为文明古国,进入父系社会的时间一定是非常早的。但是,母系社会的残余影响迄今为止仍然存在。例如,虽然舅舅是外姓人,但舅甥关系一般都比较密切,兄弟分家都要请舅舅来主持公道。中国人的恋母情结完全有可能表现为“恋母仿舅”。在“沉香救母”的神话中,沉香“抗舅救母”其实就是“杀舅娶母”的一种变形。由此可见,恋母情结是一种普遍现象。

    性与暴力虽然是人的本能,却受到文明的压抑。其中,被压抑得最彻底的是针对亲人的性和暴力,也就是乱伦和弑亲。不论文化的差异有多大,在现在的所有民族中,乱伦和弑亲都是被禁止的。但是,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发现,乱伦和弑亲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受到压制的。乱伦和弑亲的禁忌是后来产生的。

    人类社会从原始群发展而来。原始群时代的人属于“形成中的人”,还不是真正的人。那时候还没有劳动分工,全群的人一起狩猎和采集。婚姻制度也尚未建立起来,群内的男女,不论老少亲疏,都可以随意交配。在劳动和生活中,难免会出现人际冲突,斗殴事件经常发生。由于劳动工具和武器都很原始,杀伤力很小,个体之间的斗殴一般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针对“自己人”的性和暴力是被允许的。在这个时期,乱伦和弑亲的概念还没有出现,性禁忌和暴力禁忌都是不存在的。

    进入血缘家族时代以后,情况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时候已经出现了以年龄为基础的劳动分工,青年男女主要负责狩猎,老弱病残主要负责采集。采集集团基本上没有性和暴力,但在狩猎集体的内部,兄弟姐妹们仍然会在狩猎活动的间歇期肆无忌惮地玩起性和暴力的游戏。由于青年男女与年迈的父母和未成年的子女分别属于不同的生产单元,从事不同的工作,相互比较疏远,因此不同辈份之间的性和暴力就很少发生了。

    到了母系氏族时代,情况终于有了变化。人们发现,虽然族内男女总数基本相等,但狩猎集团的性别比例总是失调的。这是因为,许多青年女性要么怀孕了,要么正在哺乳,生理原因使她们无法参加狩猎活动,不如干脆把她们从狩猎队伍中清除出去。于是,狩猎集团渐渐变成了完全由男性组成的群体,性别的分工取代了年龄分工。这样一来,劳动和性也分了家。外出狩猎期间,身边没有异性,性冲动得不到满足。同时,为了保证狩猎活动的成功,必须加强集团内部的团结,因此暴力冲动也受到了压抑。等到狩猎归来,性和暴力的冲动才得到释放,这可能就是狂欢节的由来。

    随着人口密度的增高和狩猎范围的扩大,狩猎队伍误入其它氏族营地的情况越来越多地发生。如果营地里有男人,就会发生战争;如果男人去狩猎去了,留守女士们就会被强奸。男人们发现,与异族的女人做爱更加尽兴,与异族的男人打仗更加放手。于是,他们越来越热衷于对别的氏族进行骚扰和袭击。与此同时,由于性和暴力冲动得到了释放,他们对本族的女性逐渐失去了兴趣,同胞之间的争斗也渐渐减少了。性和暴力终于从自己人转向族外人。

    本来这一切都是在不知不觉中产生的,后来形成了制度,产生了两大禁忌:族内禁婚和禁止同胞相残。母系社会崇拜图腾,视图腾动物为自己的亲人,禁止同胞相残必然包括禁杀图腾。因此,两大禁忌也称“族内禁婚”和“禁杀图腾”。两大禁忌产生后,针对族人的性和暴力就被定性为“乱伦和弑亲”,受到所有的社会的严令禁止。

    乱伦和弑亲有三种表现形式,分别针对父母、兄弟姐妹、其他亲人。对象不同,“罪行”的严重程度就不同,被禁止的程度也不同。针对父母的乱伦和弑亲就是杀父娶母,罪行最重,压抑最深。

    弗洛伊德发现,他的许多病人都有杀父娶母的冲动。看过了古希腊悲剧《俄底浦斯王》后,他相信,所有的人都有这样的冲动,在男性表现为“杀父娶母”,在女性表现为“杀母嫁父”。他把这种现象命名为“俄底浦斯情结”,翻译成中文就是“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

    以男孩为例,他与父亲同性,所以相似,而相似引起认同,使男孩以父亲为榜样,向父亲学习,模仿父亲,把父亲的心理特点和品质吸纳进来,成为自己的心理特征的一部分。男孩与母亲不同性,两性可以互补,取长补短,相依为命,这就是恋爱或对象爱。于是,男孩与自己的父母形成了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可以用“恋母仿父”来概括。恋母和访父常常相互促进。父亲爱母亲,而男孩模仿父亲,他就会越来越爱母亲;母亲爱父亲,男孩为了获得母亲的欢心,必须让自己越来越像父亲。

    随着心理的发展,恋母情结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开始的时候,男孩只想向父亲学习,成为父亲那样的人。后来发现,如果父亲在场,他就不可能成为父亲,于是他希望父亲离开或死掉,他想杀死父亲。需要注意的是,3-6岁的孩子并不知道死亡和杀人的真正含义。在他们的心目中,死亡和杀人更像是一场游戏,游戏结束时,死者就会活过来,下次游戏时他还会再死一次。在他们看来,结婚也是一场游戏,热热闹闹,喜气洋洋,有新衣服穿,有好东西吃。所以,他们才会产生“杀父娶母”的想法。这种想法是天真无邪的。

    恋母情结是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也是最早发生的人际关系,长大以后的各种人际关系都不同程度地受恋母情结的影响。可以说,后来的各种人际关系都是恋母情结的变形。我们把恋母情结及其变化进行编码,3-6岁出现的恋母情结是第一恋母情结,进入青春期后出现了第二恋母情结。

    第二恋母情结的对象不再是自己的亲生父母,而是父母的替代者,即家庭之外的两位长者,可以是父母的朋友,也可以是自己的老师、历史上的名人或当红的明星。相似作用表现为与一位替代父母认同,模仿他,学习他,崇拜他;互补作用表现为爱上一位年纪比自己大许多的异性,这种现象叫做“牛犊之恋”。

    这个时期的孩子喜欢编造“身世幻想”,其特点是想象自己不是现在的父母所生,而是从小被领养的,“亲生”父母比现在的父母要高贵得多。身世幻想与英雄神话关系密切。于是告别养父母,踏上寻找亲生父母的征途,经过一番艰难险阻终于找到了亲生父母。不难看出,身世幻想和英雄神话实际上是第二恋母情结的反映,知识亲生父母被换成了养父母,而父母的替代者被换成了“亲生”父母。摆脱父母,为自己寻找父母的替代者是青春期的普遍心理。这种心理如果过分强烈,就会被导致“非血统妄想”,既毫无根据地认定自己不是现在的父母所生。

    随着年龄的增长,恋母情结的对象渐渐年轻化,终于被同龄人所取代。此时,相似作用表现为与同性的同龄人形成友谊,互补作用表现为与同龄异性相爱。真正意义上的友情和爱情产生了。这就是第三恋母情结。为什么恋母情结的对象会越来越年轻呢?这是因为,恋母情结的对象虽然来源于父母,但又不是现实的父母,而是父母的意象。心中的意象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老,因此,个体在长大,而父母意象不长大。相对于个人的年龄,父母意象越来越年轻,恋母情结的对象也越来越年轻。

    第一恋母情结的相似作用表现为仿父和杀父两种相反的形式,第三恋母情结的相似作用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合作,一种是对抗。开始的时候,合作和对抗分别指向不同的人,即与某些人合作而与另一些人对抗,把他人分为朋友和敌人,爱憎分明,美其名曰“忠诚”。互补作用也是如此,分为精神恋爱和性两种形式。分别指向不同的异性,把女人分为女神和妓女,把男人分为君子和色狼。随着人格的不断成熟,许多人都能够把敌和友统一起来,人际关系中既有合作又有对抗和竞争,同时也能够把爱和性统一在同一个人身上。当然,也有一部分人一辈子也完成不了这种统一。

    第三恋母情结有两种特殊形式,分别称为“安提戈涅情结”和“该隐情结”。安提戈涅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她深爱自己的哥哥波吕尼刻斯,哥哥死后,她不顾禁令埋葬了他的尸首,因此被活活地砌在陵墓中自杀而死。该隐是亚当和夏娃的儿子,因为嫉妒而杀死了自己的兄弟亚伯。兄妹乱伦的主题见于许多神话故事,如中国的伏羲和女娲、埃及的奥西里斯和伊西斯、希腊的宙斯和赫拉。据说,埃及和日本的王室为了维持血统的纯洁而实行兄弟姐妹通婚。这种血缘婚姻是王室的特权,在民间是被禁止的。同胞相残的主题也到处可见,除了希伯来的该隐和亚伯,还有中国的象和舜、埃及的塞特和奥西里斯。另外,宫廷政变也总是伴随着同胞相残。

    很多男人都有恋母情结。母爱的伟大,从小就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每个人。但如果有很重的恋母情结,就会影响我们男人的正常行为和发展,是需要有意识地去克服。

    如果是淡淡的恋母情结是没有大碍的。哪个男人不需要关爱?哪个男人不需要女性的呵护?这个女人可能是母亲、可能是爱人,也可能是恋人或女朋友、女同事。男人在社会中角色的定位,要求他去拼搏、去闯荡,去撑起一片天。社会的要求,对男人本身就是很高的,男人也自觉不自觉地在向“大男人”的角色靠拢。这样就导致男人生活得很累、很辛苦,为了家庭、为了事业,辛苦地奔波。如果回到家,或在单位中,能得到女性的关爱,是一件很美的事。但过重的恋母情结会让一个男人“长不大”、有意地回避生活中的风雨,总会在心理暗示中强化自己的“受保护”需要,不利于一个男人的成长。

    刚参加工作单位女同事很多。一个人置身于一个陌生的工作环境、从学校到工作单位环境的巨大反差,都让自己渴望别人的关心和帮助。有一位“老同事”,我当时称呼她云婶。婶,是我们东北惯常称呼年岁比较大的妇女的尊称。她很关心我,常在生活中给我帮助。开始觉得很好,时间一长就觉出不对:她评价的单位同事和单位的情况、社会的情况,都很不真实,让我得到了很多错误的信息和认知。后来我就有意避开和云婶谈论这些话题,以免受这种看似“关心”、实则有害的错误信息、看法的误导。还有一种大姐型的女人,对“小弟弟”们充满了爱心,但却不能正确地从思想上引导、帮助这些小弟弟,正确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对弟弟的关心,充满了溺爱的情绪。不问对错,都护着、爱着。而对于不思上进、渴慕母亲般关爱的男人来说,这样的大姐是再好不过的了。但无原则的关爱,有害,对一个男人的成长害处很大。

    “男人是在男人的批评下成长起来的。”躲下恋母情结下的男人,会有意避开与男人的交往,特别是与有不同意见的男人的交往。这样就会使自己听不到批评的声音,得不到正确的信息,无法对生活中的是非有准确的判断。在网上也有这种情况:姐姐的关心让自己感觉很美。在网上姐姐的帖子中,会无限放大自己的“长处”和“幸福”,让自己生活在一种虚幻的“美好”境界中。对自己在网上的不当言行,不是批评和指出,而是无原则的袒护。长此以往,害处极大。既不利于自己的成长,更是自己健康成长的一剂毒药。

  2. 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ex,也译作“俄狄浦斯情结”或“伊底帕斯情结”),是指儿子亲母反父的复合情结。 它是弗洛伊德主张的一种观点。 这一名称来自希腊神话王子俄狄浦斯(Oedipus)的故事。 俄狄浦斯违反意愿,无意中杀父娶了母亲。 传说底比斯国王拉伊俄斯受到神谕警告:如果他让新生儿长大,他的王位与生命就会发生危险。 于是他让猎人把儿子带走并杀死。 但猎人动了恻隐之心,只将婴儿丢弃。 丢弃的婴儿被一个农民发现并送给其主人养大。 多年以后,拉伊俄斯去朝圣,路遇一个青年并发生争执,他被青年杀死。 这位青年就是俄狄浦斯。 俄底浦斯破解了斯芬克斯之谜。 被比斯人民推举为王,并娶了王后伊俄卡斯特。 后来底比斯发生瘟疫和饥荒,人们请教了神谕,才知道俄底浦斯杀父娶母的罪行。

  3. 俄罗斯航空593号班机是指于1994年3月23日凌晨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荒郊失事坠毁的一个航班,当时正由莫斯科舍列梅季耶夫国际机场飞往 香港启德机场 ,以俄罗斯航空的空中客车A310-304客机执行此航班。. 机75名机员及乘客全部罹难。. 中文名. 俄罗斯航空593号 ...

  4. 母子共享情人还乱伦,奥斯卡影帝影后居然拍过这种片_百科TA说. 母子共享情人还乱伦,奥斯卡影帝影后居然拍过这种片. 原创. 阅读1923055赞797. 情欲版《我杀了我妈妈》,争议之作。. 朱丽安·摩尔和小雀斑联合出演,表现惊艳。. 真实事件改编,众多情节挑战 ...

  5. 恋母综合征是当前在独生子女家庭和其他少子女家庭中颇为常见的一种不良心理卫生问题,许多做父母的还未充分认识到它的迫切性和危害性。产生的原因是不良家庭教养方式,主要是年轻母亲对自己孩子采取高度溺爱、庇护和关心过多的教养方式所致。幼儿一刻也离不开母亲,整天依附在母亲身边 ...

  6. 在弗洛伊德关于男孩早期俄狄浦斯情结的研究中他指出男孩只有在经历了对于与母亲曾经亲密关系的斩断转向认同父亲才能形成和父亲一样的男性角色以此发展出为主流社会所认可的异性恋情欲。 因此,在母与子的关系中,母亲成为儿子的第一个(女性)“他者”,因为伦乱禁忌的存在而导致对于母亲的欲望始终遭到压制,而只能转向其他女性。 弗氏指出,这一被压制的渴望最终会在儿子其后人生中所寻找的女性身上体现出来。 《杀母的文化:20世纪美国大众心态史》作者:孙隆基,版本:三辉图书|中信出版集团2018年7月. 在梅兰妮克莱茵关于儿童的研究著作《儿童精神分析》中,她通过对于儿童的游戏、绘画、梦和故事的研究,指出这些“作品”就好似成人的自由想象一般,传达着潜意识的幻想、展现着内在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