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 在1970年代末,本地社會學者劉兆佳提出「利家庭主義」(utilitarian familism)的框架,形容香港人的主導政治性格,是傾向保障以家庭為單位的利益,不信任公民社會,功利為先,對政治漠不關心;在回歸後,這套說法備受挑戰,因為香港人愈來愈樂於參於社會運動,其傾向愈來愈理想化,明顯超出了劉口中的物質基礎和實用主義。
  1. 其他人也問了

  2. 功利 家庭主義」以及「低度整合的社會政治體系」論1。 這一論述指出,香港華人 重視家庭和物質價值,行有餘力時會致力改善家庭的物質生活環境,而對較理

  3. 2017年3月24日 · 在1970年代末,本地社會學者劉兆佳提出「功利家庭主義」(utilitarian familism)的框架,形容香港人的主導政治性格,是傾向保障以家庭為單位的利益,不信任公民社會,功利為先,對政治漠不關心;在回歸後,這套說法備受挑戰,因為香港人愈來愈樂於參於

  4. 2017年8月2日 · 劉兆佳教授在1978年提出的「功利家庭主義」(Utilitarianistic familism),指香港人普遍對政治提不起興趣,政治態度被動,只理會個人及家庭利益。 說穿了就是只要有利益就沒有民主訴求這回事。

  5. 效益主義 (英語: Utilitarianism )又譯作 功利主義 ,是一種 倫理學 之理論類型,認為最正確的行為是將 效益 達到最大。. 「效益」就是快樂,傾向得到最大快樂,而傾向避免痛苦就是正確。. 效益主義的創始人 邊沁 將效用描述為一個行為所產生的所有快感的 ...

  6. 2019年12月13日 · 而生於70至80年代的人,則如當時劉兆佳教授所指的所謂「功利家庭主義」,這輩人傾向相信香港人絕大部份是完全政治冷感,對「香港人」這種身份不會特別重視,同時亦相信這種觀感會一直伸延到後代。

  7. 香港政治體制的設計適應於殖民與後殖民時代「難民社會」的「功利家庭主義」的價值觀以及對政治低干預主義的期待,但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香港社會經濟的轉型帶來了政治文化的變遷,平等意識、權利意識、參與意識的勃興對香港的政治發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香港社會經濟生活變遷的一個具體體現就是公民社會的興起,尤其是在2003年「七一遊行」之後,「公民社會」這一概念在香港從學術界進入了公共域。 陳健民系統梳理了公民社會在香港的發展歷史及其對未來社會生活與政治發展的影響。 實際上,在一個風行政治低干預主義的地方,公民社會的底蘊本身就十分深厚,因此香港有望在華人社會中發育出一個生機勃勃的社會自主模式。

  8. www.carjaswong.com › Reading › HK Class Studies Page階級分析與香港

    香港缺乏有系統的階級分析,劉兆佳的「功利家庭主義」和「有限度整合社會政治體系」長久以來成為解釋殖民地管治者和華人社會共存的一套有力的分析框架,但在此理論中,階級沒有任何的重要性。

  1. 其他人也搜尋了