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019年1月8日 · 神經母細胞瘤是一種好發於兒童的惡性腫瘤依據2016年臺灣兒童癌症基金會的統計當年度共有21位小於18歲兒童的新發神經母細胞瘤病例男生數目12例略大於女生9例)。 此病多侵犯幼童超過九成診斷於5歲之前很少於10歲後發病是嬰兒期最常見的固態腫瘤也是兒童特有的腫瘤神經母細胞瘤的癌細胞由胚胎時期的神經脊細胞neural crest cells)癌化而成。 然而是什麼因素導致這些癌化過程? 許多學者投入相關研究,但目前仍無法找到關鍵答案。 神經母細胞瘤有什麼症狀. 作為神經母細胞瘤起源的神經脊細胞,在胚胎發育過程中部份分化為交感神經,故神經母細胞瘤可以生長在任何交感神經分布的部位。

  3. 神經母細胞瘤是兒童期常見的腫瘤之一源自未分化的交感神經節細胞因此在有胚胎性交感神經節細胞的部位都可能出現原發性腫瘤。 這些腫瘤大部分在腹部的腎上腺起源,也有在頸及盆腔等部位生長。 腫瘤生長迅速,可能在早期已經擴散。 大約一半的患者是在兩歲前發病的。 症狀. 由於神經母細胞瘤生長迅速常在早期擴散而且原發部位有多種因此患者呈現的症狀因人而異。 一般常見的症狀有生長遲緩、厭食、發燒、面色蒼白等;少數患者會出現腹瀉、高血壓及多汗等症狀。 原發於腹腔的腫瘤:患者腹部有腫塊,因而引起腹痛、嘔吐及便秘等病徵。 原發於胸腔的腫瘤:可能壓迫氣管而引起咳嗽、呼吸困難。 如壓迫大靜脈,可能引致面頸腫脹。 若交感神經受破壞,患者會出現交感神經麻痺綜合症。

  4. 2023年12月7日 · 臨床腫瘤科專科謝耀昌醫生解釋神經母細胞瘤通常在兒童身上病發甚少有成人患者屬於常見兒童癌症之一神經母細胞瘤5大症狀. 神經母細胞瘤早期不易察覺8成病患於發現時已發生轉移症狀亦會視乎腫瘤位置和大小而不同以下為一些常見症狀: 1.腹部出現腫塊、感到腹脹及腹痛,會有便祕、腸道或膀胱功能異常等症狀。 2.脊椎旁的神經節出現下肢麻痺、四肢無力、步態不穩等症狀。 3.縱膈腔感到呼吸困難。 4.腎上腺內分泌過度分泌,引起高血壓、頭痛、潮紅、盜汗等症狀。 5.轉移至其他部位:若腫瘤轉移至眼睛,會造成眼球突出、眼眶周圍瘀青,出現眼瞼下瘀斑(如熊貓眼,racoon eyes)的症狀。 瀏覽FWD網上保險平台. 神經母細胞瘤發病原因.

  5. 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張寬耀曾指出神經母細胞瘤是常見的兒童癌症之一主要由基因突變造成近半兒童患者在兩歲之前病發由於有關的癌細胞複製速度快若忽視病情可導致腫瘤於數個月內擴散至全身。 加上病發初期症狀不明顯,令人難以察覺,很多時當患者出現 發燒 等症狀時已屬於後期病情。 醫學界認為此癌症的病因與交感神經細胞異常生長有關,當原始的交感神經細胞,在生長過程中沒有自然死亡,反而不受控制地增生,便有機會引致該瘤。 局部性的神經母細胞瘤大多發生在腹部的腎上腺附近,也有些在患者的頸部及盆腔等部位生長。 至於擴散性的神經母細胞瘤,同時會導致 淋巴 結腫大、影響骨骼和骨髓。 醫學界普遍認為該瘤與遺傳沒有直接關係。 治療方法包括手術及電療.

    • 什麼是神經母細胞瘤
    • 神經母細胞瘤常見的症狀
    • 神經母細胞瘤的診斷
    • 神經母細胞瘤的分期系統
    • 神經母細胞瘤的治療方法
    • 神經母細胞瘤與免疫療法
    • 結語

    神經母細胞瘤是一種好發於兒童的惡性腫瘤。依據臺灣兒童癌症基金會的統計,近年來每年有20-30 位小於18 歲兒童的新發神經母細胞瘤病例,是兒童癌症的第四位。此病多侵犯幼童,平均診斷年齡約為22 個月大,超過九成診斷於5 歲之前,很少於10 歲後發病,是嬰兒期最常見的固態腫瘤,也是兒童特有的腫瘤。

    神經母細胞瘤起源於神經脊細胞,在胚胎發育過程中分化為交感神經,因此神經母細胞瘤可以出現在任何交感神經分布的部位。其中約五成的腫瘤發源於腎上腺,但也會在頭頸、胸部、腹部、骨盆腔的交感神經節出現。由於腫瘤位於身體深部,早期不易察覺,往往到疾病晚期腫瘤長大到被摸到或看見,最常見是腹部腫塊; 另外常見的症狀則是由於腫瘤局部壓迫造成:如腹脹、便秘、呼吸異常、甚至壓迫神經造成感覺異常、步態不穩、癱瘓、解尿異常等等;或者是因為轉移造成的症狀:如最容易轉移到骨髓,造成血球低下、皮下出血、骨頭疼痛,或是腫瘤侵犯顱底骨頭造成眼球突出、眼眶周圍瘀青,形成類似浣熊眼的黑眼圈。

    當兒科醫師懷疑神經母細胞瘤時,將安排一系列檢查。除了基本血球計數、肝腎功能及血液電解質外,影像檢查(如X光、超音波、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正子攝影、同位素檢查)可協助判斷腫瘤的大小及位置、轉移的位置和骨髓是否有被侵犯。診斷的必要條件是腫瘤的病理切片證實或骨髓病理檢查發現腫瘤轉移合併尿中VMA 的濃度陽性來診斷。

    每個病童的病況不同,預後也不同。目前神經母細胞瘤的治療會依據病人發病年齡、腫瘤期數、腫瘤基因體變化及病理組織型態等預後因子,將病人分群治療。以此為基礎,為患者量身打造最恰當的治療策略。目前神經母細胞瘤的腫瘤期數分期系統較為大家常用熟知的是「INSS」系統(International Neuroblastoma Staging System)。說明如下圖一和表一: 大抵來說腫瘤期別越高預後越差,除了4S 之外。符合4S 定義的病人雖有遠端轉移,但是對治療反應很好,治癒率超過 九成。 另外近年新發展的「INRGSS」系統(International Neuroblastoma Risk Group Staging System):說明如表二 「INRGSS」系統搭配影像學檢查、腫瘤生化因子與基因...

    神經母細胞瘤的治療方式包括手術切除、化學治療、高劑量化療加幹細胞移植、放射線治療、A 酸治療和最新的免疫治療。 當神經母細胞瘤的診斷確定,經過檢查確定分期後,便會根據發病年齡、腫瘤期數、腫瘤基因體變化及病理組織型態等預後因 子規劃治療計畫,開始進行治療。治療的種類與強度主要取決於每個人疾病的嚴重度。舉例來說:若是小範圍的局部腫瘤,且沒有特殊基因變化,如小於1 歲或第1、2 期的病童,治療可能選擇手術完全切除後加上低強度的化療,某些病人甚至可以不用化療便達到治癒的目的。若是局部範圍較大,手術無法完全切的第3 期病童,可能會接受化療加上局部放射線治療。但若是有遠端轉移的第4 期病童,或是腫瘤有像是MYCN 這類預後不佳的基因突變,目前治療規畫會是手術、高強度化療與口服13- 順式A 酸外,需加作...

    近年來癌症相關的免疫療法發展迅速,神經母細胞瘤在2015 年也有新的免疫療法上市。神經母細胞瘤細胞表面上常可發現一種叫「GD2」的分子,科學家們因此合成一種所謂「anti-GD2」的單株抗體來殺死神經母細胞瘤細胞。anti-GD2 會與癌細胞上的GD2 分子結合,接著誘發免疫系統對抗神經母細胞瘤之腫瘤細胞。目前研究顯示anti-GD2 單株抗體合併其他療法對於高風險的神經母細胞瘤病人具有成效,但價格非常昂貴。

    罹患神經母細胞瘤,對父母及家庭是一大衝擊,但其實隨著醫藥進步,台灣逐步引進幹細胞移植、A 酸治療和最新的免疫治療,目前的治癒率已趕上世界水準,而且在健保資源和各醫院的兒童癌症醫療團隊的努力,能提供醫師、護理師、藥師、營養師、社工師等跨領域醫療照護。社會上也有兒童癌症基金會、臺灣神經母細胞瘤病友關懷協會等團體,陪病友及家庭共同面對疾病,度過難關。 (本文刊載於2020年9月第149期會訊)

  6. 神經母細胞瘤 (Neuroblastoma)是一種在特定 神經組織 中形成的癌症。 它最常從一側 腎上腺 開始,但也可以在 頸 部、 胸 部、 腹 部或 脊髓 中發展。 症狀包括 骨痛 (英语:bone pain) 、腹部、頸部或胸部腫塊,或皮膚下無痛的藍色腫塊 [1] 。 神經母細胞瘤可能是由於 基因 突變所造成的 [1] 。 尚未發現與環境因素的相關性 [2] 。 根據其 組織病理切片 進行診斷。 有時 懷孕 時可透過 超音波 ,在胎兒的身上檢查出來。 當診斷出疾病時,癌症通常已經 擴散 。 神經母細胞瘤可以根據兒童的年齡、 癌症分期 以及癌症之樣貌,分為低、中、高風險 [1] 。 治療的結果取決於個人所處的風險群 [1] [4] 。

  7. 神經母細胞瘤是一種好發於兒童的惡性腫瘤。 依據2016年臺灣兒童癌症基金會的統計, 當年度共有21 位小於18歲兒童的新發神經母細胞瘤病例,男生數目(12 例) 略大於女生(9 )。此病多侵犯幼童, 超過九成診斷於5 歲之前,很少於10 歲後發病,是嬰兒期最常見的固態腫瘤, 也是兒童特有的腫瘤神經母細胞瘤的癌細胞由胚胎時期的神經脊細胞(neural crest cells) 癌化而成。 然而是什麼因素導致這些癌化過程?許多學者投入相關研究,但目前仍無法找到關鍵答案。 神經母細胞瘤有什麼症狀. 作為神經母細胞瘤起源的神經脊細. 15. 小兒部血液腫瘤科醫師 王唯豪小兒部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 張修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